苏秦(?—公元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苏秦师从鬼谷子,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
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
《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31篇,早佚。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其中十一篇不见于现存传世古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苏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西汉大臣。
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
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苏绰(498年—546年),字令绰,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西)人。南北朝时期西魏名臣,三国时曹魏侍中苏则九世孙,与从兄苏亮并称为“二苏”。
苏绰年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得宇文泰信任,拜为大行台左丞,参与机密,助其改革制度。曾创制计帐、户籍等法,精简冗员,设置屯田、乡官,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大统十二年(546年),苏绰因积劳成疾而病逝,享年四十九岁。周明帝二年(558年),配享周太祖(宇文泰)庙庭。开皇元年(581年),追赠邳国公。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苏威
苏威(534年—623年),字无畏,南北朝时期北周至隋朝名臣,宰相,三国时曹魏侍中苏则十世孙,西魏度支尚书苏绰之子,大冢宰宇文护之婿。
宇文泰当权时,苏威袭封美阳县公爵位,初任郡功曹,后担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等职,改封怀道县公。周武帝诛杀宇文护亲政后,改任苏威为稍伯下大夫,苏威以生病为由拒绝接受。
隋朝时,隋文帝杨坚任命苏威为太子少保,兼纳言、度支尚书;后又兼任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苏威很有才能,历任要职,力主减轻赋役,并主持修订隋朝法典。与高颎参掌朝政,齐心协力辅佐隋文帝多年。
隋末,宇文化及弑炀帝,任命苏威为光禄大夫。宇文化及败,归降李密;李密败,又归顺王世充。杨侗称帝,任命苏威为太师。唐朝平定王世充后,苏威求见秦王李世民和唐高祖李渊,均遭拒绝。武德六年(623年)病死于长安,时年八十二岁。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苏定方(592年—667年),名烈,字定方,以字行世,汉族,冀州武邑(今河北武邑县)人,唐朝杰出的军事家。
苏定方十五岁时,以骁悍多力,胆气绝伦的气魄追随父亲作战,先登陷阵,乡里依赖他得以安定。隋朝末年,投奔窦建德、刘黑闼义军,乱世中屡建战功。贞观初年归李唐,随李靖北伐东突厥,在夜袭阴山一役中,作为前锋率先攻破颉利可汗牙帐。
显庆二年,累功升任行军大总管,开始独当一面,并以其非凡战绩和正直为人深受唐高宗的赏识与信任,屡委以重任。征西突厥,平葱岭,夷百济,伐高句丽,定方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将唐朝国土向西开拓至中亚,向东扩展至朝鲜半岛,为大唐帝国立下不世之功。
苏定方先后迁任左骁卫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封邢国公。晚年受命担任安集大使,全面负责对吐蕃的军事防御。乾封二年去世,年七十六岁,追赠幽州都督,谥曰庄。
苏定方一生驰骋疆场数十年,北击颉利,西灭突厥,东平百济,南镇吐蕃,纵横万里,“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西域诸国震慑降服。唐朝立国二百八十九年,其广袤疆域至高宗朝达到了巅峰,大唐的声威随之播及西北边隅和东方遐邦,既为中原的稳定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今天中国版图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苏良嗣
苏良嗣(606年—690年),雍州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朝宰相,巴州刺史苏世长之子。
苏良嗣出身于武功苏氏,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周王府司马、洛州长史、冀州刺史、荆州长史、雍州长史、工部尚书。武则天临朝,苏良嗣拜相,担任纳言,封温国公,后升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
载初元年(690年),苏良嗣进拜特进,后遭到宰相韦方质的攀诬。武则天虽然没有相信,但他年事已高,竟因此惊惧而死,时年85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益州都督。中宗年间又赠司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苏瑰(639年—710年),一名瓌,字昌容,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朝宰相,西魏度支尚书苏绰玄孙,隋朝尚书左仆射苏威曾孙。进士出身,历任恒州参军、豫王府录事参军、朗州刺史、歙州刺史、扬州长史、尚书右丞、户部尚书、侍中、吏部尚书、右仆射,封许国公。
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去世,苏瑰极力主张由相王李旦辅政。唐睿宗继位后,苏瑰进拜左仆射,不久因年迈被罢为太子少傅,死后追赠司空、荆州大都督,谥号文贞。开元四年(716年),配享睿宗庙庭。开元十七年(729年),加赠司徒。
苏瑰著有文集十卷、《中枢龟镜》一卷,还曾负责删定《删垂拱式》、《散颁格》。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苏味道(648年—705年),唐代政治家、文学家。9岁能文。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区南赵村)人。新、旧《唐书》著录《苏味道集》15卷,今佚。《全唐诗》录存其诗1卷,仅16首。除《嵩山石淙侍宴应制》一首为七律外,余均五言律诗。
苏味道和李峤齐名,并称“苏李”,并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初唐“文章四友”。在初唐诗人中,“苏李”往往又与“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相提并论,他们都大力创作近体诗,对唐代律诗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苏味道诗风清正挺秀,绮而不艳。多咏物诗。他的名篇《正月十五日夜》(一作《上元》),咏神都洛阳元宵夜花灯盛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镂金错采,韵致流溢,历来为人传诵。另外《咏虹》诗对虹的描写刻划亦颇值得称道。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苏颋
苏颋(670年-727年),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尚书左仆射苏瑰之子。进士出身,历任乌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少卿、工部侍郎、中书侍郎,袭爵许国公,后与宋璟一同拜相,担任紫微侍郎、同平章事。
苏颋是初盛唐之交时著名文士,与燕国公张说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他任相四年,以礼部尚书罢相,后出任益州长史。开元十五年(727年),苏颋病逝,追赠尚书右丞相,赐谥文宪。
苏颋著有文集三十卷,还曾参与修定《开元后格》、《开元后令》、《开元后式》。《全唐诗》收录有其诗作99首。《全唐文》则将其文章编为九卷。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苏涣
苏涣,生卒年不详,约唐代宗大历初前后在世。蜀人,两唐书无传。唐代诗人、官员。年少时为盗,狂放任侠,后折节读书,成为进士,入朝为官。
大历最初几年在湖南,大历四年(769年)春,杜甫至湖南,还写了一首《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记异》诗,记他与苏大(即涣)的交游。同年(大历四年)七月,湖南观察使崔瑾被兵马使臧蚧杀害,于是苏涣逃到交广,煽动哥舒晃叛乱,不久被镇压。
苏涣善作诗,平生所作诗文有千余篇,著有《南麾退翁杂文》和《苏氏怀章记》。《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诗一卷,早佚。《全唐诗》今存其诗作四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苏惠
苏惠,字若兰,十六国时期东扶风人(现今陕西咸阳武功人),约生于秦王苻坚永兴元年(公元357年)。
若兰容貌秀丽,举止娴雅。她丈夫窦滔因厌战不从军令,被革职发配到流沙,遇到了歌妓赵阳台,娶作了偏房。窦滔奉命出镇襄阳,本欲携妻妾同往,可苏蕙为赵妾之事赌气不从,窦滔只带着赵阳台赴任。
苏蕙独守长安空闺中,日子稍长,便感寂寞难耐。她便用吟诗作文来排遣孤寂的时光。她将所写诗词编排整理暗藏在29行、29列的文字里,织在八寸锦缎上,并命名为“璇玑图”。
“璇玑图”织好后,苏蕙派人送往襄阳交给窦滔。旁边的人见了这图,都不明其意,可窦滔捧着“璇玑图”,细细体味,竟完全读懂了妻子的一片深情。当即,窦滔派遣了人马,到长安接来了苏蕙。自此,夫妻恩爱偕老。
此后璇玑图被诸多名家解读,其中唐朝武则天曾专门为苏惠与《璇玑图》撰写序文。宋代才女朱淑真着有《璇玑图记》,成为堪与武则天所撰序文媲美的研究文章。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苏序(973年—?),从小性格比较顽皮,不喜读书,略知大意而已。长大后容貌英伟,为人慷慨,乐善好施,不求报答。
苏序在乡下郊居时,田不多,全种稻谷。苏序拿米换稻,储藏起来,有三四千石之多。之后灾年,苏序就拿出自己的储藏,先给族人,然后给妻子娘家人,再给佃户和穷人,使他们都安全度过凶岁。
苏序晚年时期才开始做诗,按照苏洵的说法,他做诗很快,能够写一些通俗的诗,几十年存下了几千首。诗写得虽然不算工整,但是可以从中看出他心胸开阔,表里如一。
庆历七年(1047年)五月十一日,苏序殁于家。多年后,苏东坡还常回忆起他的祖父。苏东坡的旷达、乐观、天真,似乎都脱胎于他的祖父。相对而言,苏序比苏轼少了文采,而苏轼则比苏序少了酒量。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苏舜钦(1008年—1048年),北宋词人,字子美,生于北宋都城开封(今河南开封)。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曾祖时迁至开封,祖父苏易简,父苏耆。年轻时即不顾流俗耻笑,和穆修一起提倡古文。22岁时,因父亲官职而得以补太庙斋郎、荥阳(今属河南)县尉,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历任蒙城(今属安徽)、长垣(今属河南)县令。
苏舜钦在政治上倾向于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杜衍、富弼等人延揽人才,准备实行新法。苏舜钦是杜衍的女婿,被范仲淹推荐为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御史中丞王拱辰等反对政治改革。
时值进奏院祀神,苏舜钦按照惯例,用所拆奏封的废纸换钱置酒饮宴。王拱辰诬奏苏舜钦以监主自盗,借以打击范、杜。苏舜钦被削籍为民,与会的名士十余人同时被贬逐。被废后离开开封,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庆历八年(1048年)复官为湖州长史,未及赴任即病逝。卒时年仅四十一。
苏舜钦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苏颂(1020年—1101年),字子容,汉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属厦门市同安区)人。北宋中期宰相,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其祖先在唐末随王潮入闽,世代为闽南望族,父苏绅曾任集贤殿修撰。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十一月廿三日(12月10日),苏颂在同安芦山堂(今同安城关)出生,原籍福建同安县,父苏绅死葬润州,遂迁居丹徒。庆历二年(1042年)苏颂中进士,为宿州观察推官。次年任江宁知县。
苏颂于皇祐五年(1053年)任馆阁校勘,开始了他校正和整理古籍的生涯。不久迁大理寺丞。绍圣四年(1097年),以太子少师职致仕。宋徽宗即位后,进拜苏颂为太子太保,累封为赵郡公。
建中靖国元年五月庚辰(1101年6月18日),苏颂逝世,享年八十二岁,徽宗为其辍朝二日,追赠司空。宋理宗时,追谥“正简”。
苏颂所处的时代,朝中派系斗争席卷了整个政治舞台。他却能始终不立党援,不入派系,这正说明了他的坚定和稳健,也表明他确实是个成熟的政治家。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任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
宋哲宗即位后,召苏辙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1086年),任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绍圣元年(1094年),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崇宁年间,蔡京当国,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号颍滨遗老。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苏迈
苏迈(1059年—1119年),字维康,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治平二年(1065年),苏轼长子,尝为酸枣尉(《苏轼文集》卷六八《书迈诗》)。
治平二年(1065年),苏轼判登闻鼓院,直史馆,苏迈随父在京读书,五月,母亲王弗逝,次年祖父苏洵逝,8岁苏迈随父、叔婶扶丧出都,返眉山,后在眉山读书。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对试策进士第。元丰七年(1084年),迈授饶州(今江西省鄱阳湖东)府德兴县尉。
政和三年(1113年),55岁苏迈在苏家湖,常携孙到岳父吕陶隐居处萧县居住,至宋徵宗宣和元年(1119年)三月十五日,苏迈卒于萧县皇藏峪龙岗泉。
康熙版《德兴县志》载其“文学优赡,政事精敏,鞭朴不得已而加之,民不忍欺,后人仰之”。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苏箕
苏箕(1070—1150年)又名苏绍箕,字嗣良,号晴川。北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农历五月十五日出生于广东南雄珠玑巷。北宋苏轼(东坡先生)之孙,苏迨之子。青年时代在广州白云山上的月窑庵读书成名。
崇宁四年(1105年)中武举,历经抗金,为宋高宗赵构南渡护驾,官至太尉。后岳飞遇害,绍兴三年(1133年)以伤残回归南雄养病,随后再遇兵乱,携家眷南下广州,隐居白云山,建月溪寺。
绍兴十九年(1150年),苏绍箕卒于白云山月溪寺,葬于摩星岭侧,享年六十二岁。今广州天河车陂乡保留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晴川苏公祠。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苏过(1072年—1123年),北宋文学家。字叔党,号斜川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市)人。苏轼第三子,时称为小坡。
苏过受父亲《和陶诗》的影响,十分仰慕陶渊明,故号斜川居士,以明其志。从此便过起诗酒自娱、耕读课子的隐居生活来。而这种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却非常短暂。
后曾出任代理河北定州通判,任期仅半年时间,宣和五年(1123年)即病逝于行道中。苏过安葬于河南郏县东坡墓地之东南,晁说之为之作墓志铭。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苏天爵
苏天爵(1294年—1352年),字伯修,号滋溪先生,真定(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人,元代文学家,史学家。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学,藏书万卷的望族。少从安熙学,为国子学生,得吴澄、虞集、齐履谦先后为之师。延祐四年(1317年)参加国子学生公试,名列第一。释褐授大都路蓟州判官。至正十二年(1352年),江淮红巾军起义,奉命参政江淮行省,总兵于饶、信。卒于军中,年五十九岁。
苏天爵曾前后三度任职史馆,参与实录修撰,为后世元史研究留下重要史料文献。同时,他在文学上有一定的成就,其诗文平易温厚,朴实无华。在思想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他笃信理学,时时以倡明理学自命,是元代后期著名儒臣的代表,其政治思想无处不打上儒家思想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