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书画

   苏轼诗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望江南·春未老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行书春中帖页.jpg

  苏轼 《春中帖》页 纸本 行书 纵28.2cm、横43.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行书归院帖页.jpg

  苏轼 《归院帖》页 纸本 行书 纵35.1cm、横12.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虽云同归院,亦不云宿于院中。不知别有文字,证得是宿学士院为复。只是公家传说如此,乞更批示。轼白。

  今当改云宿学士院为复,且只依旧云宿待漏舍,幸批示。

  鉴藏印钤“宣统御览之宝”、“子孙永保”、“项氏子京”等。

  此帖是《宋人法书六种》卷之一,叙述了批示“同归院”、“宿学士院”、“宿待漏舍”三个名称统一之事。从帖文中可知,该帖是苏轼做翰林学士时所书,时间应为北宋元祐元年至四年之间(1086―1089年),苏轼时年51至54岁。

  前人虽云苏轼书学颜真卿、杨凝式,但实际受徐浩行书的影响最深。此帖笔致萧散,结态随意,似不经意而笔到法随,已不见学古痕迹。诚如苏轼自己所说:“不践古人,自出新意。”虽短短五行,已臻化境。

  《石渠宝笈续编》重华宫著录。

  {page}

  苏轼行书题王诜诗帖页.jpg

  苏轼 《题王诜诗帖》页 纸本 行书 纵29.9cm、横25.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晋卿为仆所累,仆既谪齐安,晋卿亦贬武当。饥寒穷困,本书生常分,仆处之不戚戚。固宜。独怪晋卿以贵公子罹此忧患而不失其正,诗词益工,超然有世外之乐。此孔子所谓可与久处约,长处乐者耶。元祐元年九月八日苏轼书。

  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苏轼年49岁。

  本帖有卞永誉等藏印四方,左右各有“式古堂”等半印六方。

  该帖是苏轼为王诜自书诗所作的题跋,记述了王诜因受其累而贬至武当,然仍醉心于诗词,有世外之乐。此跋在《东坡集》卷六五有记载。《东坡集》卷一三中还有苏轼另一跋“和王晋卿诗、并叙”的记载:“元丰二年,予得罪贬黄州,而驸马都尉王诜亦坐类远谪,不相闻者七年。予既召用,而诜亦还朝,相见殿门之外,感叹之余,做诗相属。词虽不慎工,然托物悲慨厄穷而不怨,泰而不骄,怜其贵公子有志如此,故和其韵。”以上两段跋文再结合《宋史》卷二四八《公主传》中的史料,证明了王诜的贬官一方面是受苏轼的牵连,另一方面是因为得罪了他的妻子魏国大长公主。

  该帖笔丰墨满,结体长短交错,纵横抑挫,富有动感。虽是叙事而兼有议论,充满感情色彩,是为知己而作。 

  

0.11140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