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姓吾族,黄帝后裔。《史记》、《帝王世纪》等史料载,黄帝(即轩辕氏)生玄嚣、昌意,昌意生颛顼(即高阳氏)。《苏洵族谱》载,“苏氏之先,出於高阳”。颛顼既是古史传说中的英雄般的人物,也是当时统合天下的部族族名号。《淮南子》载,“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颛顼因此获胜而赢得五帝之一的赞誉。颛顼生穷蝉、鲧、伯益、称。称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吴回(即祝融氏,履掌管火种之圣职),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樊。樊受封昆吾(故城在今河南省许昌,后迁至河南省濮阳),史上苏谱称其为昆吾公,其子受封于苏(今河南临漳县),因以封地为姓,历史上的苏姓始于此。周初,昆吾裔苏忿生(西周的开国功臣,与周公、召公齐名,官至司寇,是朝中执政的六卿之一)受封于苏国,设都温(今河南省温县)。春秋初,苏国为狄所灭,苏姓族人始迁徙各地继至国外。
苏姓的郡望主要有武功、扶风、武邑、蓝田、洛阳等,苏姓的堂号有武功、扶风、蓝田、洛阳、嵋山、铜山、芦山等。史上苏姓家训格言有“临大事断大义,平心以应物”,“崇儒笃敬,谨守制度”,“毋以太刚临人”,“勤思虑,不以小事而忽机管”等。
苏氏家族源远流长,人才荟萃,名垂史册者众多。西周晚期苏氏家族已开始进入兴盛时期。进入战国,纵横家的代表人物苏秦,六国拜相。汉武帝时期,苏武出使匈奴,不辱使命,忠昭日月。
隋唐时期,苏氏家族先后出了六位宰相,辅国功著。宋代是苏氏家族5史上的黄金时期。苏氏族人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苏颂官至宰相,同时是一位大科学家,他创制的“水运仪象台”,对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家,时成“苏文天下”局面,苏轼被誉唐宋八大家之首,千古第一文人。
元代的苏天爵断案审慎,有“包公”的声誉。进入明清,苏朝宗为监察御史,对两淮盐政加强管理,进行改革,贡献非常。当代苏兆征、苏铸(华国锋)、苏振华、数学家苏步青、教育家苏局仙、文学家苏雪林等各有建树,实值敬仰。现今苏姓族人,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贡献社会,不辱先宗。
家之谱,犹国之史,不可无也。家谱记世代之渊源,联血缘之脉系,正宗睦族,益事昌业,传礼教承美德,促国安利民祥。尊宗修谱,乃中国之传统,华夏之文明。泱泱苏姓,修谱习久。宋代苏洵,不仅亲自编写本族的家谱,而且提出了编写族谱的体例和方法,成为中国后来族谱形式的规范。各地苏姓族谱多有册载,蔚然大观。
本支始祖,自明中期从异地(详址、郡望、堂号均待考)迁徙到淮南市潘集区贺疃乡境内,距今已五百余年,嫡传二十余世。族裔子孙尊宗敬祖,勤劳本份,忠厚守德,人丁兴旺。现族居主要分布于潘集区贺疃乡贺疃村,芦集镇城北村,潘集镇潘集村,架河乡苏涂、武庙、前家、新圩、杨集、先锋村,高皇镇苏嘴村,凤台县杨村乡、刘集苏家大沟和毛集苏坎等地,人口计达六万余。其中潘集区架河乡境内苏氏族居沿淮者众,在沿淮十八岗(十八个规模较大的不同氏族集聚地)中称之苏家岗。因四世之长子苏文龙继裔高皇程氏五十二世,故在潘集区有苏程一家之渊源。
本支族居之地,沃野临淮,历史上频遭水患,保留本支族谱文献十分困难(据称,多年前因避水患本支族谱被带往南方,现已无从查找),世系谱字承续多凭口传心记,加之多年没有续修族谱,因此,出现同辈多异字,同字多异辈,支系不清,祖孙难辨,宗史欠知,族亲疏涣之况。1964年,架河公社新圩村本支十四世孙苏家远等,倡续族谱,努力而为。终因当时社会条件等诸因素的限制,仅确定了自十九世起 “尚、孔、光、其、大,敬、贤、自、安、全”十辈用字,留下的文字资料十分有限,族谱状况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
今逢华夏盛世,国泰民安、百业兴旺,政通人和。时下,社会交往之多、人口流动之大、信息波及之广,民族融合之密,已今非昔比。承宗续谱,族人期待,国家倡导,时势所需。值此,本支十六世孙苏正武、苏振福、苏超,十八世孙苏多勋、苏多杰等,受推举、顺时势,承续本支族谱之任,尽苏氏裔孙之责,其诚可嘉;沧海桑田,勘古查今,钩珠缀玉,续丝织锦,其难可知;周详谋划、沤心沥血、族人众助,终将本支族谱成册付印,得以祀慰先祖,昭告世人,承前启后,泽及未来,其功可歌。祈愿吾族人丁兴、承祖德、守法度、继功业,康泰幸福,百世留芳。感慨数言,受嘱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