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老朱枫公路3433号,是经中央批准建立的全国唯一系统展示陈云生平业绩的纪念馆。它是在中共上海市委的直接领导下,于陈云同志诞辰95周年之际,即2000年6月6日建成开馆,江泽民同志题写了馆名。2005年6月8日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陈云铜像在纪念馆落成,江泽民同志为铜像题词。
纪念馆简介
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是在“陈云故居”和原“青浦革命历史陈列馆”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的,总占地面积52亩,为一块较为规则的梯形地块,建设内容包括纪念馆主体建筑和附属设施两部分,纪念馆主体建筑占地39亩,由主体部分及辅助设施两部分构成,为地下一层,地上二层,总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其中地上部分3500平方米,地下部分2000平方米。主体建筑前为广场,广场正中设陈云同志铜像,广场两侧设长廊和水池。主体建筑周围种植苍松、翠柏,后方设青石铺地的小广场,陈云故居毗邻主体建筑。基地后方是风貌依旧的市河,市河两岸保留着具有江南小桥流水特色的建筑群。
主体建筑采用中轴严格对称布局的手法来表现崇高的纪念主题,屋顶吸取民居建筑的曲线坡层面高低错落加以组合,形象庄重而朴实,且富于变化,层次分明,并与环境协调,立面以色调朴实沉稳的国产石料为主,装饰屋面,屋檐采用琉璃瓦装饰,整个建筑造型设计继承传统,但又并非简单地复古、既具有现代感,又融入地方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用建筑语言反映出陈云个性。历史地再现了陈云诞生和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充分体现陈云一生平易近人,朴实高洁的精神风貌。故居与民宅融为一体,体现了江南水乡小镇独具韵味的特色。
陈基(1314年—1370年),字敬初,台州临海(今浙江)人,寓居吴中凤凰山河阳里(今属张家港市)。元末江南著名文人,受业于当时著名学者黄溍,随之游京师,被授以经筵检讨一职。尝为人起草谏章,几获罪,引避归吴中,以教授诸生度日,颇有声名。陈基敏而好学,精通《春秋》等儒家经典,德性端重,兄睦亲孝,时人郑元佑有《陈敬初兄弟》诗云:“阖闾城里寄闲身,四壁秋蛩语近人;何异京华旧时月,清光相照白头亲。”即反映了他们兄弟平易孝梯的景象。
元末大乱,群雄纷起,割据于吴地的张士诚闻其名,召为江浙右司员外郎,参其军事,张士诚称王,授内史之职,后迁学士院学士。军旅倥偬,飞书走檄多出其手。朱元璋平吴,爱其才,召之参与《元史》的纂修工作,书成后赐金而还,卒于常熟河阳里寓所。陈基能文善书,写的诗也有不少是反映张士诚起义军生活。明史有传。著有《夷白斋稿》35卷,内诗1卷,文24卷,又外集诗、文各1卷。
陈基以诗闻名,书法却少见提起。书法受李北海影响,上追二王,风格秀逸。同时也擅篆书。故宫博物院藏有其行书《相见帖》、《苦雨帖》、《寝喜帖》、《贤郎帖》四件,其中前二帖曾于清乾隆时刻入《三希堂法帖》,刻入《三希堂法帖》的还有《行书诗十首》。
陈基《贤郎帖》纸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page}
陈基《苦雨帖》纸本 行草 23.9×24.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陈基《苦雨帖》,又名《致伯行契兄尺牍》,写得洒脱随意,犹如其个性。走笔驰骋操纵,情趣流走。最后“耶”字的末笔,一竖占了五六字的位置,豪气直泻无余,难得如此畅意!曾藏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
{page}
陈基《寝喜帖》纸本 行草 26.8×22.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