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
青山长寂寞,南望独高歌。四海故人尽,九原新垄多。
西沉浮世日,东注逝川波。不使年华驻,此生能几何。
望月(一作客中月)
离家凡几宵,一望一寥寥。新魄又将满,故乡应渐遥。
独临彭蠡水,远忆洛阳桥。更有乘舟客,凄然亦驻桡。
长信宫二首
簟凉秋气初,长信恨何如。拂黛月生指,解鬟云满梳。
一从悲画扇,几度泣前鱼。坐听南宫乐,凉风摇翠裾。
一失辇前恩,绮罗生暗尘。惟应深夜月,独伴向隅人。
长信翠蛾老,昭阳红粉新。君心似秋节,不使草长春。
夜泊湘江
北风吹楚树,此地独先秋。何事屈原恨,不随湘水流。
凉天生片月,竟夕伴孤舟。一作南行客,无成空白头。
夜与故人别
白日去难驻,故人非旧容。今宵一别后,何处更相逢。
过楚水千里,到秦山几重。语来天又晓,月落满城钟。
匣中琴
世人无正心,虫网匣中琴。何以经时废,非为娱耳音。
独令高韵在,谁感隙尘深。应是南风曲,声声不合今。
南游
穷秋几日雨,处处生苍苔。旧国寄书后,凉天方雁来。
露繁山草湿,洲暖水花开。去尽同行客,一帆犹未回。
王将军宅夜听歌
朱槛满明月,美人歌落梅。忽惊尘起处,疑有凤飞来。
一曲听初彻,几年愁暂开。东南正云雨,不得见阳台。
远水
悔作望南浦,望中生远愁。因知人易老,为有水东流。
欲附故乡信,不逢归客舟。萋萋两岸草,又度一年秋。
咏蝉(一作客中闻早蝉)
江头一声起,芳岁已难留。听此高林上,遥知故国秋。
应催风落叶,似劝客回舟。不是新蝉苦,年年自有愁。
南游有感
杜陵无厚业,不得驻车轮。重到曾游处,多非旧主人。
东风千岭树,西日一洲蘋.又渡湘江去,湘江水复春。
过洛阳城
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九陌鼓初起,万车轮已行。
周秦时几变,伊洛水犹清。二月中桥路,鸟啼春草生。
早春日山居寄城郭知己
阳和潜发荡寒阴,便使川原景象新。入户风泉声沥沥,当轩云岫色沈沈。
残云带雨轻飘雪,嫩柳含烟小绽金。虽有眼前诗酒兴,遨游争得称闲心。
与僧话旧
草堂前有山,一见一相宽。处世贵僧静,青松因岁寒。
他山逢旧侣,尽日话长安。所以闲行迹,千回绕药栏。
赠王道士
日日市朝路,何时无苦辛。不随丹灶客,终作白头人。
浮世度千载,桃源方一春。归来华表上,应笑北邙尘。
别故人
行子与秋叶,各随南北风。虽非千里别,还阻一宵同。
过尽少年日,尚如长转蓬。犹为布衣客,羞入故关中。
过侯王故第
过此一酸辛,行人泪有痕。独残新碧树,犹拥旧朱门。
客中
楚人歌竹枝,游子泪沾衣。异国久为客,寒宵频梦归。
一封书未返,千树叶皆飞。南过洞庭水,更应消息稀。
夜寻僧不遇(一作夜寻僧,僧游山未归)
数歇度烟水,渐非尘俗间。泉声入秋寺,月色遍寒山。
石路几回雪,竹房犹闭关。不知双树客,何处与云闲。
访道者不遇(一作访僧不遇)
人间惟此路,长得绿苔衣。及户无行迹,游方应未归。
平生无限事,到此尽知非。独倚松门久,阴云昏翠微。
赠王隐者山居(一作赠隐者)
石室扫无尘,人寰与此分。飞来南浦树,半是华山云。
浮世几多事,先生应不闻。寒山满西日,空照雁成群。
寄北客
穷边足风惨,何处醉楼台。家去几千里,月圆十二回。
寒阡随日远,雪路向城开。游子久无信,年年空雁来。
于学忠(1890年—1964年),字孝侯,山东蓬莱县于家庄人,抗日爱国将领,陆军二级上将,东北军著名将领,抗战中参加淞沪会战、台儿庄会战、武汉保卫战等,立下赫赫功勋。
将军生平
于学忠将军祖籍山东蓬莱,少时就读于黄县崇实中学。后随父亲在军营中生活(父亲于文孚是淮军宋庆部下)。
1914年以第一名的成绩(徐永昌第二名)毕业于北洋武卫左军(即毅军)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
1908年考入通州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1911年又以第一名成绩毕业。在毅军中历任排长、连长,1912年随毅军进驻热河,1914年任林西镇守使署副官长,是年6月授中校衔。
1917年调任直系吴佩孚部陆军第十八混成旅炮兵营长(旅长赵荣华系于学忠表兄),驻襄阳(起初,林西镇守使米振标不同意放行,后经毅军统帅姜桂题出面,他才于1918年8月正式上任)。
1920年夏,直皖战争爆发,于随赵荣华参加对皖系长江上游总司令吴光新的作战。1921年秋,川军熊克武、刘湘号称援鄂,大举向湖北进攻。当时卢金山、赵荣华准备弃守宜昌,但于学忠建议固守,后得到吴佩孚的支持,守军最终击退了川军。自此,他为吴佩孚所赏识。宜昌之战结束后,他升任第十八混成旅步兵第二团团长。
1922年7月,四川爆发拥护孙中山的熊克武与拥护曹锟的杨森、刘湘两军之战。年底,他受命参加了援川之役。
1923年9月,他被授予陆军少将衔。这年冬,赵荣华因指挥不力,吴佩孚遂令于学忠接任第十八混成旅旅长。
1925年10月,第十八混成旅扩编为十四省联军第二十六师,他任师长(司令部设于施南)1926年夏,国民革命军北伐,他被吴佩孚任命为长江上游副司令。
1926年冬,他升任联军第九军军长兼荆襄边防总司令。
1927年6月,在北伐军打击下,所部已不服从其命令的情况下,于下野返回蓬莱故里,所部被冯玉祥收编。后转投奉系张作霖,历任镇威军第二十军军长、东北边防公署军事参议官、滦州警备司令。
1928年后历任东北军第一军军长、天津卫戍司令、河北省政府主席兼国民革命军第51军军长、甘肃省政府主席、江苏绥靖主任。“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参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采取与共产党合作的立场。抗日战争时期,曾参加津浦路南段战役、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会战,并多次与八路军合作抗日。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鲁苏游击战区总司令,山东省政府主席,国民党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建国后,曾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体委主任等职。
军旅生涯
将军为东北军核心将领之一,为少帅张学良之左膀右臂。
宣统元年(1908年)考入通州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1911年以第1名的成绩毕业于北洋武卫左军(即毅军)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历任排长、连长,1914年任热河林西镇守使署中校副官长。1917年调任直系吴佩孚部北洋陆军第18混成旅炮兵营长。1921年秋川鄂战起,川军大举进攻湖北,驻湖北的第18旅参战失利。适两湖巡阅使吴佩孚亲临督战,于学忠往见吴佩孚,面陈战策,被采纳,经过5昼夜激战,大获全胜,得吴佩孚赏识,提任步兵第2团团长,很快升任18混成旅旅长,1925年10月升任14省联军第26师师长,1926年任长江上游警备副司令,1926年冬任第9军军长兼荆襄警备区边防总司令等职。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昌,吴佩孚主力被歼,他于1927年6月离开部队返回蓬莱故里。不久,第二次直奉战争后转投奉系张作霖,历任镇威军第4方面军团第20军军长,后晋升陆军中将。1928年,任东北军第1军军长、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公署军事参议员、临绥驻军司令。1930年9月,受命率领东北军第1军随张学良从沈阳出发,入关进驻北平,被南京政府任命为平津卫戍司令。
抗战期间
1931年任第1集团军总司令。“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主张抗日。1932年8月改任河北省主席兼北平军分会委员。1933年4月任华北军第1军团总指挥兼陆军第51军军长,1933年6月移师天津兼任天津市市长。张下野出国后,他手握重兵常与日军针锋相对。日本侵略军以于学忠为其侵略华北的障碍,多方利诱、威胁,甚至使出暗杀手段,于学忠皆不为所动。1935年4月晋升陆军二级上将。1935年6月后调任陕甘边区“剿匪”总司令,1935年11月任甘肃省主席,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5届中央执行委员。1935年冬任西北“剿匪”第2路军总司令。1936年12月“西安事变”时,他支持张学良“兵谏”,拥护团结抗日,参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采取与共产党合作抗日的立场,并积极配合张的一切行动。1937年“七七” 事变后,任第3集团军副总司令,奉命率部守卫山东海防。次年1月,任第3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先后参加津浦路南段战役、淮河战役、台儿庄战役及武汉会战(武汉保卫战),屡立战功,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939年,任鲁苏游击战区总司令,指挥第51军、57军在苏鲁交界处与八路军合作抗战。次年,兼任山东省政府主席、鲁南游击总指挥。1944年3月,调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 。1945年5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6届中央执行委员。解放战争期间,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49年初,蒋介石胁迫其前去台湾,于学忠不从,隐居四川乡村。
与日斗争
1933年蒋介石以将开始抗日为名,把东北军所有的旅,均改编为师。于学忠充当51军军长。该军辖113师、114师、118师3个师,驻扎天津、塘沽、大沽、马厂、杨柳青一带。在大沽构筑工事,防止日军在塘沽登陆。日军侵占东北三省后,1933年1月侵占山海关,继而入侵热河及长城各口,虽遇我军抵抗,但热河终于沦于日军魔掌。而蒋介石仍继续执行其“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并说:“侈谈抗日者杀无赦。”同年5月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把绥东、察北、冀东划为日军可以自由出入的地区。《塘沽协定》后,蒋介石派黄郛在北平组织行政院北平政务委员会,并任委员长。于学忠兼任委员,5月,又兼任天津市市长。黄郛听从日本的摆布,在“非战区”内划出冀东特别区,以汉奸殷汝耕为该区专员。黄郛令河北省主席于学忠组织两个警察纵队,驻扎“非战区”内。于学忠在51军中抽调干部,购买枪械,委任张庆余为冀东特警第1纵队长、张砚田为特警第2纵队长(每纵队辖两个大队,每大队约等于1个团的兵力),到“非战区”驻扎,归殷汝耕指挥。这两个纵队后又改编为冀东保安队,1937年7月28日冀东保安队在通县杀死日军甚多,并抓获殷汝耕,拟汇合第29军进行抗日,这时第29军已撤出北平,保安队在西撤途中被日军冲散,大部分官兵回到51军加入抗日行列。1934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配合军事行动,在天津以日租界为根据地用各种手段扰乱我军后方。利用失意政客如白坚武、郝鹏等收买汉奸、流氓,组织“便衣队”.经常由日租界出动,扰乱津市治安,当被我保安队击溃后,日特务机关长土肥原和日本驻屯军武官柴山亲自出面会见河北省主席于学忠,妄想游说使于学忠与汉奸齐燮元等搞所谓“华北独立”,均被于学忠严词拒绝。日本特务机关又唆使日军士兵骑着马在中国界内横冲直闯,肆意侮辱行人,在河北省政府(现金钢桥花园)大门口小便,甚至抢夺岗哨的枪,进行挑衅,制造事端。于学忠再三向日租界驻军提出抗议,日军不但毫无收敛,反而更加猖狂。日特利用日租界的汉奸收买51军被撤职的团长曲子才及其同伙,窥视于学忠活动时间,几次阴谋刺杀于学忠。如买通于的厨师在饭菜里下毒药;买通于的副官欲在卧室内枪杀于学忠;派刺客在于外出途中行刺等等。这些阴谋活动,均被于学忠预加侦知和防范。未能得逞。1935年春季,于学忠忍无可忍,他警告天津日本驻屯军:“如果日军不停止挑衅及阴谋刺杀等一切险恶行动,即向日租界开炮!”此后,日军在天津挑衅行为虽有所收敛,但日本向北平军分会及蒋介石要求撤换于学忠的军政职务。当时何应钦即在北平,向于学忠通电话,请于自请长假。于学忠回电话说:“我叫外国人逼迫自请长假,我感觉太丢人,你撤我的职吧!”不久,何应钦与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梅津美治郎签订了《何梅协定》。《协定》达成后,蒋介石任命商震为河北省政府主席,于学忠调任甘肃省主席,并令于学忠所属的111师、113师、114师、118师向西安开拔,进驻陕、甘一带“剿共”。在于学忠任河北省主席时,有一次在省府闲谈说:“都说共产党不孝顺父母,你看人家周恩来对父亲不是挺孝顺吗?”于学忠率51军到陕、甘后,1936年春在西安于说:“你看蒋介石左右这一些人,没有一个好人,庸碌无能,光会贪污,营私舞弊,吃喝嫖赌,把中国搞得这么糟糕,现在我看好人还在共产党方面。” 1936年“西安事变”前夕,于学忠由兰州抵西安参加张学良主持的高级将领会议,在会上表示支持“兵谏”,并在“八项抗日主张”上签名,积极配合张学良的行动。“西安事变”后,奉张学良手谕,全权负责东北军。1937年1月,与杨虎城联合通电质问南京政府:“调兵西进是何居心?”并先后到杭州、奉化、南京、上海等地积极活动,要求释放张学良,因此获罪,被撤职留任;4月,51军调往蚌埠、淮阴、宿县,于学忠任江苏省绥靖公署主任;8月,51军调往山东,负责海防守备,于学忠任第3集团军副司令。
职位变动
1938年1月任总司令;3月率部参加淮河战役、台儿庄战役及武汉保卫战,屡立战功,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同年改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1939年1月任苏鲁战区总司令,指挥51、57军从大别山鄂豫皖地区越陇海、津浦路向敌后鲁南进发,于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处与八路军并肩抗日。1941年底任山东省主席。1942年5月兼任鲁南游击总指挥。1944年3月卸苏鲁战区总司令等职,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1945年5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6届中央执行委员。1947年5月任国民政府军事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48年4月,选为国民大会主席团成员。1949年初,蒋介石曾胁迫其去台湾,他隐居四川乡间未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学忠以桑榆之年励精竭诚,积极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1952年12月,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1954年8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9月任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2月任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兼河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1956年被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3届中央委员。
建国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学忠以桑榆之年励精竭诚,积极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1952年12月,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1954年8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9月任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2月任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兼河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1956年被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三届中央委员。
1964年9月22日病逝于北京,终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