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文献

1.jpg

宋高宗赵构的皇后吴氏(1115年-1197年),开封人。吴氏14岁入宫侍奉康王赵构,赵构登基后封吴氏为义郡夫人,又累进封为才人、婉仪、贵妃。绍兴十三年1143年)被册立为皇后。83岁去世,谥曰宪圣慈烈皇后,攒祔于永思陵。吴氏一生,经历高、孝、光、宁四朝,在后位(含太后)长达五十五年,是历史上在后位最长的皇后之一。


人物生平

宫中生活

吴氏十四岁时候被选入宫,侍奉当时还是康王是宋高宗赵构。宋高宗即位初期,吴氏常常着戎装侍奉左右。吴氏非常知书明理,跟从宋高宗到四明时,卫士突然发生兵变,闯进宫内的士兵询问宋高宗在哪里,吴氏骗过他们得以免祸。不久,宋高宗航行海上,有条鱼跳进宋高宗船中,吴氏说:“这是周人白鱼的祥兆。”宋高宗大为高兴,封她为和义郡夫人。回到越地,进封她为才人。吴氏博通书史,又善于写作,因此得到宋高宗宠遇日盛,很快就将她进封为“婉仪”,不久晋升为贵妃。 

吴氏很孝敬婆婆。高宗的母亲显仁太后从金国还朝后,由吴贵妃侍奉起居。吴氏体贴周到,“顺适其意”,性格严肃的婆婆显仁太后性对这个媳妇也非常满意。《宋史·后妃传》上还有一个细节,记载吴氏曾经“绘画《古烈女图》置坐中为鉴”,同时,“取《诗序》之义”,在自己后宫的居所挂了一块“贤志”的牌匾。这两件事让韦太后欣慰。因此,宪节皇后去世后,朝臣请“累表请立中宫”,吴贵妃便成了热门人选,韦太后也帮着说好话,力挺吴贵妃。于是,绍兴十三年1143年),吴贵妃正式被册立为皇后。此后,“追王三代,亲属由后官者三十五人”。 

母仪天下

在吴氏还是才人的时候,跟赵构奏请抚养了赵伯玖,更名为“赵璩”。赵伯琮的养母张氏去逝,吴皇后便将赵伯琮一并收养。吴皇后对两个养子并没有“亲疏有别”,而是“视之无间”。因为伯琮恭俭勤敏,聪慧好学,所以“帝与后皆爱之”,封普安郡王。吴皇后尝对高宗赵构说:“普安,其天日之表也。”高宗意决,立赵伯琮(赵慎)为皇子,封建王。出赵“璩”居于绍兴。 

高宗禅位于赵慎,是为孝宗。孝宗即位后,称吴氏为太上皇后,迁居德寿宫,上尊号为“寿圣太上皇后”,拜见“如宫中仪”,对吴太后的亲属也“推恩有差”。宋光宗即位又尊吴太后为寿圣皇太后。帝尝对寿圣皇太后言及用人,皇太后告诉光宗“宜崇尚旧臣”。绍熙四年1193年),寿圣皇太后吴氏寿八十,孝宗觐见皇太后,奉册礼,加尊号曰:隆慈备福。绍熙五年1194年正月,孝宗率群臣为寿圣皇太后行庆寿礼,嘉王(宋宁宗赵扩)侍侧,皇太后吴氏勉励赵扩“读书辨邪正、立纲常为先”。

绍熙五年1194年)夏,孝宗去世,光宗尊吴氏为太皇太后。孝宗驾崩,光宗“疾未平不能执丧”无法主持孝宗的“祭奠之礼”。于是,宰臣奏请八十一岁的太皇太后吴氏“垂帘主丧事”。太皇太后初不许,但是宰臣执请太皇太后如唐肃宗故事,群臣发丧在太极殿,“成服禁中”。太皇太后吴氏许可在“梓宫前垂帘”,代行祭尊礼。然后宣光宗手诏,立皇子嘉王为帝。吴氏册封嘉王夫人韩氏为皇后,马上撤帘。

庆元元年1195年),加吴氏尊号光祐,迁居重华宫。庆元三年1197年)十月,太皇太后吴氏病逝,时年83岁,谥曰宪圣慈烈皇后,祔于永思陵。 

南宋高宗皇后吴氏,在后位(包括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长达五十五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走完金婚的皇后。早年曾伴随宋高宗海上逃亡,后来又作赵伯琮(后改为赵瑗,即后来的宋孝宗)、赵伯玖(后改名赵璩,死后追封信王)的养母。先后辅佐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位皇帝。


人物评价

在整个两宋时期的诸皇后中,吴氏是少数对政治有较大影响的皇后。《宋史》评价赵构皇后吴氏”殊妍丽可爱,后颇知书,从幸四明,益博习书史,又善翰墨 。“蔡东藩描述吴氏”秀外慧中,介胄而驰,而且知书识字,过目不忘,是一个才貌双全的淑女。”


史籍记载

《宋史》(元·脱脱等撰)卷三十高宗本纪七

《宋史》(元·脱脱等撰)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二后妃下


1.jpg

概述

吴沙(1731年—1798年),福建省漳州漳浦县人,1773年,由原籍渡台,集结和率领漳、泉、粤三铬移民人垦宜兰,成为台湾开发史上声名赫赫的“开兰始祖”。

雍正九年(一七三一),吴沙出生在漳浦县西门外小山城元房大围头。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他由原籍到台湾,先居住在淡水,后来迁至三貂社。

据说,当时台湾的南部、西部、中部和北部土地大致开垦完的时候,地处东北部的宜兰还是一片毒蛇野兽出没的荆棘之地,而且被性情凶悍的番人所占据,所以要开垦宜兰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吴沙当初住在三貂社,三貂与宜兰一山之隔,他就以“通番市”为生,也就是和番人做生意,把草药、布匹、盐、糖、刀等货物卖给番社,又从番社换回山货如鸟兽、木材之类的东西卖给汉人,不久就赚了一大笔钱。因为吴沙“通番市有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很有诚信,得到番人的喜爱,娶“番妇”为妻,获得“番目”之位后,他又帮助漳州、泉州、广东三籍移民入山伐木抽藤自给,好多人都归附于他。在通番市中,他见宜兰中部一片荒埔,番人不善于耕作,也不爱惜,便立志要开垦它。

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七),吴沙开始筹划开垦宜兰。他以三貂为基地,对开垦宜兰进行周密充分的准备,整整历经九年时间。开垦宜兰的第一要素是劳力。为集结人力,吴沙首先在贡寮一带试行开垦,就地兴建房宅,使投靠他的人先有田耕,有房住。同时在三貂社开山修路,前来投靠的人发给一斗米、一把斧头,让他们入山砍柴抽藤,解决临时生活费用。由于吴沙生性好侠,广结善缘,投靠的移民达一千多人,其中漳州人占十分之九。

开垦宜兰的最大障碍是“番害”,由此决定了开兰行动必须是武装拓垦。为确保拓垦成功,吴沙特委托许天送、朱合、供掌等熟悉番情、从事番割的友人,辅助说明筹划开垦事宜,组织二百多壮士为前导,保护垦民免受番害,并安排二十三名懂番语的人随行。开垦宜兰需要庞大的资金,来保证垦民衣、食、住等生活的需要和农具、种子、运输等生产的需要。吴沙凭平日创建的良好信誉,得到淡水富豪柯有成、何缋、赵隆盛等鼎力相助。开垦宜兰还需要获得官府的同意和支持。宜兰散住着三十六社平埔番,属化外之地,清朝政府因这是界外,不愿得罪番人,又惧怕汉人以此为藏身之地,聚众闹事。吴沙自身守法,且多次以卓越的指挥才能,协助官府拿获贼寇,得到淡水同知徐梦麟的信任,使开垦宜兰行动得到官府的默认。


人物经历

吴沙生于雍正九年(1731年)。性好行侠仗义,年轻时不得志,到了壮年才想外出谋生。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当他42岁时,带着比他少20岁的妻子庄梳娘和3岁的儿子光裔,渡海到台湾。吴沙到台湾后,先在淡水的鸡笼(今基隆)做工,后到三貂社谋生。三貂社地近“生番”(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噶玛兰,当时,汉人很少到三貂、噶玛兰,因而,此地被视为化外之域。

吴沙在三貂住了一段时间,经常进入噶玛兰采伐木材和藤,与“番民”接触,后来就以盐、布等生活用品与“番民”交换兽皮、鹿角等,这就是被称为“番刈”的行业。官府明令禁业“番刈”的交易行为,但吴沙还是选择这既能获高利,又有风险的行业。吴沙为人豪爽,讲求信义,深得“番民”的信任,他们都乐于和吴沙交易、来往。一些度台谋生的穷困者也都闻名来投靠吴沙,吴沙就给他们每人一斗米,一把斧头,教导他们入山伐木抽藤,帮助他们谋生,这样,前来投奔的穷民愈来愈多。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吴沙计划开垦噶玛兰,他先派遗一些人到“番社”附近披荆斩棘,开避出一条通路。噶玛兰又称蛤仔难(即今宜兰),土地平旷,溪流分注,是块天然沃壤,可开垦良田万顷。早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有一个叫林汉生的召众进入噶玛兰开垦,因没有与“番民”搞好关系而被杀害,此后,一直无人再敢问津。

嘉庆元年(1796年)农历九月十六日,吴沙率众进入噶玛兰乌石港南,筑土围开垦,称为“头围”,即今之头城,“番民”倾族抗拒,死伤很多,吴沙弟吴立被杀害,因而未敢继续向前开垦。吴沙认为必须先搞好民族关系,才能再进垦,他派人告诉“番民”说:“海盗来占据噶玛兰,要杀害番民,我们是奉官府命令,在此防守,护番垦田,别无他意”。“番民”将信将疑,争斗逐渐平息。嘉庆二年(1797年),噶玛36社“平埔番”流行天花痘病,死亡很多,吴沙夫人庄梳娘深谙医术,采药制成药剂,吴沙派人送药,医治、救活数百人,“番民”感恩戴德,把吴沙奉为神人,并献地供垦,做为酬谢。因此,开垦得以顺利进行,依次开垦至二围、三围,不到一年,已开拓土地数十里。接着,吴沙向淡水厅请求发给开垦执照,获准发给印鉴,允许其自设法规条例。吴沙召集佃农,订立乡约,征收租谷。又组织人力伐木筑道,在山谷隘要之处,分设隘寮11处,招募丁壮把守,昼夜放哨巡逻,保护过往行旅安全,来投奔者日日增多,开垦土地也愈广。嘉庆三年(1798年),吴沙因操劳过度而去世,时年67岁。

吴化,吴沙的侄儿,他继承吴沙壮志,继续开垦和管理垦田,把围地开垦到四围、五围。嘉庆十五年(1810年),清政府批准在蛤仔难即五围设置噶玛兰厅。噶玛兰同知在噶玛兰树立“吴沙昭绩碑”,以纪念吴沙开发宜兰的功绩。

0.1298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