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祖父

77094b36acaf2edd951847ef8b1001e9380193ce.jpg

人物简介

贾鲁(1297年1353年),字友恒,河东高平(今属山西)人,是元代著名的河防大臣,也是一位在治理黄河上卓有成效的水利专家。少年时聪明好学,胸怀大志,长大后谋略过人。1343年诏修辽、金、宋三史,召贾鲁为宋史局官。廿八岁时,任东平路儒学教授,又被选为丞相东曹椽、户部主事。后又奉诏专修辽、金、宋三史,担任宋史的局官。其间,针对当时“黄河决溢,千里蒙害,浸城郭,飘室庐,坏禾稼,百姓已其毒”,沿河人民背井离乡,卖儿卖女的悲惨局面,公元1351年,贾鲁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进序二品,授以银章。贾鲁亲自率人修筑黄河,多次领导治理黄河,拯救民众于洪水之中。

贾鲁担任中书省检校官后,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改革时政的、长达数万言的主张。元惠宗任命贾鲁为行都水监。贾鲁领受任务后,绘出了精细的治水图,同时提出了两个治河方案。后来采纳了贾鲁的第二个方案。1351年,贾鲁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进序二品,授以银章。贾鲁亲自率人修筑黄河。最后因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战争中去世,终年五十七岁。

延佑、至治年间(1314年1323年)两次中举。泰定初年(1324年),任东平路儒学教授,后任潞城县尹,又升为户部主事,未及上任,服父丧回籍。后被起用为太医院都事。时诏修宋、辽、金三史,又调任宋史局官。书成后,迁燕南山东道奉使宣抚幕官。官员考绩中名列第一,又调任中书省检校官。上书指出当时富户兼并贫民及流亡人口,致使国家租赋收入流失之弊。不久任监察御史,提出御史奏事应直接呈给皇帝,而不应经过其他官员。后升任都事。调任山北道廉坊副使。又被召回任工部郎中,提出关于工程建设的19项建议。至正九年受命主持山东、河南等处行部水监。至正十二年升任中书左丞,次年病卒。享年五十七岁。


活动轨迹

元延至元年间

两次以明经领乡贡。泰定初,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后改任潞城县尹,屡升至户部主事。至正三年(1343年),诏修辽、金、宋三史,召贾鲁为宋史局官。历任中书省检校、检察御史、山北廉访副史、工部郎中等职。其间,针对当时“黄河决溢,千里蒙害,浸城郭,飘室庐,坏禾稼,百姓已 其毒”,沿河人民背井离乡,卖儿卖女的悲惨局面,贾鲁曾多次领导治理黄河,拯救民众于洪水之中。

至正四年(1344)五月

黄河决河改道。河水在山东曹县向北冲决白茅堤,平地水深二丈有余。六月,又向北冲决金堤,沿岸州县皆遭水患。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交界地区成为千里泽国。为保证运河通航保护山东、河北沿海地区的盐场不被黄河冲毁,缓和黄泛区民众的反抗,元政府不得不大规模治理黄河。

至正八年(1348)二月

元政府在济宁郓城立行都水监,任命贾鲁为都水使者,次年五月,立山东、河南等处行都水监,专治河患。丞相脱脱召大臣研讨“治河方略”,贾鲁力排众议,主张“河必当治”、“必疏南河、塞北河,使复故道,役不大兴,害不能已”。此间,贾鲁“考察地形,备其要害”。循行河道,往返数千里,掌握了河患的要害所在,他将观察所见绘成图,并提出两种治河方案:“一是修筑北堤,以制横溃;一是疏塞并举,挽河东行,以复故道。”最后决定采用后一方案。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初四日,诏命贾鲁为工部尚书、充总治河防使,进秩二品,授以银印。征发民工15万,军士2万,兴役治河。


所做贡献

受命行都水监使

他受命为行都水监使后,就沿河道实地考察,往返数千里不辞劳苦,取得治河第一手资料,并向朝廷进献绘图报告,提出两个治河方案:一是就决口以下新河道北岸筑堤,限制决河横流,工程量小;一是堵塞决口,同时疏浚下游河道,挽河回故道,这是事半功倍的做法。尽管他的方案未被采纳,而且朝廷又将他调离了行都水监,但他对河患严重性的认识促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治河主张。至正九年五月,决口之水东北注入沛县,冲入大运河,危及漕运和盐场。这年冬天,脱脱再次出任右丞相后,集群臣会议治河方案。贾鲁以都清运使的身份,参加了治河讨论会,再次提出自己的两个治河方案,尽管会上反对贾鲁方案和另提方案的大臣不在少数,而贾鲁进一步申述了自己的主张。脱脱当机立断,决定采用贾鲁的后一个方案。至正十一年,55岁的贾鲁出任工部尚书兼总治河防使,指挥十五万民夫和二万士兵,开始了黄河治理史上的著名的“贾鲁治河”。

治河成功

贾鲁敏达干练,竭诚行事。他面对奔腾咆哮的黄河,采取疏、浚、塞并举的方略,疏浚中,凡生地新开,凿之以通,故道高低,取之以平,河身广狭,导之以直,淤塞之道,浚之以深,泽水之地,开渠以排洪。塞堵中,凡薄垒之堤,增之以固;决河之口,筑堤坝以塞其流。贾鲁在三百余里的治黄工地上亲自指挥,督人巡察,宜疏则疏,宜塞则塞,需防则防,需泄则泄,使河槽高不壅,低不潴(聚水),淤不塞,狂不溢,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在堵截山东曹县黄菱岗大堤决口时,因决口势大,又遇秋汛,河口刷岸北行,回旋急,难以堵截,贾鲁用27艘大船做一“方舟”,方舟装石,依次下沉,层层筑起“石船大堤”,大堤合龙时,水势猛急,若自天降,怒吼咆哮,犹撼船堤,“观者股栗,众议腾沸”,以为难合,贾鲁神色不动,机解捷出,对施工人员“日加奖谕,辞旨恳切,众皆感激赴工”。经过惊心动魄的大搏斗,终于完成了黄陵岗浩大截流工程。治河工程从四月二十二日兴工,七月就凿成河道280多里,八月将河水决流引入新挖河道,九月通行舟楫,十一月筑成诸堤 ,全线完工,使河复归故道,南流合淮入海,治河大功告成。贾鲁回朝,向顺帝上《河平图》。


后世评价

贾鲁治河成就,受到当时和后人高度评价,顺帝授予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并命翰林学士欧阳玄撰《河平碑》文,以治河劳积。碑文说:“鲁能竭其心思智计之巧,乘其精神胆气之壮,不惜卒,不畏讥评”、“鲁习知河事,故其功之所就如此”,清人徐乾曾说:“古之善言河者,莫如汉之贾让,元之贾鲁”。清代水利专家靳辅对贾鲁所创的用石船大堤堵塞决河的方法,非常赞赏:“贾鲁巧慧绝伦,奏历神速,前古所未有”。人们为了纪念他,山东、河南有两条河均名贾鲁河。

0.14087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