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汉时期是李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瓯时,李姓始入两广地区。李耳的后裔入甘肃,发展为陇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为赵郡李姓的名家。东达山东,东南抵赣浙苏,南面南海及北部湾。
唐朝
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时期,陇西李氏王朝传19帝,历时289年,李姓贵为国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亲国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胀。唐朝初李姓开始大批进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时,李姓进入台湾。
600年期间,李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唐代是李姓族群的急剧膨胀期,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赐姓李氏、唐宗室后人多达官贵人,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使李氏人丁兴旺,在当时已成为全国大姓。但随着朝政的变化,在唐代即有许多李姓人物贬官南下,又有许多人为免遭祸害而逃至全国,使李姓遍及全国。
宋元
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其中,迁徙人数较多的是宋朝“靖康之变”时的南迁。
元末明初的政权更迭,以及明际的“靖难之役”,主战场布置在山东西部、河北、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区,迁延数十年,民不聊生,造成百姓得流就食,四散逃离,致使十室九空。
明朝
明廷在政权稳定之后,从山西平阳、太原一带(晋商首富李家大院族谱可以佐证当地富庶安定),向华北的荒芜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明代进士登科录》、阳泉李氏族谱等可以佐证)。
明末清初,四川经过多年战乱,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上书朝廷,要求朝廷动员全国人员往四川迁徙,川内李姓较多都是从湖广宝庆府等地迁来,便形成了“湖广填川”。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定居于今冲绳岛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带。据《明会要》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明朝曾赐给琉球国“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其中就有李姓。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清朝
清朝及民国时期,李氏族人移居海外者更多。
孝顺父母
百行莫大于孝。父母之德,昊天罔极,欲如古人之孝心纯笃,感格神明固难言之矣。然菽水承欢,随分可以自尽。若游手好闲,不顾父母之养与溺爱,妻子置父母若为乌有也者,灭其天性悖逆辱骂,此人伦之大变,其父母通于家长,家长禀之族属,俟谒祖日经公责惩,谱牒上书不孝二字,虽后有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尊敬长上
家庭之内,尊卑长幼,原自秩然。礼曰:倍年以长,以父事之,十年以长,以兄事之。是一家之尊长,皆当事以父兄也。近日凶傲子弟,犯尊犯齿,或以强而凌弱,或以众而暴寡。嗣后吾族子孙,有言觸犯,本支可以理处。甚至肆凶灭伦,务必经族责罚。倘恃财挟势,以理**,送有司以政其罪。
教训子孙
子孙成败,实关家门。家门盛衰,端由教训。语云:养不教,父之过。凡有弟子者,即在蒙养之初,务择名师教以诗书,薰陶涵育,久之自化。庶不中而中,不才而才,夫何难扬名显亲,以为宗族光。即或时运不齐,未能名登仕籍,亦不致縱欲败度,流入匪类。此教之所以成,而家之所以益盛也。岂不幸哉!
男女嫁娶
礼重婚姻伦道之始,朱陈世好,至今传为美谈。女嫁男婚,安可不求门户相对?且同姓结婚,律有严禁。姦滛拐夺,国有常刑。近见巨族往往有之,因家纲不肃故也。嗣后各支有犯此者,选追谱牒后,经有司其房长,亦当绳以家法,倘势不能阻,先通族属免罪。
伤风败俗
夫妇人伦之始,闺门万化之原,男女不同食,不共席,授受不亲,礼重别嫌。况一家之中,原是一脉流传,岂可**灭纪。若縱慾行淫,丑声外著,上不可以对祖宗,下不可以示后世。以此狂疾丧心,寡廉鲜恥之徒,必以家法治罪,谱牒斥逐。
踰闲荡检
人生在世,是艺可以活生。其不列人羣者,一如碍道之荆棘。为窃为盗,必至披枷带锁,牵连无辜,灭门败户,玷辱先人。子孙倘有不肖,父兄必潛加教育,使其改行易辙,安分守己。若事已败露,万难解回,先削其谱,后除其名。
继立后嗣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宗族有乏嗣者,许令兄之次子为之承继,如胞兄弟无子可继,许令堂兄弟之子继之,谓之因继。如因继不堪承祧,另择族中材质明敏者继之,谓之爱继。若随母之子异姓之儿,因继如无否认,虽许登诸谱牒,只准修载养子,免乱宗支。
男女招赘
女生外向,岂容同居夺山水秀,遗子孙患。各支有爱恤女者,多粧奁以嫁之可也,不得给授屋基,如有违者,照爱子忘亲例惩责。
出母复返
母出与庙,绝不许复登祖堂,奚敢安葬祖山?即怜母苦无靠,只可给以费用,无私复返安葬祖山之理。
掌管谱牒
谱牒上承宗祧,下垂奕冀,乃传家之至宝也。吾宗族至今复行修辑,凡各族执事者与有力焉。务要爱惜收存如珠。各分必择分尊年长忠厚老成之人,轮流掌管,不时捡阅晒晾,倘有油污、雨漏、虫蠧、鼠咬、更改、损坏,族众责罚,决不轻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