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一、源于妫姓,出自殷商元铣之后,世代相传姓元。元姓之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姓氏,最具体的证明,就是殷商名臣元铣。关于元铣,清代学者张澍在其所著的《姓氏五书》上曾有介绍说:“帝乙废弃立受辛,太史元铣据法力争,是商代即有元氏。”由此,元姓的具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以识之明而反对帝乙把帝位传给纣王(受辛其名)的殷朝太史元铣,自然是后世元氏最早的始祖。不过,他并不是元氏的唯一始祖,因为,到了周代的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和卫国又分别出现了两支元姓;南北朝之际,改姓为元的外族更至少有3支以上,使得元姓的来源多端,血缘方面也不甚单纯。
源流二、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魏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之后,以地名为氏。据《风俗通》记载:“魏武侯公子元之邑,其后为元氏。”这一支元氏,出现于距今大约2200年以前,春秋时的魏国,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所建,战国中期的周安王姬骄六年(公元前396年),魏国君主魏文侯逝世,其子魏击即位,是为魏武侯。魏武侯将自己的儿子封赐在元氏邑(今河北元氏),史称公子元。在公子元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元氏,世代相传至今。当时的元氏邑,据考证就是现在河北省的元氏县,即为此支元氏的最初发源之地。
另据史籍《左传》中记载:“元,出卫大夫元咺。”在史籍《韵会》中也记载:“<左传>有卫大夫元喧。”该支元氏一族出自春秋时期卫国上大夫元咺,是周文王的后裔。周襄王姬郑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春秋霸主晋文公姬重耳计划进攻卫国,由于晋国强大,因此消息传来后卫国人皆惧怕之极,刚刚即位的卫成公姬郑吓得干脆弃国出奔。国不可无君,卫国大夫元咺当即决定立卫成公的弟弟姬叔武为君。不久,爆发了晋、楚两国之间“城濮之战”,晋军大胜,晋文公遂大会诸侯于践土(衡雍,今河南开封荥泽)。周襄王命令王室大臣尹氏、王子虎和内使叔兴父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还赏赐给晋文公许多东西,其中有“大辂”、“戎辂”两种车辆及车辆上的服装和配备、红色的漆弓一件和一百个红色箭镞、一千个黑色箭镞。此外,周襄王 还赏赐称为“虎贲”的勇士三百人给晋文公。周襄王给晋文公的命辞是“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意味让晋文公恭敬地服从天子的命令,以安抚四方诸侯,并惩治不忠于王室的邪恶之人。对于周天子的恩宠,晋文公辞谢三次,然后才接受命令,并且说道:“重耳谨再拜叩头,接受何宣扬天子的赐命!”晋文公三次之朝觐周襄王表示尊敬。晋文公的这些措施,换得了周王室对他的支持,他的霸主地位由此而得已确立,没有必要征发卫国了。“践土之盟”后,晋文公命令卫成公回国。卫成公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杀了姬叔武,大夫元咺只得奔亡晋国,并向晋文公告状,说明在国难当头时卫成公不履君职,弃国出逃的实情。晋文公最看不起不忠于自己国家的君臣,听后大怒,立即派兵逮捕了卫成公,交给周襄王去处理。并令元咺返国主持国政。元咺回国后,又立公子姬瑕为卫国君主。周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30年),卫国人叛杀了元咺,请求卫成公归国。晋文公此时正是“城濮之战”之后,忙于肃清狄族人并组织对楚国的战争,无暇顾及卫国。周襄王遂遣返了卫成公,卫成公回国后,一如以前,杀了卫君公子瑕后自己复位。这就是历史上传说的卫成公两次为君。在元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元氏,族源发源于河北、河南一带。
源流三、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拓跋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北魏王朝的拓跋氏的得姓历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鲜卑族的拓跋部在今西北部的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拓跋·珪(字涉珪)于(公元386年)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在汉末、魏、晋之后,中国南北分立,以拓跋·珪为代表的鲜卑拓跋氏曾经雄峙北方,先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后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至洛阳,入主中原。北魏王朝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至辽西,南至淮河、秦岭为界。共历十七帝,一百七十一年。拓跋珪即北魏道武帝。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黄帝子昌意少子悃,受封北土,黄帝以土得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氏。后孝文帝改为元氏。自是拓跋降为庶姓。”史籍《北史·魏本纪》、《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同样的记载。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
⑴.鲜卑族拓跋氏,原为皇族宗室姓氏。传到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之时,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于洛阳(今河南洛阳),之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下诏改汉姓为元氏,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此后,鲜卑族拓拔氏皆改汉姓为元氏,后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大多活跃于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地区,逐渐成为当地望族,在历史上能人名士辈出。
⑵.鲜卑族纥骨氏,为北魏孝文帝长兄拓拔·纥骨的部族称谓,亦为拓拔部皇族姓氏之一,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之后,嫡支改汉姓为元氏,三世后以及其庶支改汉姓为胡氏。
⑶.鲜卑族普氏,为北魏孝文帝二兄拓拔·普的部族称谓,亦为拓拔部皇族姓氏之一,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之后,嫡支改汉姓为元氏,庶支改汉姓为周氏。
⑷.鲜卑族拓拔氏,为北魏孝文帝三兄拓拔·拓拔的部族称谓,亦为拓拔部皇族姓氏之一,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之后,嫡支改汉姓为元氏,三世以后及其庶支改汉姓为长孙氏。
⑸.鲜卑族达奚氏,为北魏孝文帝大弟拓拔·达奚的部族称谓,亦为拓拔部皇族姓氏之一,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之后,嫡支改汉姓为元氏,三世以后及其庶支改汉姓为奚氏。
⑹.鲜卑族伊娄氏,为北魏孝文帝大弟拓拔·伊娄的部族称谓,亦为拓拔部皇族姓氏之一,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之后,嫡支改汉姓为元氏,三世以后及其庶支改汉姓为伊氏。
⑺.鲜卑族丘敦氏,为北魏孝文帝大弟拓拔·丘敦的部族称谓,亦为拓拔部皇族姓氏之一,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之后,嫡支改汉姓为元氏,三世以后及其庶支改汉姓为丘氏。
⑻.鲜卑族侯氏,北魏孝文帝大弟拓拔·侯的部族称谓,亦为拓拔部皇族姓氏之一,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之后,嫡支改汉姓为元氏,三世以后及其庶支改汉姓为亥氏。
该支元氏族人尊奉拓跋·珪为得姓始祖。因此,后来这一支源自鲜卑族的元氏,就活跃于河南省一带,并且世代贵为当地的望族,能人名士辈出。
源流四: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华元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华氏,源出子革氏。在史籍《元和姓纂》中引《世本》记载:“季平子支孙为子革氏。”在史籍《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季孙使公华、公宾、公林迎孔子。王符以华氏次公之氏后,则华氏当即公华氏。”在史籍《左传·成十五年》中记载:“华元使向戍为左师。”子向戍,是宋桓公的曾孙。在《世本》中记载:“桓公生向父盻,盻生司城訾守,守生小司寇鳣及合左师。左师即向戍也。”华元,全名子华元,安徽濉溪人,时为春秋时期宋国执政上卿,曾任右师。周定王姬瑜十一年(公元前596年),楚国派申屈出使齐国,临行前,楚庄王芈旅(熊侣)特意嘱咐申屈:不要从宋国经过,免得麻烦。宋国的执政大夫华元听说了,觉得这是对宋国的莫大侮辱,就设伏击杀死了申屈。为此,楚庄王大怒,“投袂而起”,出动大军包围宋国国都整整九个月。宋国派出使者到晋国告急,但晋国上一年刚在“邲之战”中被楚军打败,不敢再冒与楚国全面冲突的危险,只是派使者解扬为使者劝宋国坚守,不要投降。解扬经过郑国时,被郑国抓起来交给了楚国。楚庄王亲自接见解扬,企图买通他,要他向宋军喊话,说晋军不再提供救援,以次断绝宋军的希望。开始,解扬坚决不同意,但经楚庄王几次威逼利诱,解扬才答应下来。可是当解扬来到了望城楼车上时,就对着城中大声疾呼:“晋国援军不日就到,请宋国无论如何要坚持下去!”楚庄王大怒,解扬平静地说:“我答应你的条件,只是为了实现我的使命,现在使命实现了,请立刻处死我吧。”楚庄王无话可说,反而释放了解扬回晋国。长期围困而毫无战果,楚庄王便打算退兵,可申屈的父亲死死拦在车前,说:“我儿子不惜生命以完成大王的使命,难道国王要食言了吗?”楚庄王无言以对。申屈的父亲就建议:咱们在宋国建造住房、耕种土地,表示要长期占领宋国,宋国就会表示屈服了。楚庄王觉得此计大妙,遂立即装模作样地实施起来。宋国见楚军不肯撤退,就派华元为使者来谈判。华元半夜里潜入楚军大营,劫持了楚军统帅子反(司马子反),说:“我的国君要我为使者来谈判,现在城内确实已是‘易子而食,析骸以爨’,但是如果订立城下之盟则情愿举国牺牲。贵军退到三十里外,我国唯命是听。”子反无奈,就在床上保证一定做到。第二天,子反将此事报告了楚庄王,楚庄王令楚军真的退军三十里外,和宋国停战,双方保证不再互相欺瞒。而华元作为这项和约的人质,搬迁到楚国去居住。在华元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元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源于姬姓,出自玄姓,为北宋时为避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的父亲圣祖赵玄朗名讳,改姓元氏。北宋时,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叫玄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不能与他父亲同姓。源出姬姓的玄氏家族为避讳,只得改姓为元氏,属于因谥改姓为氏。
源流六:出自危姓,危仔倡(?-909),字上练,又字忠练,唐末五代时人,抚州刺史危全讽弟。籍贯江西南城东兴乡四十一都苏源村(今属黎川县荷源乡)人。唐僖宗乾符年间,乾符年间江淮盗贼横行,危害乡里。危仔倡与从兄危全讽聚集丁众,立壁垒保护乡里,大破寇盗,保护了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朝廷因此召他做官,他历任新州、抚州刺史,中和五年(885)据信州(今上饶),为信州刺史。与钟传、彭玕、卢光稠、谭全播等人并称江右豪杰。他于唐末黄巢起义时追随其兄,逐步据有信州全境,割据称雄。梁开平三年(909),与危全讽等攻打洪州时,为吴将周本所败。危仔倡在信州任职时,对吴越颇为倾心。吴越所辖衢州、睦州(今淳安县)出现叛乱时,危仔倡与吴越王形成犄角之势,帮助吴越王平叛。此次被吴国将领周本击败,危仔倡便投奔了吴越王钱鏐。钱待仔倡为上宾,任命为淮南节度使。由于钱鏐认为“危”不吉利,便赐姓“元”。从此,仔倡子孙均仕吴越,留居杭州,并改姓元。危氏兄弟后裔名人辈出,宋代的元绛和元代的危素都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德昭更是五代吴越国的丞相,是抚州历史上第一个宰相。此外,宋代的危稹还是知名的文学家,元代的危亦林更是江西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后世虽有部分归为原姓危,也有很大一部分子孙以元为姓,世代相传至今,这部分元姓族人大多活动在吴越一带,世为吴越元姓。
源流七:源于改姓,清乾隆时期因避庙讳改为元氏。潍坊民国己未三月重修《玄氏族谱》记载:我族本姓玄,清朝避康熙御讳,旁加一火字缺末点。十世祖慕周拔贡,具呈於上,钦定以元字代玄字,合族遂为元氏。
源流八:源于官位,出自上古时期官吏元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元士,亦称适士,就是士大夫中的第一等爵位。在夏、商、周时期,在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的文官建制中,均有上士、中士、下士之爵号,其中的上士即称“元士”,在“士大夫”中属于第一等官称爵位。在北魏王朝时期,元士与君主的汉化姓氏“元氏”谐音,因此改称“适士”,为偈者之属,官秩为七品。到了明朝时期,改“给事中”为“元士”,最后又改为“源士”。在元士们的后裔子孙中,很早就有以官爵称号为姓氏者,称元士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元氏、士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九: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官职元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元帅,原称中军帅,指诸侯国三军中的中军主帅。按周礼,王六军,侯三军,子一军。无论是六军还是三军,都有一核心的中军,其中军的主帅就称作中军帅,在史籍《左传·正义》中引作“及为元帅”,后世就称中军帅为“元帅”。在春秋初期,各大诸侯国除了有特权的齐国军队拥有五军以外,皆为三军,每军六千余人。后来,由晋国开始,在周襄王十九年(晋文公四年,公元前633年),春秋霸主晋文公姬重耳就曾“谋元帅”,在管仲的建议下将军制扩大,军队扩充为六军,与周王室平起平坐,元帅成为总领主帅。后来这种军事建制与官职的模式为各诸侯国所效仿,衰弱的东周王室也无可奈何。到了唐朝时期,唐高祖李渊开始分制左右兵马元帅,后又有“天下兵马大元帅”,统一节制朝廷所有军队,成为后世军队建制中的最高统帅或军事长官。而在宋、金、元诸朝时期,各分路军队的军事长官皆称元帅。在元帅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元帅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元氏、帅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芈喻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芈喻,字元钧,就是楚共王熊审(公元前601~前560年)之族父,也就是楚共王的叔叔。芈喻在楚共王执政时期为楚国上大夫。在元钧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元氏、钧氏、喻氏、俞氏等,世代相传至今,为芈姓元氏鼻祖。
源流十一: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今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元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元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元铣。此支元氏元氏出自商末贤人元铣,根据《姓氏五书》上的记载,商朝的帝乙废太子弃要立受辛即纣王为帝位的继承人,太史元铣据法极力反对,因此商代就已经有了元氏。元氏具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由以上的分析看来,我国的元氏,虽然头绪众多,但仍可归划为两大主流:一支为汉族的周文王之后,一支则为后来被汉族所同化的鲜卑族拓跋氏之后,他们的最初活动地区,都是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带。这一点,从历史上许多元姓名人的籍贯,也可以猜得佐证,譬如,唐代的大诗人元稹与名臣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