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十三年(1874)(临湘)《元氏宗谱》云:始迁祖思恭,明正统年间自江西武宁县长乐乡二十五都芒村永元坊迁岳州府临湘县治湖里,后徙河西古塘坤居。思恭兄弟三人,仲弟思让,季弟思敬。
湖南宁乡县元氏支谱,始修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宁乡)《元氏支谱》 “序”曰:元氏系传出自元嗄,递传至北魏,葬于河南而自东西。鼻祖讳览,由河南徙江右南昌,在宋熙宁嘉定间迨后有迁抚州,有由抚州而徙衡湘者。来宁之初祖则玉受之孙思敬之子讳仲修,字隆让者,明正德十五年(1520)由江右乐安之象山寄籍宁邑之黄材。子四:朝辅、朝相、朝堂、朝斌,堂、斌二房因兵燹他徙,辅孙明亮、相孙明宗二房仍聚族于斯。
天津《元氏族谱》原谱序(乾隆十二年)。
族谱之作,所以叙世系,垂久远,使本支百年不至失传也。余族自前明洪武初,始祖友能公同兄友德公,由江南凤阳县迁至静海之邀铺村占籍焉。友德公缺嗣,我族皆友能公后也。
自友能公以至于今四百余年,支分派远别居各处,其莫考支派所自出并吉凶不相庆吊者,十有二三。夫吉凶不相庆吊,则与途人何异?眉山有云:吾所与相视如途人者,其初兄弟也。兄弟者,其初一人之身也。然则吾族之人,熟非友能公一人之身也哉!一人之身,分而至于不相闻问,且分而至于不知为谁何,呜呼!木本水源之情,亦曾为之一动否耶?
余族大父汝颜公,常欲修辑家乘,苦无旧迹可稽核,盖缘明季兵荒之际,人相逃窜,旧谱失亡,迄今代远人湮,支派未悉,故将修之,而又止之。今新正,尝与族众聚语论及吾族先世,盖有讳失传者,有配氏无考者,有被兵虏去,与迁徒逃亡,缺嗣不可知者。
如二世盛兴奉有四公,四世风云雷三公,俱迁徒无考;更有一典公,(公系庠生,与小刘家村刘字石麟者,中表兄弟也。公有事外出,骑一蹇驴,刘见之戏曰:“一典骑驴驴一典”,公无以应。后至大悲阁前,有石龟,刘坐之,公因与刘曰:前对已对矣,“石麟坐龟龟石麟”,遂相与大笑);乐春公(村西南有公坟今呼之为乐家坟),而前不知所出,后不知所生,但传其名有某某者;又有爱州、次州公(子俊中实即其后也。相传大邑温村有吾姓者,与之近支);讳昌字延潢公(本邑小韩庄元子安其后人也),后虽知其所生,而先数辈不知其支派所出者。是日无不欷歔悼恨,俱云:若不急为谱序,数传而后,将今日之所知而亦不可得矣。遂与侄振星、振采等访之各支,考之耆旧,同汝颜公聚而修整之。
第虑派远支繁难以清晰,爰自始祖友能公,叙至三世斌公、越公,分为前后两门。后门别有系谱,故叙至古朴公而止。前门自越公叙至孔扬公兄弟四位,分为四门,按各门叙下门各一谱世世续之。庶几支分派明,永久不失焉。如迁徒被虏,逃亡缺嗣者,俱各为注明。其不可考者,注为失传无考。至有失传讳字与配氏者,第阙其讳字与配氏,而前后仍为叙明。若前不知所出,后不知说生者,吾谱暂不载也。后虽知所生,而前推不知所出者,吾谱亦暂不载也。俟后查明再为叙载。
今天津之苑家庄有吾姓者,相传曰龙公后。山东之潍县有吾姓者,相传曰虎公后。京南采育镇有吾姓者,相传朴公后。故均系先人子侄,吾谱皆暂不载,以未考查详明也。
谱既成,汝颜公阅之喜曰:凡我族人观是谱者,水源木本之情,能无一动其心乎?礼云: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斯谱之作,收族也,敬宗也,尊祖也。虽然作谱收族,如所云爱州、次州等数支,本系吾宗,而谱不载,以俟将来查明,可收者即收之。果竟似非吾族也者,岂可乎哉!故列之序,因而记之,以示子孙,勿忘敬宗收族之义矣。
吾族本玄姓,后加金旁为铉,又改元者,恭避庙讳也。
河南林州市城郊乡槐树池村元氏家谱(文谱传记),1994年稿。
元林字金声,生于大清道光十一年(辛卯年)。元林自幼勤劳善学,受人爱戴。娶妻王氏,生有四男三女。他爱好武术,曾到外投师学艺,20岁时已拳艺精通。30岁左右出师到山西教徒传艺,有贤妻王氏在家料理家务。从山西教徒回来后给大户人家看家护院,也给当铺做过“保安”。一家人过得比较富裕。时至光绪初年,连年荒旱,土薄石厚地里颗粒不收,田间地头、家园路旁经常有人饿死,好多人外出逃荒要饭,饿死他乡。元林想到自己家中人口多,很快就要缺粮断炊。如何才能度过艰难?思来想去,他最后决定到山西找徒弟们借粮。他冒着危险背上扁担去了山西。徒儿们给他攒集了几斗粮食,他担回家中,算是解决了燃眉之急。以后又连跑了几次,从山西买回粮食到林县卖出,赚粮顾口。后来又与河北村他的同师好友秦武松合伙,赶着四头大牲口,山西买彰德卖,做起贩粮生意。当时局势险恶,路上经常遇强人打劫,他二人仗着武艺高强,与强人打过几次交道后,对方不是他二人的对手,从此打开了生路,全家安全度过了光绪三年这历史上罕见的人食人的特大灾荒。并且家中还置买了些土地,大儿、二儿也娶妻成家。
由于过度操劳,元林在光绪五年不幸突然病故,终年仅47岁。当时环境使然,只能草率安葬。
以后,王氏带领儿子、媳妇、女儿们,耕田纺织,辛勤操劳,度过了艰难岁月。三子、四子也相继娶妻成家。三个女儿也陆续婚出成家。长子妻乃木篡村路氏;二子妻乃翟曲村董氏;三子妻乃木篡村牛氏;小儿子娶妻本村路氏。大女儿嫁大南山杨宅;二女儿嫁王家池王宅;侄女儿嫁舜王禹村秦宅。
儿女们都已成家能自主立业,王氏却因操心过度,积劳成疾,不幸于60余岁时病故。
元林的长子元忠,嬬人路氏,生三男一女。长子太义,次子太明,三子太仓。小女爱妞婚嫁南平村杨宅。
元林的次子元诚,嬬人董氏。生三子:长子太初,次子太昌,三子太亨。
元林的三子元宾,嬬人牛氏。生二子三女:长子太开,次子太来,大女连妞婚出墁坡村张宅,三女月妞婚出南平村杨宅。
元林的四子元明,嬬人路氏。生二子一女:长子太华,次子太兴,女儿燕妞婚出其林台村申宅。
元林的十个孙子从大排小依次为:义、明、仓、初、华、开、昌、亨、兴、来。
元林的重孙共22个;五代孙52个,六代孙69个。七代玄孙写谱之日是15个,往后增加多少没法估计,详细情况不能一一说明,且待后人再添续。
山西忻州元氏家谱,民国二十六年(1937)九月初四抄件。
远祖元结,字次山,唐时官礼部侍郎。
始祖元谊,宋宣和间官忻州神虎军使。
元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农历9月4日元喜红手抄本,原谱存于遗山祠(元好问家祠),但已佚。元喜红手抄《元氏家谱》现被收藏在山西省忻州市古城南十里处的韩岩村元喜红处。
东麟铭海 桂炳坚华 从克尔经 世碧仲南 祖伯自华 荣宗钦延 以应维道 盛德裕崇 肇基浯瀯 仁义忠信 诗礼雍容 明良辅国 彬雅庚杨 智勇有松 君臣宇宙 仕宦廉敏 善策民富 财茂永魁 文武林立 儒学兼施 春日生光,廷祚永昌。为国崇贤士,盛名达家邦。隆平自此建,令望远垂芳。孝友继先绪,忠信启后人。祖德宜绍述,宗功克缵承。共和开泰运,嘉祥纪宏文 朝楚明正应 国泰永昌荣 道立基先植 闲传世泽长 振家资继起 文运代生光 文开昌运,德兆邦家,继兴俊业,盛宗承传; 仁辅基厚,善润嗣良,国强民泽,伟纪华章。 广东汕头、靖海、天津静海字辈:“启士应宗春立荣茂登邦绵达永兆丰隆。 山东威海、昌邑元氏字辈:“海思仲仔珠贵世礼常为何发贺先仕克茂均兴瑞” 浯瀯元氏祖训 仁爱以笃,其亲谦冲,以养其度,积德积学,日而新之,月而盛之,灌溉熏蒸,则宇宙太和之气,萃於吾门。 根据元永洁女士2011年整理的关于全国元氏分布情况调查: 元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四百零五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九十一位,多以河南、忻州、钱塘为郡望。 元氏最初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两省,元氏的最初的活动地区都是在黄河流域,如唐朝的大诗人元稹与名臣元结,就全是河南人。 现天津市的静海县,河南省的辉县、周口市、开封市、洛阳市、安阳市林县、汤阴县,安徽省的合肥市肥东县、凤阳市,山东省的威海市、平度市、昌邑市,江西省的抚州市崇仁县及乐安县,福建省的宁德市霞浦县、泉州市石狮市,广东省的揭阳市惠来县、汕头市,山西省的忻州市、运城市、朔州市、大同市,河北省的廊坊市,湖南省的临湘市,湖北省的荆州市、洪湖市,云南省的丽江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吉林省的长春市、延吉朝鲜族自治州,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地,均有元氏族人分布。 经过近二个月的查找,至今已建立联系的有江西抚州崇仁县元家桥、福建霞浦县、广东揭阳市、湖南临湘、山东昌邑、天津静海,各处都有万人以上居住,并有家谱可考。其中天津静海元氏是在清乾隆年因避庙讳改玄为元,现山东潍坊同宗族人仍然姓玄。 另外,安徽肥东、安徽凤阳、湖北荆州、河北廊坊、山西忻州、陕西白水、吉林长春也是元氏人居住地,虽都有族人在群里,但具体情况尚不清楚。据悉,甘肃有元氏万余人,河南情况最为复杂,居住地很分散,这二个地区尚未建立联系。 2012年初补充: 近一年里建立联系的元氏人有: 山西临汾及渭南蒲城、福建光泽、河南辉县及信阳、河北邢台、甘肃通渭,都有元氏家族居住。其中福建光泽元氏为危姓所改,与江西抚州危氏同宗。 还曾遇到一四川乐山的袁姓人说,老人们传说以前是姓元,具体情况有待考证。字辈
浯瀯元氏字辈
临湘元氏字辈
宁乡元氏字辈
肥东元氏字辈
其他字辈
祖训
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