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始祖

尝谓家之谱,与国之史一也!盖家之大宗如共主然,其支分派别而为诸小宗,亦犹列国之类是也!顾修一国之史,虽未足窥其全而合各国观之,则一代之史存矣!辑一支之谱,虽未足拟其备而总各支观之,则已一姓之谱见矣!人必有祖,犹木必有本;水必有源,故木无本则枝亡;水无源则流绝,况人之於祖而可忘乎?然欲不忘其祖,不得不假谱以联之,人非不知谱之可以联祖而卒至忘其谱者,其故有三:“一阻於兵戈而不暇辑,一艰於资费而不能辑,一积于因循而不肯辑”,积日累月愈远愈繁,谱愈失矣!於既失之后而思复之,不凭空臆撰必冒引他宗名,虽有谱实巳消亡故!仁人孝子留心谱牒,必三十年为一世,而一修者以老成未尽凋谢,识大识小,自然无舛谬之失耳!

中文名元氏族谱

姓氏起源

拓跋氏

鲜卑拓跋氏北魏孝文帝时下诏改姓为元氏。

鲜卑族拓跋氏,原为皇族宗室姓氏。传到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之时,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于洛阳(今河南洛阳),之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下诏改汉姓为元氏,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此后,鲜卑族拓拔氏皆改汉姓为元氏,后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大多活跃于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地区,逐渐成为当地望族,在历史上能人名士辈出。

危氏

唐末期危仔倡改元氏。

危仔倡(?-909)字上练,又字忠练,唐末五代时人,籍贯江西南城,南城东兴乡四十一都苏源村(今属黎川县荷源乡)人。唐末信州刺史。抚州刺史危全讽弟。909年危仔倡危全讽一道攻打洪州时,被吴国将领周本击败,危仔倡投奔吴越王钱鏐。钱待仔倡为上宾,任命为淮南节度使。由于钱鏐认为“危”不吉利,便赐姓“元”。从此,仔倡子孙均仕吴越,留居杭州,并改姓元。

玄氏

清乾隆时期因避庙讳改为元氏。

潍坊民国己未三月重修《玄氏族谱》   我族本姓玄,清朝避康熙御讳,旁加一火字缺末点。十世祖慕周拔贡,具呈於上,钦定以元字代玄字,合族遂为元氏。

元氏始祖

浯瀯元氏始祖

元子哲(718年-770年),字子晰,号东山,河南罗山县(今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人,北魏苗裔,天宝进士,766年崇仁知县,大历五年(770年)卒于衙内。时任抚州刺史颜真卿撰写《元子哲遗爱碑》碑文。

《子哲公名宦传》见府县志

唐元子哲河南汝宁信阳罗山县人,唐代宗元年由进士令崇仁,治行循良为诸邑最,大历五年尚书考功,符下崇仁,为建祠立碑于县南五步,鲁公颜真卿为书,缘兵荒未归遂家於崇衙后之米仓巷,殁葬公厅后西。弘治十二年冬,县今叶公天爵,勒公十四德於坊,咏以诗现祀名宦。

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景穆帝拓跋晃--任城康王拓跋云---任城文宣王王元澄—濮阳王元顺—武陵王元雄—武陵公元胄—武陵公元仁惠—武陵公元怀景—莫州刺史元彦冲元子哲

乐安元氏始祖

元从周,元子哲第九世孙。

临湘元氏始祖

始迁祖思恭,明正统年间自江西武宁县长乐乡二十五都芒村永元坊迁岳州府临湘县冶湖里,后复徙河西古塘坤居。

宁乡元氏始祖

元仲修,字隆让者,明正德十五年(1520)由江西乐安之象山寄籍宁邑之黄材

天津元氏始祖

元友能,明洪武初,友能公同兄友德公,由江南凤阳县迁至静海之邀铺村,友德公无嗣,固族皆友能公后。

林州元氏始祖

元林字金声,生于大清道光十一年(1831),学武,20岁时已拳艺精通。30岁左右出师到山西教徒传艺,光绪五年(1880)病故,终年仅49岁。

忻州元氏始祖

元谊,宋宣和间官忻州神虎军使,元祖元结,北魏苗裔。

光泽元氏始祖

危全讽(?-909年)字上练,唐末五代时人,籍贯江西抚州,抚州刺史。于唐末黄巢起义时以自卫乡党为名起兵,逐步据有抚州全境,割据称雄。危仔倡之兄,固族於危全讽为始祖。

族谱目录

浯瀯元氏族谱

江西崇仁县浯瀯元氏族谱,始修于宋咸淳五年1269年,至2009年10月已十一次修辑。

乐安元氏族谱

江西乐安县元氏族谱,於2004年十修

临湘元氏宗谱

湖南临湘市元氏族谱,始修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清同治十三年(1874)(临湘)《元氏宗谱》云:始迁祖思恭,明正统年间自江西武宁县长乐乡二十五都芒村永元坊迁岳州府临湘县治湖里,后徙河西古塘坤居。思恭兄弟三人,仲弟思让,季弟思敬。


0.23173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