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拓跋氏至北魏孝文帝时下诏改姓为元氏。
鲜卑族拓跋氏,原为皇族宗室姓氏。传到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之时,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于洛阳(今河南洛阳),之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下诏改汉姓为元氏,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此后,鲜卑族拓拔氏皆改汉姓为元氏,后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大多活跃于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地区,逐渐成为当地望族,在历史上能人名士辈出。[1]
唐末期危仔倡改元氏。
危仔倡(?-909)字上练,又字忠练,唐末五代时人,籍贯江西南城,南城东兴乡四十一都苏源村(今属黎川县荷源乡)人。唐末信州刺史。抚州刺史危全讽弟。909年危仔倡与危全讽一道攻打洪州时,被吴国将领周本击败,危仔倡投奔吴越王钱鏐。钱待仔倡为上宾,任命为淮南节度使。由于钱鏐认为“危”不吉利,便赐姓“元”。从此,仔倡子孙均仕吴越,留居杭州,并改姓元。[2]
清乾隆时期因避庙讳改为元氏。
潍坊民国己未三月重修《玄氏族谱》
我族本姓玄,清朝避康熙御讳,旁加一火字缺末点。十世祖慕周拔贡,具呈於上,钦定以元字代玄字,合族遂为元氏。[3]
元子哲(718年-770年),字子晰,号东山,河南罗山县(今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人,北魏苗裔,天宝进士,766年崇仁知县,大历五年(770年)卒于衙内。时任抚州刺史颜真卿撰写《元子哲遗爱碑》碑文。[4]
《子哲公名宦传》见府县志
唐元子哲河南汝宁信阳罗山县人,唐代宗元年由进士令崇仁,治行循良为诸邑最,大历五年尚书考功,符下崇仁,为建祠立碑于县南五步,鲁公颜真卿为书,缘兵荒未归遂家於崇衙后之米仓巷,殁葬公厅后西。弘治十二年冬,县今叶公天爵,勒公十四德於坊,咏以诗现祀名宦。[5]
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景穆帝拓跋晃--任城康王拓跋云---任城文宣王王元澄—濮阳王元顺—武陵王元雄—武陵公元胄—武陵公元仁惠[4]—武陵公元怀景—莫州刺史元彦冲—元子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