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属于逄戈庄刘,这是毫无疑问的。无论是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还是他的胞侄刘镮之在嘉庆十九年(1814)前后所修族谱皆以逄戈庄为其故里。然而现在有许多地方都在争刘墉故里是在他们那里。伴随刘墉名气在当代愈来愈大,旅游开发的现实需求与人们对清官刘墉发自肺腑的热爱,都使刘墉故里之争,无论是在文字层面还是在平时口头言语之间,必定愈演愈烈,这对刘墉宣传来讲,或对刘墉旅游开发来讲,无疑是好事,但对热爱清官刘墉,想对他的生平事迹有个准确了解的人们来讲,无疑又给他们平添了许多困惑,因此,正本清源,在当前时刻就显得既有必要又有急迫感。因此,笔者在考证刘墉家族诸事之前,对刘墉家族中刘墉一系的来源做一番追本溯源的工作,就成为本书开篇伊始的题中应有之意。刘统勋与其爱孙刘镮之所修族谱皆以“刘福”为始祖,以刘福为始祖,那么以逄戈庄为刘墉故里,就是不争的事实。问题是逄戈庄刘不能是无源之水,既然如此,那么逄戈庄刘的源头来自何处?刘统勋祖孙所修族谱对此其实并未讳言,“吾家自前明宏治(“弘”为避乾隆皇帝“弘历”讳而写为“宏”)间,始祖讳福公,自江南砀山县迁于山东诸城县”,“吾家祖居诸城北乡之逄哥庄(今写为逄戈庄。在原诸城北乡今属高密西乡之注沟镇所有原来村名中含“哥”字的现皆写为“戈”字,原因约有三端:一是简化字运动使然。二是在文革及阶级斗争如火如荼的那个特殊历史时期,“哥”过于温情,不如“戈”更有战斗性。三是这些年在农村基层对人名村号的书写不规范似乎已经是通行惯例,在当地大家都习以为常,不再对此感到别扭)。砀山县在明朝属南直隶,清顺治二年南直隶改江南省。砀山属江南省徐州府。徐州府领县四:萧、沛、丰、砀山。砀山现属安徽。在这里“砀山县”、“逄戈庄”与刘墉故里的关系已毫无疑问,问题是逄戈庄刘来自砀山县何处?具体讲是哪一个村庄?这是一个一直萦绕于笔者心头挥之不去的枝节性问题。在此为什么敢十分肯定地说逄戈庄刘是来自江南砀山县某一村而不说某一城市呢?原因在于逄戈庄刘始祖刘福初至逄戈庄时以务农为业,而且家境十分贫寒。因此,只能是来自某一村庄而非某一城市。然而问题虽然提出好久,却一直苦于得不到解决,一个偶然的机会,使笔者对此问题的解答有了一个很明确的答案,即逄戈庄刘来自江南砀山县大刘家村。而且逄戈庄刘并不是由砀山县直接迁入,而是由日照过渡了一下之后才搬到逄戈庄的。但是这个答案本身的来源笔者认为却必须经过考证才能认定。因为这个答案来自山东日照刘。日照刘氏后人在日照市东港区政府文史办夏勇主任的陪同下,数年前至我处咨询有关刘墉生平事迹。在我应这些朋友的要求给他们开列书目,提供查找有关刘墉资料的途径,提供自己出版著作之后,也从这批朋友处获得了他们十分肯定、但当时却没有十分可靠的文献资料可资证明的一个在他们当地流传甚广的这样一个传说——逄戈庄刘来自日照刘。尽管他们言之凿凿,尽管传说久远,然而在真正可靠的文献资料或实物被发现之前,笔者一直将其作为待考的一个题目,而绝对不敢贸然将其作为一个结论使用。然而,不久,事情就有了一个实质性的转机——日照刘氏后人发现了一部明代家谱,而这部家谱将日照刘与逄戈庄刘比较明确地联系了起来。依照这部明代刘氏家谱记载,逄戈庄刘来自日照刘,而日照刘来自砀山县大刘家村。这样,事情就有了比较符合逻辑的解释。
0.10069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