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2.jpg

王鸣盛《行书七言律诗页》 纵25厘米,横15.1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作者简介:

王鸣盛(1722年1797年),字凤喈,号礼堂,又号西庄,晚号西沚,江苏嘉定人。乾隆十九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内阁学士、澧部侍郎。自幼天资聪颖,早年师事沈德潜,其诗收入沈辑《吴中七子诗选》。鸣盛从惠栋治经,以汉人为师,史学成就尤大,着《十七史商榷》,对历代史籍中舆地、职官、典章制度等考证精详,与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并称清代三大考史名著。有《尚书后案》、《周礼军赋说》、《蛾术编》、《西庄始存稿》、《西沚居士集》、《耕养斋诗文集》等。《清史稿》有传。


作品:

释 文:喜君僦宅静无尘,恰与招提作比邻,架上图书聚所好,庭前竹柏得其真。雪中鸿去曾留迹,磨畔牛疲又踏陈,试补衲头修屐子,残碑同访采师伦。筒谢金圃前辈。小径升堂共笑□,冻云薄雪罨檐牙,揽祛人比同林鸟,过眼年惊赴壑蛇。准备□盆添旺相,开支椒酒作生涯,柑期犯卯休归去,一任□□漏鼓挝。小除夕集金圃斋。近诗二律钞呈吟江二兄先生,东吴王鸣盛。 

小莽苍苍斋旧藏 田家英家属 捐赠

据说王氏烧酒始于洪武元年,传承600多年,传统酿造、原浆原味、绵软甘冽。 

据王氏家谱记载:始祖正,字大公,明朝红旗督总,乃石樑王氏之后裔。洪武元年,因战功显赫,封地白潭。始祖好酒,迁白潭有酒师随行。王府中有古井一口,活水日夜翻涌,传为白潭龙之精华,乃酿造好水。大公煮酒初成,酒清爽甘冽,香飘十里,引之壮人魂魄亦不晕头。一时饮者云集方圆千里,遂知王氏烧酒美名。王氏后人在明清时期曾多次带烧酒进京进贡,在当地曾闻明一时。现在仍保存有几个明清时期进贡专用的酒坛。 

白潭古镇王氏小烧酒传统酒坊,作坊式纯手工制作,工艺复杂,技艺精湛。它既是物质文化遗产,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种活态的文物,是民间手工酿酒技艺的“活化石”。 

扶沟白潭王氏小烧酒以其纯手工制作、纯天然用料、工艺流程和曲、水的巧妙结合,完全符合当代消费人群崇尚自然养生的传统饮食理念;同时该酒依然采用低温发酵,木桶蒸馏,天锅冷却,地窖储藏的古老传统工艺。酒味醇和绵甜,又具有良好的生产环境。更适合当代消费者的口感与健康要求。 

温家宝总理为王氏烧酒题写了“绿色家园”四个大字。当代著名花鸟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江文湛喝过此酒后说:“有幸喝到此酒,人生足矣。”当场挥毫为王氏家酿题写了“白潭小烧”、“酒魂”、“红草园家酿”等,并把王氏烧酒做为自己的家宴用酒——红草园家酿。各界人士给予了王氏烧酒很高的评价:传统酿造、原浆原味、绵软甘冽。 

王氏烧酒最初为私家酒坊,不从事经营,所以不曾取名,被外人称为王氏小烧酒。后王氏家道中落,王氏的一个支脉搬往白潭酒坊居住,取名王庄,以做酒为生。王氏烧酒的工艺经后人不断完善、改良到王书占这一代已经是第十八代。 

在王家的地下酒窖里放着一排排千斤重的大窖缸。从酒缸外面厚厚的菌衣上可以看出,这些酒缸已经有不少年头。王书占介绍说,由于规模限制,他家烧出的酒产量有限,每天最多烧4锅,每锅出酒50斤。这些酒一部分作为散装酒卖给附近的消费者,另外一部分被精选出来,窖藏存放。 

2009年,扶沟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开始对王氏烧酒的相关材料进行整理上报。2010年,王氏烧酒通过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2012年,酒酿造技艺(王氏烧酒酿造技艺)被确定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0.0793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