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引之《篆书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作者简介
王引之(1766年—1834年)字伯申。号曼卿,江苏高邮人,王念孙之子。嘉庆四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侍读学士,河南、山东学政,通政使,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文简。念孙、引之父子俱为乾嘉时期著名学者。精通经学。 引之传父声韵、文字、训诂之学而推广之。有《经义述闻》、《经传释词》、《春秋名字解诂》等。《清史稿》有传。
作品
王引之《篆书轴》
尺寸:纵103.8厘米 横30厘米
释 文:方诸爽气,日暮更清。比之松筠,岁寒转茂。题以上下之目,止乎群萃之表。百城千里,异声同欢。鋆轩大兄先生属,临於汴梁试院。愚弟王引之。
小莽苍苍斋旧藏 田家英家属 捐赠
祠堂简介
王鏊祠原名王文恪公祠,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景德路274号,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祠堂为其子中书舍人王延哲于嘉靖十一年(1532年)奏建,其地本景德寺废基。历经清康熙、乾隆、嘉庆、同治、光绪年间多次修缮。
建筑坐北朝南,分头门、过厅、享堂三进,彼此以庭院过渡,两侧连以廊庑,占地约1000平方米。
头门面阔五间,进深五界,硬山顶,明间立砷石,设抱框,置金刚腿,做断砌门,额枋挑门簪一对。
过厅面阔五间,进深七界,硬山顶,明间前后设长窗,次间及稍间砌半墙,置短窗。础石均为青石素覆盆式,明间和次间廊柱、金柱、脊柱皆承以木。
享堂面阔三间15.02米,进深11界13.84米,高7.66米,硬山造。前设轩廊,檐枋下饰挂落,次间和梢间檐柱间安栏杆,廊东西两端粉墙辟砖细贡式门洞。前廊柱间装落地长窗,明间八扇,次间各六扇。各柱均承以覆盆式连磉青石础,明间金柱又于础上加置合盆式石。石础雕饰不统一,有缠枝花卉、莲荷婴戏、萱草双鹤、牡丹莲荷婴戏等,雕饰工细。梁架扁作。廊枋上置斗三升隔架科承。脊桁坐斗,缀山雾云,饰抱梁云,雕刻精细。后檐柱间,明间设长窗八扇,次间砌半墙,各置短窗六扇。
王鏊祠是保存较完整的一座祠堂建筑,头门虽已改为清式,过厅和享堂仍为明代遗构。1980年曾全面整修,现为苏绣艺术博物馆址。
人物简介
王鏊(1449年—1524年),字济之,晚号震泽先生,苏州吴县人。乡试、会试皆第一,殿试一甲第三名。明正德间官至少傅、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后归居苏州,致力于地方文献著述,纂有《姑苏志》、《震泽编》等。卒赠太傅,谥文恪,葬洞庭东山陆巷梁家山。
简介
王锡桐起义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海县城桃源南路20号,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为城隍庙,始建于唐广德年间(763年—764年)。南宋隆兴三年(1164年),县令薛抗重建,元又坍废,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新设庙定制,现存建筑为清嘉庆廿四年(1819年)重修。光绪、民国年间也有修葺。1983年,县府拨款对台门、围墙、五凤楼、财库、总曹殿进行修缮。1990年,县府再次拨款对戏台,后宫进行维修。
建筑结构
主体建筑共有四进,自南至北沿中轴线依次为照墙、五凤楼、戏台、泛轩、大殿、后宫。附属建筑有台门、总曹殿、无常殿、东西看厢、财库,建筑面积1244平方米,是宁海县现在规模较大的古建筑。其中五凤楼为卷篷顶。轩梁上镌有精美的雕刻,戏台上的藻井叠涩呈螺旋盘筑,额枋上的如意斗拱层层出跳,顶上龙凤呈祥,栩栩如生,歇山顶屋面上,新堆塑着瓦上将军、屋顶状元。鸱尾吞脊,飞薨翘檐,气势雄伟,凌空耸立。大殿用歇山顶,穿斗抬梁混合,用材粗壮,斗拱、雀替、弯梁、插枋都具粗犷之美,今柱上的几只像生构件,惟妙惟肖,王锡桐又名守真,字凤栖,宁海北乡大里村人。生于1860年,光绪廿四年(1898年)举秀才长期执教乡里,为人师表。虽为一介儒生,却正直豪迈,胆略独具。平生尚喜交游,推崇义气,义肝侠胆,洒脱超逸,秉性耿烈,嫉恶如仇,尝自编《缑城正气集》以方孝孺气节自励。40岁不堪天主教会横行,遂组织“伏虎会”。1903年10月3日,王锡桐发起反洋教斗争,率众近万,攻入城内,烧毁天主教堂,捕杀天主教神甫朱国光,城隍庙为起义军指挥部,诛杀了一批无恶不作的教徒、会首,沉重打击了披着宗教外衣的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保护维修
1963年省人民政府公布王锡桐起义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自1983年始,宁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就设立在这里。大殿辟为展厅,经常举办文物、书画等各类展览供人参观。泛轩陈列着王锡桐起义事迹,是宁海县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教育场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