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歆,生卒年不详,字子文,三国时广陵(今扬州)人,汉末为秣陵尉,追逐强盗至钟山(即紫金山)脚下,战死后葬在钟山脚下,民间传说,成为阴间十殿阎罗的第一殿秦广王,南朝齐永明中封以帝号,南唐追谥庄武帝,有庙碑。
孙吴初年,有人看见蒋子文在大道上乘坐白马,手执白羽扇,侍从左 右跟随身旁,和生前一模一样,于是吴大帝孙权为蒋子文立庙堂,封为蒋侯,并封他为钟山之神,将钟山(即紫金山)改名蒋山。
379年,前秦在西部战线攻下襄阳,其东部大将彭超、俱难帅兵六万包围幽州刺史田洛于高邮西北之三阿,前秦毛当、毛盛率两万人马攻堂邑,东晋兵惊溃。谢玄亲率三万北府兵救援三阿田洛部,进至西侧一水塘时与前秦部将都颜遭遇,晋将何谦斩杀都颜。晋军顺势推进到三阿,大败彭超,此后晋军又三战三捷,稳定了东部防线。
东晋史学家干宝《搜神记》云,晋军五战五胜,皆因蒋歆乘白马暗中显灵相助。《资治通鉴》、《太平寰宇记》等书也予以收录。后人遂将蒋歆显灵的水塘命名为白马塘(在今金湖县津南镇),塘边建白马祠。后来,扬州建白马庙,高邮建白马庙,以祀蒋歆。
六朝时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纷纷到蒋王庙祭祀求福。蒋王庙也因此成为重要的祭祀礼拜“蒋王”的中心,白马村、蒋王庙遗迹留作为地名,沿用至今。
蒋之奇(1031年—1104年),字颖叔,一作颍叔。北宋常州宜兴(今属江苏)人,蒋堂的侄子。嘉祐二年(1057年)考“春秋三传科”中了进士。官太常博士,后又考中“贤良方正科”,升为监察御史。宋神宗即位,转为殿中御史。因听信人言上书弹劾欧阳修而成诬告,贬官为监道州酒税。
宋英宗初年,擢监察御史。宋神宗时转殿中侍御史。因劾欧阳修与儿媳妇吴春燕“乱伦”,贬监道州酒税。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知枢密院事,出知杭州,以疾归。崇宁三年(1104年)卒。能诗。《宋史》卷三四三有传。
人物经历
在王安石推行新法运动时,蒋之奇正任福建转运判官。当时各地推行免役法,搞得很乱,蒋之奇做得却是很有条理。而且当年正值田岁歉收,逃荒者甚多,他就招募这些人,在天长、宿县一带兴修水利,“用工致百万,溉田九千顷,活民八万四”。这样就既赈济了流民,又有利于消弭灾患。在此期间,他历任江西、河北、陕西副使,又提升为江、淮、荆、浙发运副使。元丰六年(1083年)他开凿龟山左面至洪泽河一段新河,使淮河分流,减轻了水患,由于他的苦心经营,政绩一时广为传颂。皇帝也给他升了两级,加直龙图阁,升发运使。
元祐初年(1086年),蒋之奇晋升为天章阁待制,谭州知府。后改任集贤殿修撰,知广州。广州知府任内,岑深作乱,气焰嚣张,肆虐百姓。之奇就谴将讨伐,一举活捉了岑深,恢复了地方的安定。由此,他又升为宝文阁待制,当时南海一带很富饶,在那里的贪官污吏也不少,蒋之奇就在这里把以前在南海任职过为百姓称道的清官,如吴隐之、宋瑾、李勉、卢焕等人绘了画像,为之建造“十贤堂”祭祀。他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纪念这些当官为民的清官;另一方面,也是用以教育当地的官员,提倡廉正为民。
蒋之奇在任河北转运使、瀛州知府时,辽使耶律迪死于出使宋国途中,沿路地方官都卑躬屈节地为他拜祭,独有之奇“祭而不拜”,气节凛然。后调入京为户部侍郎,不久又任熙州(今甘肃临洮)知府。在此期间,气势汹汹的西夏人要求谈判,划定疆界。之奇洞察其心叵测,加强了守备,准备随时迎战来犯之敌,因此到之奇被调走之前,西夏人一直不敢来犯。绍圣中,召为中书舍人,改知开封府,进龙图阁直学士,拜翰林学士兼侍读。又因好友龙邹浩因言事获罪受株牵连被贬。到宋徽宗建中年间,之奇恢复为翰林学士,拜同知枢密院。第二年,又由枢密院副职调任为正职。期间,蒋之奇谴将讨伐平定了南方边境之乱。
崇宁元年(1102年)升为观文殿学士、杭州知府。后又因弃河、湟事被革职。告老回乡后去世,终年74岁。去世不久,皇帝又全部恢复了他的官职,并封他为魏国公,谥号“文穆”。
人物评价
蒋之奇长于理财,治漕运,以干练称。当官为民,勤勤恳恳,做了不少有益人民的事。他的著作有《尚书集解》14卷、《孟子解》6卷、《逸史》20卷、《广州十贤赞》1卷、《刍言》50卷、《荆溪前后集》89卷。他也工于书法,尤工篆书,作品有苏轼、黄庭坚笔意。传世墨迹有《辱书帖》、《北客帖》等。
今《两宋名贤小集》中存有《三径集》一卷,清光绪盛宣怀《春卿遗稿》中有辑本一卷。《咸淳毗陵志》卷一七、《宋史》卷三四三有传。 蒋之奇诗,以《春卿遗稿》辑本为第一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本及新辑得散见各书之诗篇,合编为第二卷。
蒋防(792年—835年),字子徵(一作子微),又字如城,约公元792年生。出身于义兴(宜兴)蒋氏望族。年少时聪慧好学。青年时才名就播扬远近。他的父亲有位朋友想试试他的才华,以《秋河》为题要他作赋。他思索片刻,援笔立就。父友见了,啧啧称赞。对赋中有一偶句,尤为赞赏。“连云梯以回立,跨星河而径度。”成为一时传诵的名句。
蒋防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年—820年)至长安,与李绅相识,李绅久闻蒋防才名,以《鞴上鹰》为题,命他吟诗,蒋防稍一思索,口占七绝一首。其中有“几欲高飞天上去,何人为解绿丝涤。”李绅击节赞赏。向朝廷举荐。朝廷任命蒋防为司封郎中,知制诰。不久又升为翰林学士。
长庆二年(822年),在牛(僧儒)李(德裕)党争中站在牛僧儒一边的李逢吉担任宰相,排挤李党。李绅与李德裕知交甚厚,亦遭排斥,蒋防自然不能幸免。被调出京师任汀州刺史,后又改任连州刺史。郁郁不得志,年仅44岁就离开了人世。遗作仅存诗12首(收人《全唐诗》)。赋及杂文一卷。从他的《玉卮无当》一诗中就可以看出他怀才不遇的悲思:“美玉常为器,兹焉变漏卮。酒浆悲莫挹,樽俎念空施。……”诗的最后他希望从“赋形期大匠,良璞勿同斯。”
文学成就
蒋防善诗文,有文集1卷,赋集1卷,《全唐诗》录存其诗12首,《全唐文》收录其赋20篇及杂文6篇。其传奇《霍小玉传》尤为著名。该传奇写长安名妓霍小玉与进士李益相爱,后李益变心易志,小玉死后冤魂化为厉鬼,使李益终身不得安宁。该文最早载于《异闻集》,后收入《太平广记》,明代文学家胡应麟推崇为"唐人最精彩动人之传奇"。明戏剧家汤显祖取为剧材,成《紫钗记》,近人又著为《紫玉钗剧本》,流传于世。
唐代传奇小说《霍小玉传》为其代表作。《霍小玉传》是一部爱情悲剧,也是中唐传奇的压卷之作。蒋防善诗文,但他之所以留名于文学史,却主要缘于《霍小玉传》这篇杰作。小说中的霍小玉是作者描写最生动、最有光彩的人物形象。她原为霍王之女,只因其母是霍王侍婢,地位低下,小玉终被众兄弟赶出王府,沦为妓女。她与出身名门望族的陇西才子李益欢会之初,即已从以往的遭遇预感到自己“一旦色衰,恩移情替”的命运,因此“极欢之际,不觉悲至”,只求与李益共度八年幸福生活,而后任他“妙选高门,以谐秦晋”,自己则甘愿出家为尼。然而,残酷的现实很快粉碎了她的幻想,使她连这样一点微小的希望也难以实现。曾发誓要与小玉“死生以之”的李益一回到家就背信弃约,选聘甲族卢氏这妻。小玉相思成疾,百般设法以求一见,李益总是避不见面。最后一黄衫豪士“怒生之薄行”,将李益强拉到小玉处,小玉悲愤交集,怒斥李益:
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慈母在堂,不能供养;绮罗弦管,从此永休。征痛黄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