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蒋廷锡 蜀葵宣花图 绢本 南京博物院藏
蒋廷锡(1669年-1732年),江苏常熟人。字扬孙,一字西君,号南沙、西谷、青桐居士,江苏常熟人。康熙四十二年进士,雍正年间曾任礼部侍郎、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职,是清代中期重要的宫廷画家之一。卒后谥文肃。中国清代画家。擅长花鸟,以逸笔写生,奇正率工,敷色晕墨,兼有一幅,能自然洽和,风神生动,得恽寿平韵味。点缀坡石,偶作兰竹,亦具雅致。曾画过《塞外花卉》70种,被视为珍宝收藏於宫廷。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逝世,雍正(1723)下令经延讲官、户部尚书蒋廷锡(1669—1732)重新编校《古今图书集成》。蒋廷锡把陈梦雷的名字涂掉,写上自己的名字,他重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共收医书520卷,采集历代名医著作,为中医学类书之冠。著《青桐轩秋风》《片云诸集》。卒年六十四。康熙五十七年(1718)作《牡丹扇面》,康熙五十九年(1720)作《岁岁久安图》《桃花鹦鹉图》。传世作品有《竹石图》轴,现藏中国美术馆;《花卉图》卷,现藏南京博物院。
蒋廷锡笔下的花卉虽设色简淡,却生态栩栩。但对于水墨的灵活,他仅取其生气,不取其疏狂,并不借笔墨随意发挥,而是相当克制的。他的墨荷花册页“仿天池笔,稍就规矩,不能狂毋宁狷也”。他的墨牡丹册提出“写牡丹当于整齐中求生动,若笔太松放便非牡丹品格。”蒋廷锡虽喜用墨笔,但绝不同于明朝青藤白阳的大写意,他追求宋人的理法和元人的墨韵。从蒋廷锡的传世作品来看,他虽然深受恽寿平影响,并从游于恽寿平的弟子栖霞道人马元驭,但绘画并不仅仅用没骨法,也常常勾勒敷彩;画面不仅仅是花红羽翠,也常常用墨笔。这使他的画时而以富贵庄重冲淡了几分恽氏的娇媚,时而又像明朝的写意花鸟,勾花点叶,飘逸风流。
蒋廷锡《芙蓉鹭鸶图》轴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绘 纸本 墨笔 纵127.7cm、横60.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芙蓉花烂漫绽放的溪水岸边鹭鸶极目远眺的风景。图中不同的物象被施以不同的笔法:芙蓉花、叶以没骨法写意而成,墨气淋漓洒脱;鹭鸶以白描勾出,线条匀整流畅,笔致细腻工整。这种精细与粗放相呼应的笔法代表了蒋氏工写结合的花鸟画风。
款署:“甲申秋日写于青桐轩酉君蒋廷锡”。钤“廷锡”白文印、“酉君”朱文印。“甲申”是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蒋廷锡时年36岁,正是他初中进士伊始、人生踌躇满志之时。
蒋廷锡《梅竹图》扇页 纸本 墨笔 横48cm、纵1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扇页有自题:“壬寅六月仿元人笔意。蒋廷锡。”钤“蒋廷锡印”白文印、 “朝朝染翰”朱文印。“壬寅”是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蒋廷锡时年54岁。
梅花以“众芳摇落独暄妍”的品格,竹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特性,与兰、菊同被历代文人赞美为“四君子”,并且成为重要的表现题材。图绘枝干虬曲的梅向右出枝;叶片肥厚的竹向左取势。作者将本是各自独立、不相连贯的梅与竹有机地相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图中的梅花以墨笔圈线为瓣,线条细劲圆润,显现出其“暗香浮动”的诗意;竹叶以润墨阔笔直接晕染,显现出其高标清韵的格致。此图不刻意求工、求似,唯求自然天趣的笔墨,显现出蒋氏平淡超逸的审美意趣。
出塞
瘦马羸童行背秦,暮鸦撩乱入残云。
北风吹起寒营角,直至榆关人尽闻。
石城
系缆石城下,恣吟怀暂开。
江人桡艇子,将谓莫愁来。
闻歌竹枝
巡堤听唱竹枝词,正是月高风静时。
独向东南人不会,弟兄俱在楚江湄。
昭君冢
曾为汉帝眼中人,今作狂胡陌上尘。
身死不知多少载,冢花犹带洛阳春。
四老庙
无端舍钓学干名,不得溪山养性情。
自省此身非达者,今朝羞拜四先生。
樵翁
独入深山信脚行,惯当貙虎不曾惊。
路傍花发无心看,惟见枯枝刮眼明。
次商於感旧寄卢中丞
昔年簪组隘丘门,今日旌幢一院存。
何事商於泪如雨,小儒偏受陆家恩。
题长安僧院
出门争走九衢尘,总是浮生不了身。
惟有水田衣下客,大家忙处作闲人。
题商山修路僧院
此地修行山几枯,草堂生计只瓶盂。
支郎既解除艰险,试看人心平得无。
大庾驿有怀
一囊书重百馀斤,邮吏宁知去计贫。
莫讶偏吟望乡句,明朝便见岭南人。
次青云驿
马转栎林山鸟飞,商溪流水背残晖。
行人几在青云路,底事风尘犹满衣。
旅泊
霜月正高鹦鹉洲,美人清唱发红楼。
乡心暗逐秋江水,直到吴山脚下流。
寄进士贾希
恨苦泪不落,耿然东北心。
空囊与瘦马,羁绁意应深。
高溪有怀
驻马高溪侧,旅人千里情。
雁山山下水,还作此泉声。
汉东道中
九十九冈遥,天寒雪未消。
羸童牵瘦马,不敢过危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