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文献

董邦达(1699年—1769年),具有双重身份——官员和画家,字孚存,一字非闻,号东山,富阳县人,雍正元年(1723年)拔贡。作为画家的董邦达,他又确实擅长尤其以山水画闻名,是当时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家。其画风远师 “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近学“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


1.jpg 

董邦达 断桥残雪御题图 台北故宫藏

{page}

1.jpg

董邦达 双峰插云图 御题 台北故宫藏

1.jpg


董家院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镇喜洲办事处东北角,东距城北村200米,占地面积6742平方米,建筑面积3814平方米,自东向西分组主体建筑。第一组为一进两院的白族民居,坐西向东。前院为“三坊一照”,后院为“四合五天井”,中过厅一方为两面照。楼上、楼下均有回廊,可通到各个房间。大门楼设在东北角。第二组在第一组建筑西侧,为独立的三层别墅式西式楼房,坐北向南,周围辟花园,种植花木。

董家院为喜洲董澄农建于本世纪40年代,1953年土地改革时没收,由政府划给中国人民解放军60医院使用,属军产。1986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使用。现为大理市旅游局喜洲田庄宾馆使用。1953年土地改革中没收为公有,划归喜洲镇镇政府和喜洲办事处使用,现开设为喜洲白族民俗风情旅游点。董家院1987年公布为云南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 11

856809829207565989.jpg

董诰.jpg

清·董诰《山水景致并书御制文津阁作歌》 纵17.2cm,横5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扇扇骨为黑硬木。其一面为素纸面,绘设色山水小景。

款识:“臣董诰敬绘”,下钤“臣”白文方印、“诰”朱文方印。

山水景致以草绿色调为主,充满诗意和活力。画作具有清初盛行的“四王”笔墨特点,构图以视野开阔的平远法取势,远处重峦叠嶂,松木成荫;近景平湖碧水,荷花绽放。在水际、山坳处亭台楼阁、板桥水榭穿插隐现,俨然人间仙境,深得文人画淡泊清幽的审美意趣。图中景致繁多,但疏密相间,高低错落,于严谨的章法中不失生动活泼的趣味。山石的苔点多为侧锋卧笔横点,既得石体坚硬的质感,又不失山峦葱郁深秀的气韵,代表了董诰小青绿山水的典型风貌。

另一面为泥金笺,书御制《文津阁作歌》。款识:“臣董诰敬书”,下钤“臣”白文方印、“诰”朱文方印。

文津阁是北四阁(文渊阁、文源阁、文溯阁、文津阁)中最早兴建完成、但最晚庋置《四库全书》的藏书阁。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春,第四部《四库全书》誊录完毕,于次年春先后四批运抵该阁内。乾隆帝闻之十分高兴,挥毫写下《文津阁作歌》。此歌为七言诗,点明文渊、文源、文溯、文津北四阁得名的缘由以及《四库全书》经、史、子、集依春夏秋冬而装潢的根据。此歌作成后,由大学士董诰以工整的行楷体抄录于该扇上,以示君臣共庆文津阁入藏之喜。诗文曰:“四库全书胥告成,如种树以十年计。自渊而溯复至源,兹乃于津覩厥萃。循名前后似不伦,七字长歌阐其义。渊海资溯乃得源,得源方可知津谓。循环徃复沃于心,内圣外王枕葄备。浩如虑其迷五色,挈领提纲分四季。经诚元矣标以青,史则亨哉赤之类。子肖秋收白也宜,集乃冬藏黑其位。如乾四德岁四时,各以方色标同异。议如是耳贵躬行,讵在侈谈夸博记。” 

0.13691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