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前206-公元220)
【西汉(前206-公元25)】
皇帝 | 年号 | 时长 | 干支日期 | 公元日期(起止) |
高祖刘邦 | — | 12年 | 乙未 | 前206—前195 |
惠帝刘盈 | — | 7年 | 丁未 | 前194—前188 |
前少帝刘恭 | — | 4年 | 甲寅 | 前187—前184 |
后少帝刘弘 | — | 4年 | 丁巳 | 前184—前180 |
文帝刘恒 | 前元 | 16年 | 壬戌 | 前179—前164 |
后元 | 7年 | 戊寅 | 前163—前157 | |
景帝刘启 | 前元 | 7年 | 乙酉 | 前156—前150 |
中元 | 6年 | 壬辰 | 前149—前144 | |
后元 | 3年 | 戊戌 | 前143—前141 | |
武帝刘彻 | 建元 | 6年 | 辛丑 | 前140—前135 |
元光 | 6年 | 丁未 | 前134—前129 | |
元朔 | 6年 | 癸丑 | 前128—前123 | |
元狩 | 6年 | 己未 | 前122—前117 | |
元鼎 | 6年 | 乙丑 | 前116—前111 | |
元封 | 6年 | 辛未 | 前110—前105 | |
太初 | 4年 | 丁丑 | 前104—前101 | |
天汉 | 4年 | 辛巳 | 前100—前97 | |
太始 | 4年 | 乙酉 | 前96—前93 | |
征和 | 4年 | 己丑 | 前92—前89 | |
后元 | 2年 | 癸巳 | 前88—前87 | |
昭帝刘弗陵 | 始元 | 7年 | 乙未 | 前86—前80 |
元凤 | 6年 | 辛丑 | 前80—前75 | |
元平 | 1年 | 丁未 | 前74 | |
宣帝刘询 | 本始 | 4年 | 戊申 | 前73—前70 |
地节 | 4年 | 壬子 | 前69—前66 | |
元康 | 5年 | 丙辰 | 前65—前61 | |
神爵 | 4年 | 庚申 | 前61—前58 | |
五凤 | 4年 | 甲子 | 前57—前54 | |
甘露 | 4年 | 戊辰 | 前53—前50 | |
黄龙 | 1年 | 壬申 | 前49 |
元帝刘奭 | 初元 | 5年 | 癸酉 | 前48—前44 |
永光 | 5年 | 戊寅 | 前43—前39 | |
建昭 | 5年 | 癸未 | 前38—前34 | |
竟宁 | 1年 | 戊子 | 前33 | |
成帝刘骜 | 建始 | 5年 | 己丑 | 前48—前28 |
河平 | 4年 | 癸巳 | 前28—前25 | |
阳朔 | 4年 | 丁酉 | 前24—前21 | |
鸿嘉 | 4年 | 辛丑 | 前20—前17 | |
永始 | 4年 | 乙巳 | 前16—前13 | |
元延 | 4年 | 己酉 | 前12—前9 | |
绥和 | 2年 | 癸丑 | 前8—前7 | |
哀帝刘欣 | 建平 | 4年 | 乙卯 | 前6—前3 |
元寿 | 2年 | 己未 | 前2—前1 | |
平帝刘衎 | 元始 | 5年 | 辛酉 | 1—5 |
孺子刘婴 | 居摄 | 3年 | 丙寅 | 6—8 |
(王莽摄政) | 初始 | 1年 | 戊辰 | 8 |
【新朝(9-23)】
皇帝 | 年号 | 时长 | 干支日期 | 公元日期(起止) |
王莽 | 始建国 | 5年 | 己巳 | 9—13 |
天凤 | 6年 | 甲戌 | 14—19 | |
地皇 | 4年 | 庚辰 | 20—23 |
【东汉(25-220)】
皇帝 | 年号 | 时长 | 干支日期 | 公元日期(起止) |
光武帝刘秀 | 建武 | 48年 | 乙酉 | 25—56 |
建武中元 | 2年 | 丙辰 | 56—57 | |
明帝刘庄 | 永平 | 18年 | 戊午 | 58—75 |
章帝刘炟 | 建初 | 9年 | 丙子 | 76—84 |
元和 | 4年 | 甲申 | 84—87 | |
章和 | 2年 | 丁亥 | 87—88 | |
和帝刘肇 | 永元 | 17年 | 己丑 | 89—105 |
元兴 | 1年 | 乙巳 | 105 | |
殇帝刘隆 | 延平 | 1年 | 丙午 | 106 |
安帝刘祜 | 永初 | 7年 | 丁未 | 107—113 |
元初 | 7年 | 甲寅 | 114—120 | |
永宁 | 2年 | 庚申 | 120—121 | |
建光 | 2年 | 辛酉 | 121—122 | |
延光 | 4年 | 壬戌 | 122—125 | |
北乡侯刘懿 | 延光(沿用) | 1年 | 乙丑 | 125 |
顺帝刘保 | 永建 | 7年 | 丙寅 | 126—148 |
阳嘉 | 4年 | 壬申 | 148—135 | |
永和 | 6年 | 丙子 | 136—141 | |
汉安 | 3年 | 壬午 | 142—144 | |
建康 | 1年 | 甲申 | 144 | |
冲帝刘炳 | 永熹 | 1年 | 乙酉 | 145 |
质帝刘缵 | 本初 | 1年 | 丙戌 | 146 |
桓帝刘志 | 建和 | 3年 | 丁亥 | 147—149 |
和平 | 1年 | 庚寅 | 150 | |
元嘉 | 3年 | 辛卯 | 151—153 | |
永兴 | 2年 | 癸巳 | 153—154 | |
永寿 | 4年 | 乙未 | 155—158 | |
延熹 | 10年 | 戊戌 | 158—167 | |
永康 | 1年 | 丁未 | 167 | |
灵帝刘宏 | 建宁 | 5年 | 戊申 | 168—172 |
熹平 | 7年 | 壬子 | 172—178 | |
光和 | 7年 | 戊午 | 178—184 | |
中平 | 6年 | 甲子 | 184—189 | |
少帝刘辩 | 光熹 | 1年 | 己巳 | 189 |
昭宁 | 1年 | 己巳 | 189 | |
献帝刘协 | 永汉 | 1年 | 己巳 | 189 |
中平 | 1月 | 己巳 | 189 | |
初平 | 4年 | 庚午 | 190—193 | |
兴平 | 2年 | 甲戌 | 194—195 | |
建安 | 25年 | 丙子 | 196—220 | |
延康 | 1年 | 庚子 | 220 |
三国(220-280)
【曹魏(220-265)】
皇帝 | 年号 | 时长 | 干支日期 | 公元日期(起止) |
文帝曹丕 | 黄初 | 7年 | 庚子 | 220—226 |
明帝曹叡 | 太和 | 7年 | 丁未 | 227—233 |
青龙 | 5年 | 癸丑 | 233—237 | |
景初 | 3年 | 丁巳 | 237—239 | |
齐王曹芳 | 正始 | 10年 | 庚申 | 240—249 |
嘉平 | 6年 | 己巳 | 249—254 | |
高贵乡公曹髦 | 正元 | 3年 | 甲戌 | 254—256 |
甘露 | 5年 | 丙子 | 256—260 | |
元帝曹奂 | 景元 | 5年 | 庚辰 | 260—264 |
咸熙 | 2年 | 甲申 | 264—265 |
【蜀汉(221-263)】
皇帝 | 年号 | 时长 | 干支日期 | 公元日期(起止) |
昭烈帝刘备 | 章武 | 3年 | 辛丑 | 221—223 |
后主刘禅 | 建兴 | 15年 | 癸卯 | 223—237 |
延熙 | 20年 | 戊午 | 238—257 | |
景耀 | 6年 | 戊寅 | 258—263 | |
炎兴 | 1年 | 癸未 | 263 |
【东吴(222-280)】
皇帝 | 年号 | 时长 | 干支日期 | 公元日期(起止) |
大帝孙权 | 黄武 | 8年 | 壬寅 | 222—229 |
黄龙 | 3年 | 己酉 | 229—231 | |
嘉禾 | 7年 | 壬子 | 248—238 | |
赤乌 | 14年 | 戊午 | 238—251 | |
太元 | 2年 | 辛未 | 251—252 | |
神凤 | 1年 | 壬申 | 252 | |
会稽王孙亮 | 建兴 | 2年 | 壬申 | 252—253 |
五凤 | 3年 | 甲戌 | 254—256 | |
太平 | 3年 | 丙子 | 256—258 | |
景帝孙休 | 永安 | 7年 | 戊寅 | 258—264 |
乌程侯孙皓 | 元兴 | 2年 | 甲申 | 264—265 |
甘露 | 2年 | 乙酉 | 265—266 | |
宝鼎 | 4年 | 丙戌 | 266—269 | |
建衡 | 3年 | 己丑 | 269—271 | |
凤凰 | 3年 | 壬辰 | 272—274 | |
天册 | 2年 | 乙未 | 275—276 | |
天玺 | 1年 | 丙申 | 276 | |
天纪 | 4年 | 丁酉 | 277—280 |
晋(265-420)
【西晋(265-317】
皇帝 | 年号 | 时长 | 干支日期 | 公元日期(起止) |
晋武帝司马炎 | 泰始 | 10年 | 乙酉 | 265—274 |
咸宁 | 6年 | 乙未 | 275—280 | |
太康 | 10年 | 庚子 | 280—289 | |
太熙 | 1年 | 庚戌 | 290 | |
晋惠帝司马衷 | 永熙 | 1年 | 庚戌 | 290 |
永平 | 1年 | 辛亥 | 291 | |
元康 | 9年 | 辛亥 | 291—299 | |
永康 | 2年 | 庚申 | 300—301 | |
永宁 | 2年 | 辛酉 | 301—302 | |
太安 | 2年 | 壬戌 | 302—303 | |
永安 | 1年 | 甲子 | 304 | |
建武 | 1年 | 甲子 | 304 | |
永安 | 1年 | 甲子 | 304 | |
永兴 | 3年 | 甲子 | 304—306 | |
光熙 | 1年 | 丙寅 | 306 | |
晋怀帝司马炽 | 永嘉 | 7年 | 丁卯 | 307—313 |
晋愍帝司马邺 | 建兴 | 5年 | 癸酉 | 313—317 |
【东晋(317-589)】
皇帝 | 年号 | 时长 | 干支日期 | 公元日期(起止) |
晋元帝司马睿 | 建武 | 2年 | 丁丑 | 317—318 |
大兴 | 4年 | 戊寅 | 318—481 | |
永昌 | 2年 | 壬午 | 482 | |
晋明帝司马绍 | 永昌 | 壬午 | 482—483 | |
太宁 | 4年 | 癸未 | 483—485 | |
晋成帝司马衍 | 太宁 | 乙酉 | 485—486 | |
咸和 | 9年 | 丙戌 | 486—334 | |
咸康 | 8年 | 乙未 | 335—342 | |
晋康帝司马岳 | 建元 | 2年 | 癸卯 | 343—344 |
晋穆帝司马聃 | 永和 | 12年 | 乙巳 | 345—356 |
升平 | 5年 | 丁巳 | 357—361 | |
晋哀帝司马丕 | 隆和 | 2年 | 壬戌 | 362—363 |
兴宁 | 3年 | 癸亥 | 363—365 | |
晋废帝司马奕 | 太和 | 6年 | 丙寅 | 366—371 |
晋简文帝司马昱 | 咸安 | 2年 | 辛未 | 371—372 |
晋孝武帝司马曜 | 宁康 | 3年 | 癸酉 | 373—375 |
太元 | 21年 | 丙子 | 376—396 | |
晋安帝司马德宗 | 隆安 | 5年 | 丁酉 | 397—401 |
元兴 | 3年 | 壬寅 | 402—404 | |
义熙 | 14年 | 乙巳 | 405—418 | |
晋恭帝司马德文 | 元熙 | 2年 | 己未 | 419—420 |
南北朝(420-589)
南朝 【宋(420-479)】
皇帝 | 年号 | 时长 | 干支日期 | 公元日期(起止) |
宋武帝刘裕 | 永初 | 3年 | 庚申 | 420—422 |
宋少帝刘义符 | 景平 | 2年 | 癸亥 | 423—424 |
宋文帝刘义隆 | 元嘉 | 30年 | 甲子 | 424—453 |
宋孝武帝刘骏 | 孝建 | 3年 | 甲午 | 454—456 |
大明 | 8年 | 丁酉 | 457—464 | |
宋前废帝刘子业 | 永光 | 1年 | 乙巳 | 465 |
景和 | 1年 | 乙巳 | 465 | |
宋明帝刘彧 | 泰始 | 7年 | 乙巳 | 465—471 |
泰豫 | 1年 | 壬子 | 472 | |
宋后废帝刘昱 | 元徽 | 5年 | 癸丑 | 473—477 |
宋顺帝刘准 | 升明 | 3年 | 丁巳 | 477—479 |
南朝 【齐(479-502)】
皇帝 | 年号 | 时长 | 干支日期 | 公元日期(起止) |
齐高帝萧道成 | 建元 | 4年 | 己未 | 479—482 |
齐武帝萧赜 | 永明 | 11年 | 癸亥 | 483—493 |
齐郁林王萧昭业 | 隆昌 | 1年 | 甲戌 | 494 |
齐海陵王萧昭文 | 延兴 | 1年 | 甲戌 | 494 |
齐明帝萧鸾 | 建武 | 5年 | 甲戌 | 494—498 |
永泰 | 1年 | 戊寅 | 498 | |
齐东昏侯萧宝卷 | 永元 | 3年 | 己卯 | 499—501 |
齐和帝萧宝融 | 中兴 | 2年 | 辛巳 | 501—502 |
南朝 【梁(502-557】
皇帝 | 年号 | 时长 | 干支日期 | 公元日期(起止) |
梁武帝萧衍 | 天监 | 18年 | 壬午 | 502—519 |
普通 | 8年 | 庚子 | 520—527 | |
大通 | 3年 | 丁未 | 527—529 | |
中大通 | 6年 | 己酉 | 529—534 | |
大同 | 12年 | 乙卯 | 535—546 | |
中大同 | 2年 | 丙寅 | 546—547 | |
太清 | 3年 | 丁卯 | 547—549 | |
梁简文帝萧纲 | 大宝 | 2年 | 庚午 | 550—551 |
梁豫章王萧栋 | 天正 | 1年 | 辛未 | 551 |
梁元帝萧绎 | 承圣 | 4年 | 壬申 | 552—555 |
梁闵帝萧渊明 | 天成 | 1年 | 乙亥 | 555 |
梁敬帝萧方智 | 绍泰 | 2年 | 乙亥 | 555—556 |
太平 | 2年 | 丙子 | 556—557 |
南朝 【陈(557-589)】
皇帝 | 年号 | 时长 | 干支日期 | 公元日期(起止) |
陈武帝陈霸先 | 永定 | 3年 | 丁丑 | 557—559 |
陈文帝陈蒨 | 天嘉 | 7年 | 庚辰 | 560—566 |
天康 | 1年 | 丙戌 | 566 | |
陈废帝陈伯宗 | 光大 | 2年 | 丁亥 | 567—568 |
陈宣帝陈顼 | 太建 | 14年 | 己丑 | 569—582 |
陈后主陈叔宝 | 至德 | 4年 | 癸卯 | 583—586 |
祯明 | 3年 | 丁未 | 587—589 |
北朝 【北魏(386-534)】
皇帝 | 年号 | 时长 | 干支日期 | 公元日期(起止) |
道武帝拓跋珪 | 登国 | 11年 | 丙戌 | 386—396 |
皇始 | 3年 | 丙申 | 396—398 | |
天兴 | 7年 | 戊戌 | 398—404 | |
天赐 | 6年 | 甲辰 | 404—409 | |
明元帝拓跋嗣 | 永兴 | 5年 | 己酉 | 409—413 |
神瑞 | 3年 | 甲寅 | 414—416 | |
泰常 | 8年 | 丙辰 | 416—423 | |
太武帝拓跋焘 | 始光 | 5年 | 甲子 | 424—428 |
神麚 | 4年 | 戊辰 | 428—431 | |
延和 | 3年 | 壬申 | 448—434 | |
太延 | 6年 | 乙亥 | 435—440 | |
太平真君 | 12年 | 庚辰 | 440—451 | |
正平 | 2年 | 辛卯 | 451—452 | |
南安王拓跋余 | 承平 | 1年 | 壬辰 | 452 |
文成帝拓跋濬 | 兴安 | 3年 | 壬辰 | 452—454 |
兴光 | 2年 | 甲午 | 454—455 | |
太安 | 5年 | 乙未 | 455—459 | |
和平 | 6年 | 庚子 | 460—465 | |
献文帝拓跋弘 | 天安 | 2年 | 丙午 | 466—467 |
皇兴 | 5年 | 丁未 | 467—471 | |
孝文帝元宏 | 延兴 | 6年 | 辛亥 | 471—476 |
承明 | 1年 | 丙辰 | 476 | |
太和 | 23年 | 丁巳 | 477—499 | |
宣武帝元恪 | 景明 | 4年 | 庚辰 | 500—503 |
正始 | 5年 | 甲申 | 504—508 | |
永平 | 5年 | 戊子 | 508—512 | |
延昌 | 4年 | 壬辰 | 512—515 | |
孝明帝元诩 | 熙平 | 3年 | 丙申 | 516—518 |
神龟 | 3年 | 戊戌 | 518—520 | |
正光 | 6年 | 庚子 | 520—525 | |
孝昌 | 3年 | 乙巳 | 525—527 | |
武泰 | 1年 | 戊申 | 528 | |
孝庄帝元子攸 | 建义 | 1年 | 戊申 | 528 |
永安 | 3年 | 戊申 | 528—530 | |
长广王元晔 | 建明 | 2年 | 庚戌 | 530—531 |
节闵帝元恭 | 普泰 | 1年 | 辛亥 | 531 |
安定王元朗 | 中兴 | 2年 | 辛亥 | 531—548 |
孝武帝元脩 | 太昌 | 1年 | 壬子 | 548 |
永兴 | 1年 | 壬子 | 548 | |
永熙 | 3年 | 壬子 | 548—534 |
北朝 【东魏(534-550)】
皇帝 | 年号 | 时长 | 干支日期 | 公元日期(起止) |
孝静帝元善见 | 天平 | 4年 | 甲寅 | 534—537 |
元象 | 2年 | 戊午 | 538—539 | |
兴和 | 4年 | 己未 | 539—542 | |
武定 | 8年 | 癸亥 | 543—550 |
北朝 【北齐(550-577)】
皇帝 | 年号 | 时长 | 干支日期 | 公元日期(起止) |
文宣帝高洋 | 天保 | 10年 | 庚午 | 550—560 |
废帝高殷 | 乾明 | 1年 | 庚辰 | 560 |
孝昭帝高演 | 皇建 | 2年 | 庚辰 | 560—561 |
武成帝高湛 | 太宁 | 2年 | 辛巳 | 561—562 |
河清 | 4年 | 壬午 | 562—565 | |
后主高纬 | 天统 | 5年 | 乙酉 | 565—569 |
武平 | 7年 | 庚寅 | 570—576 | |
隆化 | 1年 | 丙申 | 576 | |
幼主高恒 | 承光 | 1年 | 丁酉 | 577 |
北朝 【西魏(535-556)】
皇帝 | 年号 | 时长 | 干支日期 | 公元日期(起止) |
文帝元宝炬 | 大统 | 17年 | 乙卯 | 535—551 |
废帝元钦 | — | 3年 | 壬申 | 552—554 |
恭帝拓跋廓 | — | 3年 | 甲戌 | 554—556 |
北朝 【北周(557-581)】
皇帝 | 年号 | 时长 | 干支日期 | 公元日期(起止) |
孝闵帝宇文觉 | — | 1年 | 丁丑 | 557 |
明帝宇文毓 | — | 3年 | 丁丑 | 557—559 |
武成 | 2年 | 己卯 | 559—560 | |
武帝宇文邕 | 保定 | 5年 | 辛巳 | 561—565 |
天和 | 7年 | 丙戌 | 566—572 | |
建德 | 7年 | 壬辰 | 572—578 | |
宣政 | 1年 | 戊戌 | 578 | |
宣帝宇文赟 | 大成 | 1年 | 己亥 | 579 |
静帝宇文衍 | 大象 | 3年 | 己亥 | 579 |
大定 | 1年 | 辛丑 | 581 |
隋(581-618)
皇帝 | 年号 | 时长 | 干支日期 | 公元日期(起止) |
文帝杨坚 | 开皇 | 20 | 辛丑 | 581-600 |
仁寿 | 4 | 辛酉 | 601-604 | |
炀帝杨广 | 大业 | 14 | 乙丑 | 605-618 |
唐(618-907)
皇帝 | 年号 | 时长 | 干支日期 | 公元日期(起止) |
高祖李渊 | 武德 | 9年 | 戊寅 | 618—626 |
太宗李世民 | 贞观 | 23年 | 丁亥 | 627—649 |
高宗李治 | 永徽 | 6年 | 庚戌 | 650—655 |
显庆 | 6年 | 丙辰 | 656—661 | |
龙朔 | 3年 | 辛酉 | 661—663 | |
麟德 | 2年 | 甲子 | 664—665 | |
乾封 | 3年 | 丙寅 | 666—668 | |
总章 | 3年 | 戊辰 | 668—670 | |
咸亨 | 5年 | 庚午 | 670—674 | |
上元 | 3年 | 甲戌 | 674—676 | |
仪凤 | 4年 | 丙子 | 676—679 | |
调露 | 2年 | 己卯 | 679—680 | |
永隆 | 2年 | 庚辰 | 680—681 | |
开耀 | 2年 | 辛巳 | 681—682 | |
永淳 | 2年 | 壬午 | 682—683 | |
弘道 | 1年 | 癸未 | 683 | |
中宗李显 | 嗣圣 | 1年 | 甲申 | 684 |
睿宗李旦 | 文明 | 1年 | 甲申 | 684 |
武则天 | 光宅 | 1年 | 甲申 | 684 |
垂拱 | 4年 | 乙酉 | 685—688 | |
永昌 | 1年 | 己丑 | 689 | |
载初 | 2年 | 己丑 | 689—690 | |
天授 | 3年 | 庚寅 | 690—692 | |
如意 | 1年 | 壬辰 | 692 | |
长寿 | 3年 | 壬辰 | 692—694 | |
延载 | 1年 | 甲午 | 694 | |
证圣 | 1年 | 乙未 | 695 | |
天册万岁 | 1年 | 乙未 | 695 | |
万岁登封 | 2年 | 乙未 | 695—696 | |
万岁通天 | 2年 | 丙申 | 696—697 | |
神功 | 1年 | 丁酉 | 697 | |
圣历 | 3年 | 戊戌 | 698—700 | |
久视 | 2年 | 庚子 | 700—701 | |
大足 | 1年 | 辛丑 | 701 | |
长安 | 4年 | 辛丑 | 701—704 | |
中宗李显 | 神龙 | 3年 | 乙巳 | 705—707 |
景龙 | 4年 | 丁未 | 707—710 | |
睿宗李旦 | 景云 | 3年 | 庚戌 | 710—712 |
太极 | 1年 | 壬子 | 712 | |
延和 | 1年 | 壬子 | 712 | |
玄宗李隆基 | 先天 | 2年 | 壬子 | 712—713 |
开元 | 29年 | 癸丑 | 713—741 | |
天宝 | 15年 | 壬午 | 742—756 | |
肃宗李亨 | 至德 | 3年 | 丙申 | 756—758 |
乾元 | 3年 | 戊戌 | 758—760 | |
上元 | 2年 | 壬寅 | 760—761 | |
宝应 | 2年 | 壬寅 | 762—763 | |
代宗李豫 | 广德 | 2年 | 癸卯 | 763—764 |
永泰 | 2年 | 乙巳 | 765—766 | |
大历 | 14年 | 丙午 | 766—779 | |
德宗李适 | 建中 | 4年 | 庚申 | 780—783 |
兴元 | 1年 | 甲子 | 784 | |
贞元 | 21年 | 乙丑 | 785—805 | |
顺宗李诵 | 永贞 | 1年 | 乙酉 | 805 |
宪宗李纯 | 元和 | 15年 | 丙戌 | 806—820 |
穆宗李恒 | 长庆 | 4年 | 辛丑 | 821—824 |
敬宗李湛 | 宝历 | 3年 | 乙巳 | 825—827 |
文宗李昂 | 大和 | 9年 | 丁未 | 827—835 |
开成 | 5年 | 丙辰 | 836—840 | |
武宗李炎 | 会昌 | 6年 | 辛酉 | 841—846 |
宣宗李忱 | 大中 | 14年 | 丁卯 | 847—860 |
懿宗李漼 | 咸通 | 15年 | 庚辰 | 860—847 |
僖宗李儇 | 乾符 | 6年 | 甲午 | 874—879 |
广明 | 2年 | 庚子 | 880—881 | |
中和 | 5年 | 辛丑 | 881—885 | |
光启 | 4年 | 乙巳 | 885—888 | |
文德 | 1年 | 戊申 | 888 | |
昭宗李晔 | 龙纪 | 1年 | 己酉 | 889 |
大顺 | 2年 | 庚戌 | 890—891 | |
景福 | 2年 | 壬子 | 892—893 | |
乾宁 | 5年 | 甲寅 | 894—898 | |
光化 | 4年 | 戊午 | 898—901 | |
天复 | 4年 | 辛酉 | 901—904 | |
天祐 | 4年 | 甲子 | 904 | |
哀帝李柷 | 天祐 | 甲子 | 904—907 |
五代(907-960)
【后梁(907-923)】
帝王 | 年号 | 使用时长 | 干支(改元) | 公元起止 |
太祖朱温 | 开平 | 5年 | 丁卯 | 907——911 |
乾化 | 2年 | 辛未 | 911——912 | |
废帝郢王朱友珪 | 凤历 | 2月 | 癸酉 | 913 |
末帝朱友贞 | 乾化 | 3年 | 癸酉 | 913——915 |
贞明 | 7年 | 乙亥 | 915——921 | |
龙德 | 3年 | 辛巳 | 921——923 |
【后唐(923-936)】
帝王 | 年号 | 使用时长 | 干支(改元) | 公元起止 |
庄宗李存勖 | 同光 | 4年 | 癸未 | 923——926 |
明宗李嗣源 | 天成 | 5年 | 丙戌 | 926——930 |
长兴 | 4年 | 庚寅 | 930——933 | |
闵帝李从厚 | 应顺 | 1年 | 甲午 | 934 |
末帝李从珂 | 清泰 | 3年 | 甲午 | 934——936 |
【后晋(936-947)】
帝王 | 年号 | 使用时长 | 干支(改元) | 公元起止 |
高祖石敬瑭 | 天福 | 7年 | 丙申 | 936——942 |
出帝石重贵 | 天福 | 1年 | 壬寅 | 942——944 |
开运 | 3年 | 甲辰 | 944——946 |
【后汉(947-950)】
帝王 | 年号 | 时长 | 干支(改元) | 公元起止 |
高祖刘知远 | 天福 | 1年 | 丁未 | 947 |
乾祐 | 1月 | 戊申 | 948 | |
隐帝刘承祐 | 乾祐 | 3年 | 戊申 | 948——950 |
【后周(951-960)】
帝王 | 年号 | 时长 | 干支(改元) | 公元起止 |
太祖郭威 | 广顺 | 3年 | 辛亥 | 951——953 |
显德 | 1月 | 甲寅 | 954 | |
世宗柴荣 | 显德 | 6年 | 甲寅 | 954 |
恭帝柴宗训 | 显德 | 半年 | 己未 | 959——960 |
宋(960-1279)
【北宋(960-1127)】
皇帝 | 年号 | 时长 | 干支日期 | 公元日期(起止) |
太祖赵匡胤 | 建隆 | 4年 | 庚申 | 960—963 |
乾德 | 6年 | 癸亥 | 963—968 | |
开宝 | 9年 | 戊辰 | 968—976 | |
太宗赵匡义 | 太平兴国 | 9年 | 丙子 | 976—984 |
雍熙 | 4年 | 甲申 | 984—987 | |
端拱 | 2年 | 戊子 | 988—989 | |
淳化 | 5年 | 戊寅 | 990—994 | |
至道 | 3年 | 乙未 | 995—997 | |
真宗赵恒 | 咸平 | 6年 | 戊戌 | 998—1003 |
景德 | 4年 | 甲辰 | 1004—1007 | |
大中祥符 | 9年 | 戊申 | 1008—1016 | |
天禧 | 5年 | 丁巳 | 1017—1021 | |
乾兴 | 1年 | 壬戌 | 1022 | |
仁宗赵祯 | 天圣 | 10年 | 癸亥 | 1023—1048 |
明道 | 2年 | 壬申 | 1048—1033 | |
景祐 | 5年 | 甲戌 | 1034—1038 | |
宝元 | 3年 | 戊寅 | 1038—1040 | |
康定 | 2年 | 庚辰 | 1040—1041 | |
庆历 | 8年 | 辛巳 | 1041—1048 | |
皇祐 | 6年 | 己丑 | 1049—1054 | |
至和 | 3年 | 甲午 | 1054—1056 | |
嘉祐 | 8年 | 丙申 | 1056—1063 | |
英宗赵曙 | 治平 | 4年 | 甲辰 | 1064—1067 |
神宗赵顼 | 熙宁 | 10年 | 戊申 | 1068—1077 |
元丰 | 8年 | 戊午 | 1078—1085 | |
哲宗赵煦 | 元祐 | 9年 | 丙寅 | 1086—1094 |
绍圣 | 5年 | 甲戌 | 1094—1098 | |
元符 | 3年 | 戊寅 | 1098—1100 | |
徽宗赵佶 | 建中靖国 | 1年 | 辛巳 | 1101 |
崇宁 | 5宁 | 壬午 | 1102—1106 | |
大观 | 4年 | 丁亥 | 1107—1110 | |
政和 | 8年 | 辛卯 | 1111—1118 | |
重和 | 2年 | 戊戌 | 1118—1119 | |
宣和 | 7年 | 己亥 | 1119—1125 | |
钦宗赵桓 | 靖康 | 2年 | 丙午 | 1126—1127 |
【南宋(1127-1279)】
皇帝 | 年号 | 时长 | 干支日期 | 公元日期(起止) |
高宗赵构 | 建炎 | 4年 | 丁未 | 1127—1130 |
绍兴 | 48年 | 辛亥 | 1131—1162 | |
孝宗赵昚 | 隆兴 | 2年 | 癸未 | 1163—1164 |
乾道 | 9年 | 乙酉 | 1165—1173 | |
淳熙 | 16年 | 甲午 | 1174—1189 | |
光宗赵惇 | 绍熙 | 5年 | 庚戌 | 1190—1194 |
宁宗赵扩 | 庆元 | 6年 | 乙卯 | 1195—1200 |
嘉泰 | 4年 | 辛酉 | 1201—1204 | |
开禧 | 3年 | 乙丑 | 1205—1207 | |
嘉定 | 17年 | 戊辰 | 1208—1224 | |
理宗赵昀 | 宝庆 | 3年 | 乙酉 | 1225—1227 |
绍定 | 6年 | 戊子 | 1228—1233 | |
端平 | 3年 | 甲午 | 1234—1236 | |
嘉熙 | 4年 | 丁酉 | 1237—1240 | |
淳祐 | 12年 | 辛丑 | 1241—1252 | |
宝祐 | 6年 | 癸丑 | 1253—1258 | |
开庆 | 1年 | 己未 | 1259 | |
景定 | 5年 | 庚申 | 1260—1264 | |
度宗赵禥 | 咸淳 | 10年 | 乙丑 | 1265—1274 |
法宗赵? | 德祐 | 2年 | 乙亥 | 1275—1276 |
端宗赵昰 | 景炎 | 3年 | 丙子 | 1276—1278 |
怀宗赵昺 | 祥兴 | 2年 | 戊寅 | 1278—1279 |
【辽(契丹)(907-1025】
皇帝 | 年号 | 时长 | 干支日期 | 公元日期(起止) |
太祖耶律阿保机 | — | 10年 | 丁卯 | 907—916 |
神册 | 7年 | 丙子 | 916—922 | |
天赞 | 5年 | 壬午 | 922—926 | |
天显 | 1—2 | 丙戌 | 926—927 | |
太宗耶律德光 | 天显 | 2—13 | 丁亥 | 927—938 |
会同 | 10年 | 戊戌 | 938—947 | |
大同 | 1年 | 丁未 | 947 | |
世宗耶律阮 | 天禄 | 5年 | 丁未 | 947—951 |
穆宗耶律璟 | 应历 | 19年 | 辛亥 | 951—969 |
景宗耶律贤 | 保宁 | 11年 | 己巳 | 969—979 |
乾亨 | 1—4 | 己卯 | 979—982 | |
圣宗耶律隆绪 | 乾亨 | 4—5 | 壬午 | 982—983 |
统和 | 30年 | 癸未 | 983—1012 | |
开泰 | 10年 | 壬子 | 1012—1021 | |
太平 | 11年 | 辛酉 | 1021—1031 | |
兴宗耶律宗真 | 景福 | 2年 | 辛未 | 1031—1048 |
重熙 | 24年 | 壬申 | 1048—1055 | |
道宗耶律洪基 | 清宁 | 10年 | 乙未 | 1055—1064 |
咸雍 | 10年 | 乙巳 | 1065—1074 | |
大康 | 10年 | 乙卯 | 1075—1084 | |
大安 | 10年 | 乙丑 | 1085—1094 | |
寿昌 | 7年 | 乙亥 | 1095—1101 | |
天祚帝耶律延禧 | 乾统 | 10年 | 辛巳 | 1101—1110 |
天庆 | 10年 | 辛卯 | 1111—1120 | |
保大 | 5年 | 辛丑 | 1121—1125 |
【金(1125-1234)】
皇帝 | 年号 | 时长 | 干支日期 | 公元日期(起止) |
太祖完颜阿骨打 | 收国 | 2年 | 乙未 | 1115—1116 |
天辅 | 7年 | 丁酉 | 1117—1123 | |
太宗完颜晟 | 天会 | 1—13 | 癸卯 | 1123—1135 |
熙宗完颜亶 | 天会 | 13—15 | 乙卯 | 1135—1137 |
天眷 | 3年 | 戊午 | 1138—1140 | |
皇统 | 9年 | 辛酉 | 1141—1149 | |
海陵王完颜亮 | 天德 | 5年 | 己巳 | 1149—1153 |
贞元 | 4年 | 癸酉 | 1153—1156 | |
正隆 | 6年 | 丙子 | 1156—1161 | |
世宗完颜雍 | 大定 | 29年 | 辛巳 | 1161—1189 |
章宗完颜璟 | 明昌 | 7年 | 庚戌 | 1190—1196 |
承安 | 5年 | 丙辰 | 1196—1200 | |
泰和 | 8年 | 辛酉 | 1201—1208 | |
卫绍王完颜永济 | 大安 | 3年 | 己巳 | 1209—1211 |
崇庆 | 2年 | 壬申 | 1212—1213 | |
至宁 | 1年 | 癸酉 | 1213 | |
宣宗完颜珣 | 贞祐 | 5年 | 癸酉 | 1213—1217 |
兴定 | 6年 | 丁丑 | 1217—1222 | |
元光 | 2年 | 壬午 | 1222—1223 | |
哀宗完颜守绪 | 正大 | 8年 | 甲申 | 1224—1231 |
开兴 | 1年 | 壬辰 | 1248 | |
天兴 | 3年 | 壬辰 | 1248—1234 |
元(1206-1368)
【大蒙古国(1206-1271)】
帝王 | 年号 | 时长 | 干支日期 | 公元日期(起止) |
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 | 无 | 22年 | 丙寅 | 1206—1227 |
睿宗孛儿只斤拖雷 | 无 | 1年 | 戊子 | 1228—1229 |
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 | 无 | 13年 | 己丑 | 1229—1241 |
(乃马真后) | 无 | 5年 | 壬寅 | 1242—1246 |
定宗孛儿只斤贵由 | 无 | 3年 | 丙午 | 1246—1248 |
(海迷失后) | 无 | 3年 | 己酉 | 1249—1251 |
宪宗孛儿只斤蒙哥 | 无 | 9年 | 辛亥 | 1251—1259 |
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 中统 | 5年 | 庚申 | 1260—1264 |
至元 | 8年 | 甲子 | 1264—1271 |
【大元(1261-1368)】
皇帝 | 年号 | 时长 | 干支日期 | 公元日期(起止) |
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 至元 | 24年 | 辛未 | 1271—1294 |
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 | 元贞 | 3年 | 乙未 | 1295—1297 |
大德 | 11年 | 丁酉 | 1297—1307 | |
武宗孛儿只斤海山 | 至大 | 4年 | 戊申 | 1308—1311 |
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 皇庆 | 2年 | 壬子 | 1312—1313 |
延祐 | 7年 | 甲寅 | 1314—1480 | |
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 至治 | 3年 | 辛酉 | 1481—1483 |
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 泰定 | 5年 | 甲子 | 1484—1488 |
致和 | 1年 | 戊辰 | 1488 | |
天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 | 天顺 | 1月 | 戊辰 | 1488 |
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 天历 | 4月 | 戊辰 | 1488 |
明宗孛儿只斤和世瓎 | 天历 | 8月 | 己巳 | 1489 |
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 天历 | 9月 | 己巳 | 1489—1330 |
至顺 | 2年 | 庚午 | 1330—1348 | |
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 至顺 | 1月 | 壬申 | 1348 |
惠宗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 | 至顺 | 5月 | 癸酉 | 1333 |
元统 | 3年 | 癸酉 | 1333—1335 | |
至元 | 6年 | 乙亥 | 1335—1340 | |
至正 | 28年 | 辛巳 | 1341—1368 |
明(1368-1644)
皇帝 | 年号 | 时长 | 干支日期 | 公元日期(起止) |
太祖朱元璋 | 洪武 | 31年 | 戊申 | 1368—1398 |
惠宗朱允炆 | 建文 | 4年 | 己卯 | 1399—1402 |
成祖朱棣 | 永乐 | 22年 | 癸巳 | 1403—1424 |
仁宗朱高炽 | 洪熙 | 1年 | 乙巳 | 1425—1426 |
宣宗朱瞻基 | 宣德 | 10年 | 丙午 | 1426—1435 |
英宗朱祁镇 | 正统 | 14年 | 丙辰 | 1436—1449 |
代宗朱祁钰 | 景泰 | 8年 | 庚午 | 1450—1457 |
英宗朱祁镇 | 天顺 | 8年 | 丁丑 | 1457—1464 |
宪宗朱见深 | 成化 | 23年 | 乙酉 | 1465—1487 |
孝宗朱祐樘 | 弘治 | 18年 | 戊申 | 1488—1505 |
武宗朱厚燳 | 正德 | 16年 | 丙寅 | 1506—1521 |
世宗朱厚熜 | 嘉靖 | 45年 | 壬午 | 1522—1566 |
穆宗朱载垕 | 隆庆 | 6年 | 丁卯 | 1567—1572 |
神宗朱翊钧 | 万历 | 48年 | 癸酉 | 1573—1620 |
光宗朱常洛 | 泰昌 | 1年 | 庚申 | 1620 |
熹宗朱由校 | 天启 | 7年 | 辛酉 | 1621—1627 |
思宗朱由检 | 崇祯 | 17年 | 戊辰 | 1628—1644 |
安宗朱由崧 | 弘光 | 1年 | 乙酉 | 1645 |
绍宗朱聿键 | 隆武 | 2年 | 乙酉 | 1645—1646 |
文宗朱聿鐭 | 绍武 | - | 丙戌 | 1646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 | 37年 | 丁亥 | 1647—1683 |
清(1616-1911)
皇帝 | 年号 | 时长 | 干支日期 | 公元日期(起止) |
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 崇德 | 8年 | 丙子 | 1636—1643 |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 顺治 | 18年 | 甲申 | 1644—1661 |
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 康熙 | 61年 | 壬寅 | 1662—1722 |
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 雍正 | 13年 | 癸卯 | 1723—1735 |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 乾隆 | 60年 | 丙辰 | 1736—1795 |
仁宗爱新觉罗顒琰 | 嘉庆 | 25年 | 丙辰 | 1796—1820 |
宣宗爱新觉罗旻宁 | 道光 | 30年 | 辛巳 | 1821—1850 |
文宗爱新觉罗奕詝 | 咸丰 | 11年 | 辛亥 | 1851—1861 |
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 同治 | 13年 | 壬戌 | 1862—1874 |
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 光绪 | 34年 | 乙亥 | 1875—1908 |
废帝爱新觉罗溥仪 | 宣统 | 3年 | 己酉 | 1909—1911 |
1、源于姬姓:
①出自上古黄帝之孙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又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 这一支张姓以青阳(即清阳,在今河北清河县东面)为发源地,是为清河张氏。民间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
②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属于以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张解,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其中,以迁居韩国的张氏影响较大,历代都有入朝为官的。韩国始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后南迁宜阳(今河南宜阳县韩城),又迁阳翟(今河南禹州),最后迁至郑 (今河南新郑)。赵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迁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最后又迁邯郸(今属河北)。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2、源于改姓而来:
①出自聂姓。三国魏将张辽原姓聂,其家族为了避怨而改张姓,其子嗣便以张为姓。
②出自赐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
③源于古奚族。张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阳,因善骑射,被范阳守将张锁高收为义子,遂从义父姓张。后张忠志屡立战功,官至礼部尚书,封赵国公。
④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古代的乌桓、女真、羯、鲜卑、匈奴、契丹等少数民族,有改姓为张姓的。今阿昌族、纳西族、僳僳族、瑶族、壮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锦氏、扎库塔氏、爱义氏等十几个满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张。
简介
张氏正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礼·天官》就载有“疡医(外科)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骨伤科)之祝药,刮杀之剂”。张福庭,北京市昌平区马池口镇楼自庄村人,1885年生,12岁时,因脚扭伤,被一郎中治好,便与正骨结下不解之缘。通过拜牛先生为师和自学与实践,1905年成为当地有名的正骨郎中。
传承
后在四代传承人的顽强传承和发展中流传至今。
张福庭 1885年生,1943年卒,楼自庄“祖传张氏正骨”医术创始人。
张名山 1909年生,1984年卒,第二代传承人。
张永禄,1935年 6月17日生,第三代传承人。
张海涛,1965年10月31日生,第四代传承人。
特色
其特色是利用小夹板固定、纸夹板固定、小夹板固定过程中加以小压垫,比较合理的解决了固定与活动这对矛盾,又称为动静结合,使固定不妨碍肢体一定限度的活动,又有利于固定,依伤者创面骨骼形状、肿胀情况剪成的小压垫,例如髌骨骨折剪成抱膝型、外踝骨折剪成葫芦马蹄形等等,使骨折患者功能恢复好,减少了并发症和后遗症。
目前,楼自庄“祖传张氏正骨”门诊部从昌平区八街和平家园搬至昌平南邵四合新村成立北京张氏名山堂中医门诊部,为本地区和许多外省市的患者服务。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展,虽然被载入《当代中国骨伤人才》、《中国医药荟萃丛书·疑难杂症求医指南》、《科学中国人丛书·中国专家人才库》一书,被誉为“起死回生”、“正骨真传”、“功同良相”、“京畿正骨一名门,传世绝技献人民”,被医好的韩国受伤自行车赛手称赞为“中国的正骨好的真快”,但面临诸多的困难。张氏祖传秘方“接骨丹”在治疗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还申请制作成剂;由于现在许多年轻人不了解中医,其又坚持“花钱少、痛苦小、见效好、少受罪”为宗旨,不分贫富与贵溅、一视同仁就诊,且其主要面向农村无医疗保险和低收入者,还没列入医疗保障定点单位等原因,而艰难生存和维持。为不使我国的医学瑰宝之一——北京楼自庄“祖传张氏正骨”医术失传,而发扬光大,更好地服务于大众,现在必须施行保护措施。
济南张氏正骨---第四代传人张霖
大凡中医门诊,都喜欢打祖传的招牌。但真正的祖传中医又是何其少。在省城泺源大街饮虎池附近的一条小巷中,有一个门面并不起眼的骨科诊所——市中区医院分院中医骨科。诊所只有一名大夫,没打过广告,可每天到此就诊的患者却络绎不绝,有平头百姓,也有社会名流。个中原因很简单,这是一家传承四世的百年老字号——“张氏正骨”。
“我家医院自解放前就设在济南市劝业场对面。医院是五间大门头房,后面是家人住的四合院。当年医院的位置现在已划入趵突泉公园。我之所以选在公园西侧重开这个正骨诊所,就是想重振祖辈当年的事业。”“张氏正骨”的第四代传人张霖对记者说起她骨科诊所的选址初衷。她所说的自家医院就是当年在老济南赫赫有名的“张杨文慈健民正骨医院”,创始人张杨文慈是她的曾祖母,张杨文慈的医术由娘家带来,始自何代已不可考。
作为一种中医治疗方法,正骨在临床上适用于对颈椎病、腰椎病及跌打损伤的治疗。“张氏正骨”是利用自成体系的“隔皮复位术”结合人工牵引、辅以推拿、按摩等方法对患者进行施治。记者在张霖的诊所看到,在对每位患者进行施治时,她既要在精力上百倍集中,又要在体力上运气十足。一番治疗下来,患者和治疗者头上都汗气腾腾。
“正骨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因为干得时间长了,年轻小伙子一般都没有我的手劲大。同时也因为我能吃苦,家里才打破‘传子不传女’的传统,破例将家传正骨技艺传授给我。”张霖边说边向记者展示她因职业磨炼而变得厚实且结茧的手掌。
记者了解到,目前来她门诊就医的要么是老患者推荐来的,要么是慕名找来的。不少人竟还是二三十年前经她父亲或祖父所治好的患者推荐来的。老字号的影响力在此可见一斑。1998年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来济南时,一度与人谈起老济南颇有名气的“张氏正骨”,当得知张杨文慈的曾孙女张霖继承了祖业后,便立刻请她先后4次为自己治疗颈椎痛,治后效果很好,欧阳中石先生即兴书赠“正我疾患”横幅给张霖,鼓励她将祖业发扬光大。
韩复榘送来致谢匾
在张霖家里,至今珍藏着一木一铜两块70年前的牌匾。它们分别是解放前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和他的弟弟韩复铭所赠送。
据张霖父亲张练讲,当年韩复榘的儿子不慎在楼上摔下来,大腿摔得一动也不能动,疼痛不止。当时求遍了各大医院的中西名医,回答不是没救了,就是要终身残疾,最后求助到他祖母张杨文慈的门下,经诊断为股骨粉碎性骨折,髋半脱位加外伤。张杨文慈靠祖传的中医正骨隔皮复位术给他复位后,同时辅以夹板和皮外牵引固定手法治疗,再加上家传的“接骨丹”,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治疗,他开始恢复活动,后来双腿未留下任何后遗症。为感谢救子之恩,韩复榘请著名书法家墨仙王纳亲自题写“学富折肱”大匾。韩复榘的弟弟韩复铭则向张杨文慈赠送了铜匾,上面用银雕铸了曾祖母的头像。
给达官显贵施治只是张杨文慈行医生涯中的一段插曲,在她眼里,不分贵贱,救死扶伤是永远的天职。解放前,那些为生计要干繁重的体力活的贫民,常有跌打、闪挫、扭戾、坠堕等伤情发生。他们前来就诊时,张杨文慈和儿子张永泰总是边检查病情,边询问是否吃饭。患者往往在这里既能解决病痛,又能吃饱肚皮。“那时张家在济南口碑好着呢,给穷人看病不但不收费,还免费管饭。”回民小区的老街坊米大妈回忆道。
学艺不易传艺更难
回首“张氏正骨”的传承史,可谓历尽坎坷。
1956年,齐鲁医院邀请张杨文慈和张永泰组建中医正骨科。张杨文慈当时为该医院的五大名医之一,医术精湛的张永泰也经常被济南各大医院请去会诊治病,家传正骨医术由家庭医院一跃进入大医院的门诊。但好景不长,“文革”开始后,张永泰被冠以反动技术权威,蹲牛棚挨批斗。儿子张练则被下放到济阳农村的一家小医院工作,一呆就是十几年。农村跌、打、损、伤等骨伤科病人很多,张练默默为患者进行施治,非但没有荒废掉祖传正骨术,反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正骨手法。
“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我就开始随祖父和父亲学习推拿、针灸及正骨手法,十多年后,才敢独立为患者施治。”张霖说。她提到,经验和技巧是学习正骨必过的两道关。前者需要时间积累,后者则需要反复揣摩才能掌握,没有十几年的工夫,根本达不到“一把就断出症结”。
谈及这门家学的传承,她说,现在还没有计划。倒不是因为怕家学外传,主要是担心找不到耐心学艺的徒弟而使医术“变样走形”,一旦那样,必将遗患无穷。现在社会上有形形色色打着祖传招牌的“中医世家”在给人正骨、按摩、推销神药,既坑人钱财,又误人病情。以颈腰椎病的治疗为例,患者因为痛不可忍,往往误信广告而忘了最基本常识。那些鼓吹只要服一种神药、贴一种什么神膏、枕一种什么神枕就能“立马病除”的所谓神医充其量在干些治标不治本的事情!
张大千(1899年—1983年),男,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20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
他与二哥张善孖昆仲创立“大风堂派”,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工。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名号多如牛毛。与黄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齐名。二十多岁便蓄著一把大胡子,成为张大千日后的特有标志。
他曾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君璧、黄宾虹、溥儒、郎静山等及西班牙抽象派画家毕加索交游切磋。
人物生平
少年时期
1899年5月10日,生于四川内江。父怀忠,母曾氏友贞,兄弟十人,另有一姐。行八,乳名小八,名正权,又名权。
1904年,从姐琼枝识字,读《三字经》等启蒙读物。1905年,从四哥文修习字,读《千家诗》。
1907年,随姐从母习画,母曾氏善绘民间剪纸花卉。1911年9月就读内江天主教福音学校(华美初等小学)。1914年,就读重庆求精中学,后转江津中学。
青年时期
1916年暑假与同学徒步返内江,途中遭匪徒绑架,迫为师爷,经百日才脱离匪穴。冬,与表姐谢舜华定亲。
1917年东渡日本,在京都公平学校学习染织,课余时间坚持自学绘画,学诗,学治印。其二哥张善孖也在日本。
1919年完成学业,由日本返沪。秋,拜上海名书法家曾熙、李瑞清为师。曾熙为其取艺名爰,字季爰。因念未婚妻谢舜华去世,至松江禅定寺出家为僧。师事住持逸琳法师,法名大千。三月后还俗。
1920年返川与曾正蓉完婚。婚后赴沪。同年9月12日,李瑞清病故,享年54岁。作《次回先生诗意图》,署名啼鹃。啼鹃是张大千早年署名之一。
1921年借寓上海李薇庄宅。与李秋君定交。秋君名祖云,别号瓯湘馆主。在三师叔(李筠庵)的影响下,开始临仿石涛画迹,仿石涛册页一开,瞒过前辈画师黄宾虹。
1922年作北魏《张玄墓志》集联,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凡数十联。
1923年张怀忠夫妇率家人由内江迁居江苏松江府华亭县。与王个簃定交。
1924年善孖奉调入京,任总统府咨议。随兄弟初次入京,与汪慎生定交。仿作金冬心、石涛、八大、渐江扇面四帧赠汪慎生。父张怀忠病逝松江。秋,应邀参加上海文人雅集“秋英会”,结识常州词人谢玉芩、上海画家郑曼青,并与谢玉芩结为知友。
1925年在上海宁波同乡会举办首次画展,由李秋君主持。展品100幅,每幅20大洋,购画者一律编号抽签取画。
1926年应周梦公之嘱,为其妾素兰作白描像署名啼鹃。1926年3月21日在上海《申报》刊登《张季蝯卖画》启示。仲夏,在曾熙家结识温州籍篆刻家方介堪。
1927年临曾熙所藏《石涛小像》,曾师为之题跋。应张群函购,先后仿作石涛、金冬心笔意山水扇面两帧。参加“寒之友”画会,会友有于右任、何香凝、经亨颐、陈树人、黄宾虹等。秋,应日本友人之邀赴汉城游金刚山。与韩国姑娘池春红定情。
1928年与善孖、马骀、俞剑华、黄宾虹诸人组织“烂漫社”,刊行《烂漫画集》。5月,与善孖、郎静山等人倡建“黄社”。二赴北平,与余叔岩结识。在陈半丁家中,结识旧王孙兼书画名家溥心畲。冬,池春红来信,作长诗《春娘曲》,并赴汉城相会。
1929年从汉城返沪。《蜀中三张画册》出版。被聘全国美展干事会员,与叶恭绰定交,同时结识徐悲鸿。出席全国第一届美展,作三十自画像,遍征上海名家题咏。
1930年与善孖合作《十二金钗》,曾熙提款。秋,参加“天马会”第八次美展。曾
1932年与善孖、黄宾虹、谢玉芩等人同游浦东顾氏园观桃。黄宾虹作《平远山水图》及诗八首相赠。与叶恭绰、吴湖帆同游苏州,组织成立“正社书画会”。移居苏州网师园。
1933年春节,邀章太炎、叶恭绰、陈石遗、李印泉等前辈欢聚网师园。徐悲鸿组织“中国近代绘画展览”赴法展出,内有张大千所作《金荷》一幅,被法国政府收购。
1934年与善孖北上。客居听鹂馆,馆内有“蝴蝶会”之举,与会者有王梦白、于非闇、何亚农、汤尔和等人。9月9日,中山公园举办“正社画展”,内有他的作品40件。与善孖同游华山。张善孖,叶恭绰加入“正社”。冬,纳天桥京韵大鼓艺人杨宛君(艺名花秀舫)为三夫人。
1935年应徐悲鸿之聘,任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南京举办“张大千画展”。与徐悲鸿、谢稚柳及中大艺术科学生同上黄山。母曾友贞病逝郎溪。
1936年首次在英国伯灵顿美术馆举行个展。1937年,“第二次全国美展”在南京举行,任审查委员。与谢稚柳、于非闇、黄君壁、方介堪同游雁荡山,合作《雁荡山色图》,方介堪刻“东西南北人”印。七·七卢沟桥事变,困居北平。应故宫文物陈列所之聘,任国画研究班导师。
中年时期
1938年驻北平日本司令部多次派汉奸劝张大千出任伪职,他推诿不从,化装逃出北平,辗转上海、香港,入桂林途中会见徐悲鸿。隐居青城山上清宫。
1939年邀黄君壁、张目寒同游剑门。在青城上收龙国屏(龙治)为入室弟子。为张目寒作《蜀山秦树图卷》。应黄君壁之邀同游峨眉,作《峨眉金顶合掌图》赠君壁。先后在成都、重庆举办画展。
1940年与赵望云相识于成都。拟赴敦煌,行至广元,兄善孖病逝重庆,赴重庆奔丧。
1941年在重庆举办画展。先后出席成都“黄君壁画展”、“关山月画展”开幕式,并重金订购画作,以示祝贺。携杨宛君、张心智北上兰州。敦煌途中,结识陇中画家范振绪。在范振绪陪同下抵达敦煌,留敦煌临摹壁画。在其临摹壁画期间,对多处壁画进行剥损,造成无以复加的灾害。为莫高窟编号。访榆林窟,临摹壁画,年底离榆林窟,赴青海西宁。
1942年率心智赴塔尔寺访藏画师,请教大幅画布制作工艺。携带五名藏画师返敦煌继续临摹壁画。与西北文物考察团王子云等人相识。致函谢稚柳前来相助。岁末与谢稚柳及子侄门人离莫高窟赴千佛洞考察,并为之编号。
1943年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在兰州召开会议。筹委会主任常书鸿抵达敦煌。5月1日,离莫高窟赴榆林窟,在榆林窟临摹月余。8月,“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在兰州首展。11月,返回成都,敦煌之行前后历时两年七月。
1944年“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先后在成都、重庆展出。展品44幅。“张大千收藏古书画展览”在成都展出。
1945年率李复赴大足、资阳、简阳考察石刻艺术。叶浅予夫妇借居昭觉寺,叶氏向张大千请教中国画。作丈二匹《荷花》通景大屏及《西园雅集》。在成都举办近作展。冬,取消赴新建考察石窟之行,改道北平,与于非闇举办联合画展。
1946年以巨资购得《江堤晚景图》,宋人《溪山无尽图》,宋张即之《杜律二首》等历代名人字画。溥心畲、谢稚柳、吴湖帆先后为无款《江堤晚景图》题跋。三上峨眉,作丈二匹山水《峨眉三顶》、《长寿山势图》赴沪举办“张大千画展”。岁末由沪赴平,作《九歌图卷》、《文会图》等。以《四季花卉》、《墨笔山水》先后参加赛那奇博物馆、巴黎现代美术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画展览”。
1947年《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第一集)在上海彩印出版。“大风堂门人画展”在上海展出。《张大千画作展》在上海展出。与杨孝慈同游西康,写生多幅,并作《西康游记》纪游诗12首。在成都举办“康巴西游纪行画展”。《西康游屐》、《大千居士近作》相继在上海出版。
1948年在沪举办画展,展品多系工笔重彩。编印《大风堂同门录》。敦煌参议员郭永禄在甘肃省一届六次参议会上发难,指责张大千破坏敦煌千佛洞壁画。十名参议员联名附议要求“严办”。《西北日报》以《张大千何如人也》为题,披露常书鸿、窦景桩(前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为张大千辩诬声明与讲话。偕四夫人徐雯波赴港,举办画展。
1949年,张大千被蒋介石政权接到台湾,已丑,51岁甘肃省一届七次参议会作出“张大千在千佛洞无毁壁画事”的结论,但未公诸于世。应印度美术学会邀请拟赴印画展,并顺道考察阿坚塔壁画。10月,赴台举办首次个人展。11月下旬,搭军用飞机返蓉。1949年12月6日,携徐雯波乘军用飞机离蓉飞台。
1950年由港赴印,在新德里举办画展。考察临摹阿坚塔壁画。旅居大吉岭年余,诗画创作颇丰。
1951年在港举办画展。赴台旅游,由台静农陪同至台湾故宫博物院参观藏品。由台赴日本东京会友。
1952年远游阿根廷。5月,返回香港。筹划移居南美。为筹措旅费,由徐伯郊牵线,与郑振铎联系,向大陆出售《韩熙载夜宴图》、《潇湘图》、宋人册页等名画。徐悲鸿、叶浅予联名致信劝回大陆,婉辞。迁居阿根廷首都近郊曼多洒,受到阿总统贝隆及夫人接见。
1954年迁居巴西圣保罗市。赴港举办画展,展品中有《美国尼加拉瀑布图》,甚得观众赞赏。赠画12幅给巴黎市政厅收藏。
1955年巴西圣保罗八德园建成并命名。《大风堂名迹》(四册)在日本东京出版。“张大千书画展”在日本展出,巴黎罗佛尔宫博物馆馆长萨尔出席画展。夫人曾正蓉、杨宛君向四川博物馆捐赠敦煌壁画摹画稿百余幅及张大千书画印章80方。
1956年于东京展出“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萨尔馆长观后邀张氏赴巴黎展出。6月,巴黎赛那奇博物馆展出临摹敦煌壁画,7月,在该馆东画廊举办“张大千近作展”,展品30幅。与毕加索会晤,在法国尼斯港的“加尼福里尼”别墅。观画谈艺,互赠作品。西方报纸将这次会晤誉为“艺术界的高峰会议”、“中西艺术史上值得纪念的年代”。首次旅欧,观赏西方艺术和山川风光。在巴黎期间,会见常玉、赵无极、潘玉良等华裔艺术家。
1957年患目疾,回八德园静养,服药疗疾之余,仍挥笔题诗作画,细笔改粗笔,力图变法。为张群影印出版《石涛十二通景屏》作序。巴黎展出《秋海棠》,荣获纽约“国际艺术协会”金奖,选为“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在圣保罗市举办画展,威震巴西。
老年时期
1958年纽约国际艺术学会以其在巴黎展出的《秋海棠》一画选为“当代伟大画家”,获金牌奖。
1959年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首次举办“张大千先生国画展”,主要展品为临摹敦煌壁画。作《故宫名画读书记》。赴法旅欧。法国国家博物馆成立永久性“中国画展览”,以作品12幅参加开幕展。
1960年在八德园作《六十二岁自画像》寄赠港友高岭梅。4月,游台湾横贯公路。7月,应台湾故宫博物院李霖灿之求,绘敦煌历代佛手。9月应邀赴巴黎、布鲁塞尔、雅典举行巡回画展。在巴黎为郭有守狂涂册页12幅。返八德园作《蜀楚胜迹》12幅,均为老年泼墨变法之滥觞。
1961年日内瓦画展。赴日参加“郎静山摄影展”。新作巨幅《荷花》在巴黎赛那奇博物馆特展,纽约现代博物馆购藏。圣保罗近作展。继续创作《瀑布》,《罗浮飞云顶晓日》等泼墨山水。
1962年赴巴黎,下榻郭有守家,作通景屏《青城山全图》。赴东京,下榻偕乐园,作丈二匹巨幅《瑞士风景》。此二幅均为巨幅泼墨山水。张大千的艺术造诣欠缺一些意境,这是世人所共知的。夏,台北历史博物馆再次举办张大千画展,展出《四天下》泥金、泼墨巨幅山水新作。游日本横滨。香港大会堂落成,香港博物馆主办“张大千画展”,为大会堂揭幕首展。《张大千画谱》(高岭梅编)在香港出版。12月,在八德园以泼彩法试作《观泉图》。
1963年“张大千画展”在新加坡、吉隆坡、怡保、槟城展出。六屏巨幅通景《荷花》在纽约画展中被美国《读者文摘》以14万美金高价收购。
1964年曼谷、科隆画展。回台北访张学良,谒阳明山溥心畲、赵守钰墓。以泼墨泼彩法作《幽谷图》,自谓“这样画可因势利导,取其自然,得其天趣”。
1965年在伦敦举办画展。作大泼墨山水《山园骤雨》、《秋山图》。自谓“这主要是从唐代王洽、宋代米、梁楷的泼墨法发展出来。只是吸收了西洋画的一点儿明暗处理手法而已”。
1966年在圣保罗、香港举办画展。赴香港访友。据门人林建同说,此次香港之行,甚有启发,其后“作风大变,泼墨泼彩,大行其道”。
1967年美国史丹福大学博物馆,卡米尔莱克美术馆先后举办张氏近作展。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主办近作展。为张群八十初度精心绘制四屏通景《蜀中四天下》图,又为张目寒六十八寿辰绘制山水人物图。是年泼彩作品甚多,有《朝暾》、《雨过岚新》、《山雨欲来》。香港东方学会出版《张大千画集》。
晚年时期
1968年,纽约福兰克加禄美术馆、芝加哥毛里美术馆、波士顿亚尔伯——兰敦美术馆分别举办张大千画展。在史丹福大学讲演中国画艺术。返台,接受台北《时报》记者谢家孝采访月余,谢以口述体撰写《张大千世界》,4月,由该报出版发行。四五月间为贺张群八十寿辰,积十日之功精心绘制《长江万里图》,7月,台北历史博物馆举行“长江万里图特展”。11月,以敦煌壁画摹本62幅捐赠台湾故宫博物馆。
1969年赴旧金山治眼疾,与旅美老友侯北人、张孟休等度春节。返八德园作《杏花春雨图》赠侯北人;《泼彩青绿雪景》赠张孟休。黄君壁访八德园。由巴西迁美国卡米尔城“可以居”。洛杉矶考威美术馆展。纽约文化中心展。纽约圣约翰大学展,纽约福兰克加禄美术馆再展。波士顿亚尔伯——兰敦美术馆现展。
1970年目疾加重。结识台湾京剧团演员李金棠、吴兆南、郭小庄、李东原,分别赠书画。自订《张大千鬻画值例》。卡米尔莱克美术馆再展。
1972年右眼失明,左眼白内障手术成功。美国洛杉矶安克鲁画廊展,被授予洛杉矶“荣誉市民”。美国旧金山砥昂博物馆“张大千四十年回顾展”,展出1928-1970年间的代表作品54幅,撰《回顾展自序》。
1973年,与旅美老友王天循共度元旦、春节。洛杉矶恩克伦美术馆近作展。台北历史博物馆收藏捐赠历年创作108幅,颁赠纪念状,并举办“张大千先生创作国画回顾展”(即40年回顾展)。台北历史博物馆出版《张大千画集》。
1974年在香港大会堂举办画展,台北历史博物馆与“日本民族协会”共同主持东京中央美术馆“张大千画展”。应美国旧金山版画制作中心之约,创作了两套石版画,被提名为“驰名世界的张大千”和“张大千形象”。作根雕假山、八面观音赠大陆篆刻家陈巨来。
1975年应叶公超之约,为其辑《叶遐庵先生书画集》作序。以80幅精品参加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中西名家画展”。应约撰写《毕加索晚期创作展序》。该馆举办“张大千早期作品展”,又以60幅作品参加在汉城举办的当代画展。
1976年举家移居台北。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张大千先生归国画展”,台湾教育部颁赠“艺坛宗师”匾额。台湾电影界人士吴树勋以退休金自费拍摄《张大千绘画艺术》记录影片。台北历史博物馆出版《张大千选集》。
1977年,历时5年所编的《清湘老人书画编年》在港出版。将老友陈巨来历年为之所刻的印章,汇编成《安持精舍印谱》在日本出版,并为作序。台中举办近作展。在外双溪筹建“摩耶精舍”。《大风堂名迹》(四册)在台再版。
1978年戊午,在高雄、台南、汉城举办画展。“摩耶精舍”落成,喜迁新居。出席亚太地区博物馆会议,讲演《论敦煌壁画艺术》。作《明末四僧画展序》,《大风堂名迹再版序言》。
1979年,以40幅佳作参加香港中国文化协会举办的中国现代画坛三杰作品展览(三杰为张大千、溥心畲、黄君壁)。
1980年,春节期间,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张大千书画展”。3月,新加坡国立博物馆举办《中国现代画坛三杰作品展览》。应旅日华人李海天、黄天才之约,拟作巨幅《庐山图》。
1981年,在台湾博物馆举办“张大千近作展”。3月,应邀提供作品参加法国巴黎东方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国画新趋势展”。7月7月,在摩耶精舍开笔绘制《庐山图》。
1982年元月,台北举行“傅抱石、徐悲鸿、张大千水墨彩色画展”。香港集古斋举办“张大千画展”。2月,“张善孖先生百年诞辰纪念画展”在台展出。4月,《张大千书画集》第三集出版。全力绘制《庐山图》,劳累过度,两次住进台北荣民总医院。
1983年元月,台湾国立博物馆举办“张大千书画展”。同时举办尚未最后完成的《庐山图》特展。赵无极赴台探视。1983年3月8日,《张大千书画集》第四集出版,为大陆友人门生题赠画集12册。心脏病复发,医治无效,于1983年4月2日病逝。
张大千先生作品由于过于珍贵,已列入限制出境保护名单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