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传播

出处:《后汉书-独行列传》


典故: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今山东金乡县)人。一名范汜。他和汝南人张劭是朋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在太学(朝廷最高学府)学习。后来范式要回到乡里,他对张劭说:“二年后我还回来,将经过你家拜见你父母,见见小孩。”于是两人约定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就要到了,张劭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酒菜等待范式。张劭的母亲说:“分别了两年,虽然约定了日期,但是远隔千里,你怎么就确信无疑呢?”张劭说:“范式是个守信的人,肯定不会违约。”母亲说:“如果是这样,我为你酿酒。”到了约定的日期范式果然到了。拜见张劭的母亲,范、张二人对饮,尽欢之后才告别而去。

后来张劭得了病,非常严重,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征日夜探视他。张劭临终时,叹息说:“遗憾的是没有见到我的生死之交。”殷子征说:“我和郅君章,都尽心和你交友,如果我们称不得上是你的生死之交,谁还能算的上?”张劭说:“你们两人,是我的生之交;山阳的范巨卿,是我的死之交。”张劭不久就病死了。

范式忽然梦见了张劭,带着黑色的帽子,穿着袍子,仓促的叫他:“巨卿,我在某天死去,在某天埋葬,永远回到黄泉之下。你没有忘记我,怎么能不来?”范式恍然睡醒,悲叹落泪,于是穿着丧友的丧服,去赶张劭埋葬的那天,骑着马赶去。还没有到达那边已经发丧了。到了坟穴,将要落下棺材,但是灵柩不肯进去。张劭的母亲抚摸着棺材说:“张劭啊,难道你还有愿望?”于是停下来埋葬。没一会,就看见白车白马,号哭而来。张劭的母亲看到说:“这一定是范巨卿。”范式到了之后,吊唁说:“走了元伯,死生异路,从此永别。”参加葬礼的上千人,都为之落泪。范式亲自拉着牵引灵柩的大绳,灵柩于是才前进了。范式于是住在坟墓旁便,为他种植了坟树,然后才离开。

1.jpg

此碑全称《汉竹邑侯相张寿碑》。东汉建宁元年(168年)五月立,隶书。存180字。藏山东成武县孔庙内。据宋人著录,此碑刻于山东城武(今成武县)古文亭山(又名云亭山)。明时改为碑座。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城武知县林绍龙访得,在碑座处嵌木刻践,并移置孔庙县学。宋洪适《隶释》录碑全文,额凡五百四十二字,另阙十四字。碑主张寿,字仲吾,通经学。据洪氏录文,曾举孝廉,除郎中、给事谒者,迁竹邑侯相,罢,复为从事,辟司徒府,年八十,建宁元年五月卒。以其字仲吾,故此碑又名《张仲吾碑》。此碑结字方整,中宫紧密,左右开张,多用方笔,书风淳古老健。清翁方纲谓:“碑字淳古。与《孔彪碑》相类。牛氏拟以《白石神君碑》谓开魏隶之法,然是碑隶法实在《白石神君碑》之上也。”(《两汉金石记》)方朔跋此碑云:“字体遒紧方整,起笔作势皆可法,与《武荣碑》额相似,汉隶中妙品也。”(《枕经金石跋》)


释文

君讳寿,字仲吾,其先[盖晋]大夫张[老](盛德之裔,世载□勋,遵帅纪律,不忝厥绪,为冠带理义之宗,君)孝友恭懿,明允笃信,[敦悦]经[雅],习父[东](光君业,兼综六艺,博物多识,略涉传记,矫取其用,股肱州郡,)匡国达贤,登善济可,登斑叙优,能正[躬](帅陪,临疑独照,确然不挠,有孔甫之风,举考廉,除郎中,给事)谒者,赞炰挲台,娄□忠□,上嘉其节,仍(授命荚,匡其京辇,昭德塞违,内平外成,举无遗愆,迁竹邑侯)相,明德慎罚,(县奉采土),遭江杨剧贼,上(下□征,役赋弥年,萌于□戈,杼轴罄□,君下车,崇尚俭节,躬)自菲薄,储粘(非法,悉无)所留,并官相[领](省仓□小府御吏,朝无奸官,野无淫寇,教民树艺,三农九谷,)稼啬滋殖,国(无齵祥,岁)聿丰□,□白[之](老,率其子弟,以修仁义,□贼不起,厉疾不行,视事年载,黔首)乐化,户囗增(多,国宁民)殷,功刊王府,将(授爝邦,对扬其勋,功曹周怜,前将放滥,君微澄清,怜顾愆悔)过,督邮周□,(承会表问,)君常怀色斯,舍(无宿储,遂用高逝,老弱相択,攀援持车,千人以上,沛相名君)骆驿要请,君(捐禄收名,)固执不顾,民无(所□,国违所赖,上下同戚,州郡闻知,旌弓礼招,复为从事,烡)烡虎视,不折(其节,辟司)徒府,进退以[礼](含弘内光,颐□皓尔,烢天不烣,遘疾无廖,年八十,建宁元年)五月辛酉卒,(呜呼哀哉,)夫积修纯固者,(为天人所锺,功假於民者,叙在铭典,於□俊□,访诸儒林,刊)石树碑,式昭(令微,其辞)曰:亮元德,於我(君,膺清茂,)体懿纯,[超]三[署](垂令□,甄声号,□宪台,矫王业,弼紫微,弹群司,清公□,缓薄)赋,牧邦畿,□殷,罔荒饥,感良臣,[哀](其灵,□轻举,□来征,民叹思,暨舆人,宰府命,遂□□,名振射,□)[弥阐],垂令纪,永不刊,于胥德,流後昆。

1.jpg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一段历史典故。史料记载:张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2006年11月21日,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

六尺巷,建成于清康熙年间。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冬,张廷玉奉旨回乡祭父,又酹酒姚氏殡所,撰诗有云:“昨向妆楼检遗墨,班昭犹有未残篇”、“重将不尽安仁泪,寄与鸡鸣戒旦人”。 

1956年,毛泽东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说过一句诗:“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的来源,就和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有关。

1985年,桐城市政府将“六尺巷”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部分修复。

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拨专款在其遗址上进行复建与扩建。

2002年,桐城市在原址的基础上又恢复了“六尺巷”。修复恢复是根据原来的墙体的高度,墙面的做法,以及地面处的恢复面貌修旧如旧。

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2006年11月21日,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

2008年2月21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视察桐城视察,参观六尺巷。

2014年11月1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低调造访安徽桐城“六尺巷”。 

2016年,桐城市对六尺巷片区进行开发升级。


建筑布局

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张英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


主要景点

“懿德”牌坊

白玉牌坊立于景区宰相府内,高大的徽式汉白玉牌坊上,“懿德流芳”苍劲有力。穿过牌坊,来到乌石照壁前,正面刻着六尺巷的人物图,背面则是张英的生平介绍等。

太湖石

绕过照壁,可看见一块太湖石,上面即是张英的刻有所提诗句,“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六尺巷

六尺巷位于太湖石往前方,巷子不长,仅百米,宽两米。青砖黛瓦卵石路,墙外两旁植香樟,笔直而幽邃,有种史书般的厚重。伫立巷中,一幅画卷在眼前流淌。康熙年间,南墙边是张家,北墙边为吴家,两家为宅基地争论着,互让着……而今,张家吴家已不在,唯见小巷树森森。

“礼让”牌坊

走过小巷,在巷的出口处也有一座汉白玉牌坊,刻着“礼让”两字。从“懿德”到“礼让”,一段佳话就此流芳。


文化价值

“六尺巷”作为一个文化的新载体,其典故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六尺巷文化意蕴生发的根源,虽然局限在张英与吴家的个人道德层面上,但它凸显的是官方怎么对民众的态度,和利益之争的立场,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一个时代处理官民关系的范本。


社会评价

唐家璇:六尺巷里曾诞生过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它昭示中国人民追求和谐的传统美德,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 

吴仪:“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世人,大度做人,克己处事。” 

“六尺巷”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们经常拿出来量一量;更是一种人生修养境地的隐喻,值得我们经常去走一走。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己,就会走出人生天地宽,走出人生的高天白云,走出无愧后人的历史评说。《人民日报》

0.1860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