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外祖父的总体印象也就18载的光阴,他本家姓陈,不认识字,因为老来喜欢小赌(买六合彩)终于认得几个阿拉伯数字,体型稍胖,个头中等,脾气火躁,不怎么注意口忌(什么都吃,这大概和他在病期间患上糖尿病脱不了干系)力大如牛,一身蛮劲。听外祖母说,外祖父很小的时候就没了父亲,太姥姥拉扯兄弟姐妹7个长大,家里排行老三,兄弟中排行老二,最上头只有一个姐姐,其余都是兄弟,穷,所以上顿没了下顿是家常便饭的事情。外祖父生了两个女儿,两个儿子,一家六口人却经常揭不开锅。怎么办呢?大概只有卖力气了。
虽然是江南水乡,冬天的气温却也可以达到零下十几度,山里还下雪,外祖母回忆:(外祖父)天不亮就得起床,约摸4、5点,然后和几个人到山里砍柴,一出去就是好几天,因为山路来来回回就得花上一两日,柴禾拾掇完后就拿去卖,卖剩的废柴再拿回家烧。外祖父肯吃苦,什么都不怕。这是舅舅说外祖父教会这一辈子都受用的东西。如果是平日里,外祖父就去拉板车,帮别人一车车运水泥、石灰、黄土。但就算再努力,大人还是拮据,小孩还是吃不饱,老人还是囊中羞涩。那个时代,好像你无论怎么挣扎,似乎也只能原地打转似的。
这个时候的外祖父瘦得很有力气。
中国有句俗语:棍棒底下出孝子。如今的四个儿女,在外祖母看来,至少都是孝顺的,尤其是我的小舅舅。对待子女,两个舅舅也都说自己是被打大的。而外祖父信奉的就是一根皮带。那个时候,家里光景稍微好了一点,(妈妈和小姨都已经工作),所以有时候开了荤,偶尔吃一次鸡鸭鱼肉什么的。正巧家里有一只老猫,当时正怀着孕,小舅舅便把中午剩在鱼肉盘子里的残羹(基本上是鱼骨了)拿出来喂它,没想到外祖父从门里进来大发雷霆,当即抓了小舅舅又打又骂。对于苦惯了的人来说,节俭和吝啬已经是同一个词了。相比小舅舅的性子,大舅舅野多了。那时候在桥中(镇上的一所公办初中)意外卷入了一起误伤案,并且在事故中致人死亡,虽然这件事大舅并无直接参与其中,但家里人还是立马把大舅送到外省躲避去了,走的时候,一根绳子从天花板上挂下来叼着大舅,外祖母说那是打得最惨的一次。后来大舅和小舅独自南下谋生,渐渐做出点成绩,外祖父才正式告别体力活,人也圆润起来。搬进了新房,盖房期间,每夜都会亲自盯梢,一个人住在旁边支起的茅草屋里(没有门)。说是怕贼把钢筋、木材等撂了去。后来新房加盖好后,外祖父和外祖母正式升了级,家里的小孩便一个接一个的来。
11不同的角色,孩子,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兄弟,姐妹……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比如说,作为人子,我们就应该肩负孝敬老人,赡养老人的责任。就不能欠孝敬老人的责任账。所以作为父母,生儿就要养儿,有对孩子抚养和教育的责任,就要不欠对孩子抚养和教育的责任账。作为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