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于1927年中秋出生在距县城200公里的一个偏僻小山村,家境贫穷。他7岁开始跟爷爷学种田,一生只上过一个晚上的夜校,但却深知上学的意义。那时家里没有纸和笔,房屋木板隔墙就是父亲田间劳动的工作记录簿,做一天活,用木炭画一个圈,休息时打一个“×”,用炭笔画的圆圈大小不一,但却非常整洁。
我们家兄弟姐妹7人,加上年迈的爷爷,一家人都要靠瘦小的父母来养活。父亲虽然没有文化,但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他为了能让孩子长大有出息,改变家里几代人不识字的状况,决心供我们多读书,自幼不让我们干农活。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子女们能多读书,读好书。记得我念小学时,一次父亲忙完农活回家,看到我在家里看武侠小说,他轻手轻脚地走到我身旁,摸着我的头,微笑着说:“好样的,只要你用功读书就好,我只管用锄头使劲干活。”听到父亲的声音,我赶紧把书合起来,怕他知道我看的是武侠小说,等到父亲走后我才想起来,其实父亲不识字。我望着父亲的背影,眼眶不觉湿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父亲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子女用严谨善为的态度来对待工作与生活。父亲十分关心子女的成长,再三叮嘱我们在工作中要遵守纪律,多做事,少说话,与同事和睦相处,利益面前不要与人争,要多做些“雪中送炭”的事情。1984年7月,我中专毕业,被分配到人行办公室工作。因为舅舅在农行工作,父亲对银行多少了解一些,再三叮嘱我要认真按银行要求把钱管好,不能有任何差错,若是手头有多余的钱,还要尽可能帮助生活困难的人。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押字)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包拯在家训中说道,子孙后代做官者中,若有贪污的人,都不能回老家,也不允许死后葬在祖坟上。包拯的家训,不仅是他对后人的训诫,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