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二十品》的第二品《一弗为张元祖造像记》(简称《一弗造像题记》)。正书,10行,一行3字。造像龛位于古阳洞北壁,是龙门二十品造像龛之一,下方邻比丘惠感造像龛,是龙门二十品中最小的两个造像龛之一。龛高36厘米,宽19厘米,深30厘米。龛为忍冬卷草纹尖拱楣圆券形,连珠纹立柱,龛底施水波纹。内刻袒右肩斜披袈裟佛及二菩萨。龛下锩刻造像记。据造像记文记载,此龛造于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步辇郎张元祖在当时可能是一名给帝王荷步辇的,地位低微的人,其妻一弗氏为他造的龛也小。康有为评价此造像记的书法是“沉着,劲重”。民国初白麻纸原石拓,因年代久远,纸黄而松软。这个造像记字数很少,只有寥寥30字。“太和廿年,步辇郎张元祖不幸丧亡,妻一弗为造像一区,愿令亡夫直生佛国”。字数虽少,但却端庄整肃,大气凛然。全篇方笔为主,显得沉着,厚重。书法风格遒劲沉稳。但在严整之中也不乏灵动之笔。比如“造”的走之儿的横折折撇,“为”的一长撇,都显得神采飞扬。而“张”的弓字旁,“愿”的“页”字部则显得较为奇崛。而章法同样富于变化,比如最后一行“亡夫直生佛国”,曲直变化,奇正相生,令人叹为观止。
【释文】
太和廿年,步辇郎张元祖不幸丧亡,妻一弗为造像一区,愿令亡夫直生佛国。
张载祠亦称张子祠,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横渠镇西街045号,为中国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领袖张载的讲学台。张载祠前身为崇寿院,因张载年少时读书与此而改为横渠书院,现宝鸡市眉县有张载祠、张载墓与横渠书院。宝鸡文理学院也成立了宝鸡文理学院横渠书院。
张载祠为关中十八景之一。张载祠前身为崇寿院,张载年少时曾在此读书,晚年隐居后,一直在此兴馆设教。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崇寿院改名为横渠书院。
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开始在原横渠书院旧址上建张载祠。
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在张载祠内恢复横渠书院,成“后祠前书院”格局。
位于张载祠南7公里处大镇谷迷狐岭的张载墓,占地87.2亩,是张载及其父张迪、弟张戬的安葬之地。从元、明、清至民国,历史上对张载祠和书院修葺14次。
张载祠历经元、明、清、民国,前后共修葺9次。1985年成立张载祠文物管理所,1992年被列为陕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子祠(横渠书院)诗词和楹联
一、诗词
寥寥村落实堪伤,东亩西畴大半荒。
惟有横渠祠下水,滔滔二派与天长。
——明代 阮勤
学释谈兵用世竦,中庸看罢道无余,潜心井地布前代,立论订顽示广居。
理窟遗言人事备,驴鸣妙契性天虚。关西夫子高风远,景仰斯文拜里闾。
——明代 白镒
道启乡先哲,名垂世大儒,宫墙犹阙里,祠宇故横渠。
撤坐缘归正,悬铭为砭愚,生平勤仰止,何日一抠趋。
——清代 许宗鲁
过横渠书院怀乡贤张载
洛水难留秦客船,微行踏阔自通天。探玄独认气生物,养性岂唯僧坐禅。
烽火青衿思入漠,金风白发杖巡田。关中多少老夫子,尽立此门成一贤。
——当代 严海燕
二、楹联
张子祠
道并二程,关学无殊洛学;
法制三代,性功即是事功。
——清代 王杰
横渠书院
三代可期,井田夙愿经时略;
二铭如揭,俎豆能往阐道功。
——清代 王杰
张子祠
近马帐而传经,砭愚订顽,百代均沾化雨;
设虎皮以讲易,经明德立,群伦共被春风。
——清代 贺瑞麟
道并二程
云树森森,默想闲居气象;
水田漠漠,堪追往日经纶。
——清代 王象贤
张子氏祠
一代口碑留蜀道;
千秋血食在秦中。
——清代 王象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