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可追溯到东汉末年那时候,分三国时,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五子召公奭的封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周文王第五子召公奭,食邑于召(今陕西扶风),后又封于燕,建有燕国,直至太子丹时为秦国所灭,子孙遂以召为氏,后加邑为邵。
据史籍《通挚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记载,周初大臣召公奭因食邑于召,被称为召公或召伯。
召公奭被封于燕国,他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则留在镐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了武庚之乱,“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劳。他的子孙世袭召公奭之职,一直是两周王朝的执政大臣之一。
周室东迁后,召公奭的采邑也随之东移,迁徙地在今陕西省境内。后来,燕国被秦国所灭亡,召公奭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
据史籍《氏族博考》记载:“春秋召与邵一氏,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邵。”也就是汝南、安阳地区召公奭的子孙称邵氏,其他地方召公奭的子孙则称召氏。
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至于召氏改邵氏的原因,历史上没有留下史料记载,改姓的时间说法不一。据有关学者考证,改邵氏的时间大致是在秦王朝建立前后,直至汉朝时期乃有称召氏者,此后,召氏因多改为邵氏,故而召氏在汉族中也就不多见了。
召氏、邵氏族人皆尊奉姬奭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子季载之后裔,属于以居邑地名为氏。
据史籍《姓谱》记载:周文王第十子季载之后有邵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楚国邵陵,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邵陵,古称召陵,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地名,就是今河南省漯河市的召陵区。
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至召陵。”其实,邵陵在史籍《春秋公羊传》中早就被称作为“召陵”。
战国时期,魏国在建立了召陵邑。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改召陵为县,属陈郡。汉朝时期,召陵县改属于汝南郡。三国时期属曹魏,仍沿汉制。到了两晋时期,召陵属颍川郡。
古代原住召陵直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召氏,后在晋朝时期因避晋讳,召陵改称为邵陵,召氏亦改称邵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彝族,出自明朝晚期云南彝族道士,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明、清时期,在云南定边地区有一批“土把事”,即没有官碟的彝族道士,为首者为一汉人道士,姓邵,“彝众皆服”,其后,跟随他成为“土把事”者多称邵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