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墓葬

一、墓葬朝向

    墓葬的朝向指的是死者埋葬时的头向。墓葬的朝向是古人灵魂意识的具体表现。古人认为,死者逝后灵魂犹存于世,坟墓是灵魂寄存之所在。埋葬时足向墓碑是为了方便死者的灵魂出入,在祭奠死者时也方便死者端坐受祭。从现存的古墓分析,崖州地区的墓葬朝向各有特点,大体以东西朝向和南北朝向居多。此外,墓葬的朝向大多由葬地所决定。崖州地区的墓葬讲究风水布局,因而古墓多为背山面水。山脉的走向决定墓葬的朝向。王氏家族的四座古墓朝向便是由山脉的走向影响,均为东西朝向。

    (一)同一墓地不同朝向。在同一墓地里,坟墓的朝向是不尽相同的。如三亚崖州区的独岭仔墓地,由于独岭仔墓地是一座围山墓地,坟墓围绕山岭修建,这就导致了独岭仔墓地墓葬朝向不一致。位于山岭南面和北面的墓葬为南北朝向,而位于东面和西面的墓葬则为东西朝向。但在墓地里,墓葬都遵循了背山而建的原则。坟墓之所以背山而建,是为了让死者有靠山,背山即为靠山。

    (二)同一墓地共向。同一墓地共向主要出现在平地墓葬中。洛窗墓地为平地墓葬,并没有可依靠的山脉。在洛窗墓地,墓葬统一为东西朝向。在同一墓地中共向主要是为了方便祭祀活动的开展。共向的墓地不存在共同的亲缘关系,但是大多属于同一个村子。,没有过于强调风水布局,且大多为近现代以来的墓葬,最久远的墓葬是民国时期的墓葬。

    (三)零星墓葬不定向。除了墓地墓葬外,在崖州地区还存在着零星墓葬。这一类墓葬较为独立,分布较为零散,墓向也都各具特点。此类墓葬以民国以前的墓葬居多,重视风水格局,葬地有平地也有山地。以王氏家族的墓葬为例,位于南山脚下的王氏墓地为平地木棺双穴葬,朝向为东西向,是民国墓葬;位于南天门景区的王氏墓地则为山地木棺双穴葬,南北墓向,是清代墓葬;位于黑石岭的墓葬为山地木棺单穴葬,为南北朝向,是民国墓葬;位于高福小镇的王氏墓地则为单穴葬,墓向南北向,为清代墓;位于崖州地区水南四村的王氏墓葬是一个小规模的家族墓葬,共有双穴墓葬三座,一座东西向,两座为南北向,均为明代墓葬。注重风水格局是零星墓葬的主要特点。

    二、墓葬形制

    在海南,墓葬的形制种类较为单一,有与中原大陆一脉相承的墓葬文化,也有自身显著的地域特点。海南的墓葬形制主要以方形封土土坑葬和圆形封土土坑墓葬为主,也有少量其它形制的墓葬。方形封土土坑葬墓坑呈长方形,为规整的长方体,内葬木棺或石棺,封土堆为长方形圆顶或长方形平顶堆;圆形封土土坑葬与方形封土土坑葬的墓坑相同,均为规整的长方体,但封土堆以圆形土堆封顶。方形封土土坑葬和圆形封土土坑葬的封土堆因时代的不同,封土的形式也不一样。古代的封土堆多为纯土堆,少部分为石灰砌砖土堆;民国时期则多为石灰砌砖封土;现在则以水泥砌砖封土。

    此外,海南的墓葬也分单穴葬(单人葬)和双穴葬(双人葬),且有少数多穴葬存在。

    (一)单穴葬。单穴葬,亦为单人葬,即单个墓穴只葬一人。单穴葬形制与双穴葬和多穴葬的形制有着明显的区别。单穴葬只存在单个封土堆,单个墓碑。相较于双穴葬和多穴葬,单穴葬葬地面积较小。单穴葬并不鲜见,多为孤寡之死者或是先逝父母之一方墓葬,也有因风水择穴而选择夫妻分葬的墓葬。

    (二)双穴葬。双穴葬,也称双人葬。双穴葬有两个封土堆,封土堆之间有相互连接融为一体形成大封土堆,也有彼此独立的封土堆。以王氏家族墓葬为例,位于南山脚下的双穴葬为一体融合封土堆,而南天门景区的双穴葬则为独立封土。双穴葬多为夫妻合葬或兄弟合葬,合葬墓下葬时间不尽相同,一般为先逝者先葬,预留墓坑,后逝者补葬。海南的合葬墓不存在殉葬,这与海南不存在山陵大墓有关。兄弟合葬较为特殊,合葬的兄弟一般为两人均未婚或为早疡。位于洛窗的王氏家族4号墓即为兄弟合葬墓,两人均为早疡。

    (三)多穴葬。多穴葬也称多人葬或家族葬。此类墓葬多为同一家族合葬,封土堆一般为一体式。多穴葬在古代并没有,主要出现在清末以后。多穴葬多为二次葬,这与灵魂不死观念有关。人们认为死者在逝后会附于尸骨之上,并未消亡。多穴葬是通过同一家族不同墓葬的二次葬实现的,多穴葬多是为了便利后人的统一祭奠


0.12134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