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一)本谱世系表以我族1991年编撰的李氏族谱为蓝本,同时,参照了族内其它谱本。本谱力求高质量、高品位和集史料性、族情性、故事性于一体,力求比较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我族历史原貌。
(二)本谱上限原则上起始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下限截止于公元2004年10月。鉴于我族的历史灿烂辉煌,故有些内容可适当上溯。
(三)本谱内容,本着以类从,类为一卷的原则,共分九卷。取《素问·三部九侯论》:“始于一,终于九焉”之意。
(四)本谱大事记,主要收入反映我族精神风貌的大事、要事和新事。部分历史事件的时间,是编者推估算出来的,仅供参考。如果与具体时间有差异,实属无意。
(五)本谱后世楷模,排列以辈份为序。所写楷模远不是我族全貌,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名词浅释采用的是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辞海》的内容。部分资料(如李氏渊源)源自于网络。
(六)本谱原不打算为健在的族人立传,可那样一来,就不能全面展示我族风采,故对当代卓有贡献、业绩显著的族人,仅收其简历。
(七)本谱博采众长,提倡百家争鸣。对列祖列宗名讳和重大历史事件,力求尽可能准确,但不作繁琐的考证。
(八) 因排版方面的原因,本谱未划兄弟线(横线)。如果珍藏者感觉必不可少,请自己划上。页码排序以左侧上方页数为准,世系表下侧的页数仅指世系表一卷而言,可忽略不计。
(九)本谱由于受资料、时间、篇幅和水平的限制,只编写了视野范围内的人和事,内容和深度也不尽完善,待意见汇总后,再版时补充,使之更加完善。
(十)本谱充分理解和尊重族人,信息中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谅解并指正。
(十一)本谱经陇西堂·临淄城南单家庄李氏族谱编撰委员会的顾问和委员一致通过,首次正式刊印九本(全一册)。由单家庄李氏族谱编撰委员会中的来朋、其福、效铭、学铭、春福、(主任嘉才将赠送光盘)春来、铁生、新义、李宇之间交流、商榷、沟通和珍藏。
(十二) 本谱本版权归编者所有。
写在前面的话
今年9月,得知族侄铁生、新义、春来、李宇一起共同探讨,他们要在原《族谱》基础上,再充实、延伸、完善一些围绕《族谱》的内容,以便为单家庄李姓族人留点东西,以尽量减少这种时代的遗憾。这几个小字辈的设想是一种创举,也是一个大胆而有益的尝试。我与他们有着同样的感受、同样的渴望,并且支持了他们的行动。虽说是几个青年,实际上他们都过了而立之年,有的已进入不惑之年。我同这几个族侄同感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单家庄的感情越来越感浓厚,对先族的历史越来越想亲近。今天,李氏族人的前辈一代一代远离了我们,我们应该为前辈人,为当代人真实地记录那流金岁月。这是我们的责任。单家庄李氏族人的历史就像村东的那棵老槐树一样,历经沧桑,让人说不尽,道不完。我们应该趁族内长者健在时,把他们的岁月变成文字、变成历史,让历史告诉未来。我们希望历史老人手中的绳索抖得慢一点,否则,我们的先人就离我们很远很远了。
很幸运,我在11月22日就见到了此谱的草本,让我先睹为快。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拿出了草本,可见他们的效率之高。当即我给族侄春来发去手机信息:“大作收到,美哉,美哉,我力争早日吃完这顿美餐”。
第二天,我几乎用了一天时间,就把草稿粗略地浏览了一遍。我的感觉是:“穿越时空,握手先人,扬我李氏,爱我中华,客观记史,实事求是”。
应该感谢这几位年青人,特别是春来侄,承担了此谱本的主编,他花费了大量心血搜集、整理、编辑,在他的构思主笔下,通过他们共同的努力,经充实、修订后的版本,终于揭开了她的面纱,同族人见面了。相信此版本带给我的族人的是一个新鲜、神奇的精神世界。
时间是河,记忆是水,捞起来的是回忆。此版本中有些篇目,虽说是某个族人的记忆,实际上也是单家庄李姓族人共同的记忆。正是6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记忆,才构成了此谱,构成了此书。翻翻这些记述李氏族人的材料,仿佛是穿越了时空和我们的先人进行了一次灵魂的对话。
此版本是在原草稿的基础上修订、增补后才成形的。他们为此谱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的心是真诚的。当看到他们的心血已化成一排排文字时,我就想到这几个辛勤耕耘的族侄。但这个版本并非尽善尽美,我想我的族人也不会苛求于他们,因他们手头所能挖掘、搜集的资料、线索总是有限的。况且过去的历史,特别是明、清期间又缺少文字记载,先人的许多壮举,只能永远埋在了泥土之中。这就使得他们在追述过去,记载昨天时,总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无论如何,他们的劳动应该受到尊重。无论李氏族人身在何处,走向何方,当看到这版本,回想起单家庄时,请相信单家庄老槐树下一代一代成长起来的永远是热血青年。
铁生、新义、春来、李宇这几位族侄是有志之人,他们严肃认真的态度,使我读后感到编入的内容真实可信,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