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名人

吕正操上将
吕正操(1905-——),辽宁省海城县人。1922年参加东北军,次年入东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任东北军连长、营长、少校副官队长,沈阳同泽俱乐部主任,第53军116师参谋处长,647团、691团团长。1936年任东北武装同志抗日救亡先锋队总队长。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兼冀中军区司令员、冀中行署主任,冀中区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晋绥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员兼西满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东北铁路总局局长,东北人民政府铁道部部长,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军委铁道部副部长兼铁道兵团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副部长、代部长,中央军委军事运输司令员,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政治委员。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二、三届常务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吕展少将
吕展(1919-1997),湖南省平江县人。1936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8军战士、文书。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716团2营文书,雁北支队支队部书记,八路军第4纵队34大队参谋,平西军分区第7团参谋、教导队队长、3营副营长、团副参谋长、蔚(县)涿(鹿)宣(化)支队支队长,冀察军区作战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军区参谋处处长,晋察冀军区第2纵队参谋处处长、随营学校校长,华北军区步兵学校第1大队大队长,石家庄警备旅旅长,北平纠察总队第1大队大队长、新纠察团团长、纠察总队副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纠察总队总队长,北京市公安总队总队长兼北京市公安局第一副局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5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7年2月2日逝世,终年78岁。

吕清少将
吕清(1915-——),河南省光山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麻城独立团排长、连长,军委工兵连政治指导员,中共中央外交部联络站站长、驻西安办事处副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副科长,新四军第4支队9团政治处主任,淮南军区路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淮南军区路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合江军区副政治委员,第1军分区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炮兵学校政治部主任,朱瑞炮校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高级炮兵学校副政治委员,松江军区副政治委员,黑龙江军区副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政治部主任,农垦部副部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6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吕义山少将
吕义山(1912-1991),山西省崞(今原平)县人。北京大学文学院毕业。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师部秘书,358旅教导大队政治委员,政治教育主任,政治处主任,旅直属政治处主任,旅供给部副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358旅供给部政治委员,后方留守处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1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第一处副处长、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干部局副局长、局长,西藏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11月1日逝世,终年79岁。

吕仁礼少将
吕仁礼(1916-——),安徽省六安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3军99师297团连政治指导员、营长,红五军骑兵团团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1大队10队区队长,山西决死第四纵队35团副团长、代团长,抗日军政大学三大队副大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五军分区3团团长,西北野战军第3纵队5旅15团团长,第一野战军3军9师副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2兵团9师副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师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吕士英少将
吕士英(1913-1989),又名吕世英,河北省临城县人。1938年参加冀西抗日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西抗日游击队第7支队2区队政治教导员,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3纵队7团营教导员,太行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部训练股股长、作战股股长、团参谋长,八路军129师385旅14团副团长兼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第3军分区赴东北干部团副团长,东满军区独立3师8团团长,东北野战军10纵29师参谋处处长,416团团长。参加了上党、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140师参谋长、141师副师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47军141师副师长、师长。回国后,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历任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研究员、战役研究室主任、战理研究室主任、战理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56基地司令员,炮兵技术学院院长,第二炮兵司令部顾问。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荣获朝鲜民族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9年2月2日逝世,终年72岁。

吕作松少将
吕作松(1913-——2005),湖北省阳新县吕广湾军山村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8军团政治保卫局保卫队队长,红5军团独立师副营长、营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抗大总校区队长、队长,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兵站分站站长、科长,东北民主联军后勤总兵站部第18兵站1分站站长、第一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后后勤部兵站东线运输处科长、副处长,东北野战军后勤部第二分部参谋长,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二分部副部长。参加了临江、辽沈等战役。1947年在四平战斗中立大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车运部部长,海军工程部副部长,海军军事学院院务部部长,海军学院副教育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10月24日19时14分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逝世,终年93岁。

吕炳安少将
吕炳安(1917-1967),河北省深泽县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第3军分区营政治教导员,地区队政治处主任,冀中军区第8军分区31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辽西支队副政治委员,热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13兵团政治部直工部部长,广西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广西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中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兵役工作部副部长,武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7年1月17日逝世,终年50岁。
吕黎平少将
吕黎平(1917-2001),原名吕继熙,江西省兴国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兴国县少年先锋队总队长,中央红军学校政治部青年干事、机要秘书,红军总部一局参谋,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一局作战科副科长,西路军总指挥部情报科科长等职,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四、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曾与张国焘分裂红军的阴谋作了坚决斗争,并在斗争中发挥了特殊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受中央委派入新疆航空队学习飞行,成为我党培养的第一代飞行员。1942年9月被军阀盛世才逮捕入狱,1946年在党中央的营救下回到延安,在狱中与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飞行教员队队长,南京航空器材接收处处长,南京军管会空军部部长等职,参加了辽沈、平津、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空学校校长,丹东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作战指挥员,空军第四航空学校校长,北京空军中级指挥员训练班主任、北京高级航空学校校长,福州空军指挥所值班指挥员、军长,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顾问等职。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1月22日因病在沈阳逝世,享年84岁。

0.12824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