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谦逊礼让
苏涣(1000—1062)字公群,晚字文父,苏洵二哥。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官至凤翔宝鸡主簿,凤州司法,后通判阆州、知祥符县,后升为提点利州路刑狱(相当于省检查院院长),是一位清廉的好官。苏涣去世后,安葬于眉山县永寿乡高迁里。著有《南麾退翁》、《苏氏怀章记》。
苏涣是苏洵的二哥,苏轼、苏辙的二伯父,也是兄弟二人的偶像之一。苏涣从小进入乡校读书,没有让父母、老师烦心过。苏涣聪慧过人,更重要的是他勤奋而专一的学习态度。他读书的秘诀之一是抄书。抄书是增强记忆的好方法。他先后抄写了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苏轼可能就是仿效了伯父抄书的方法,也曾抄写过《汉书》三遍。今天的某些人指责这是死记硬背的方法,不可取。但实际上,小孩的记忆力强,理解力差,正是扬长避短发挥其长处的最佳时机。少年不但应抄书,还要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将来长大了,收获是非常大的,这也被历史上许多人所证实。苏涣虽然年少,但与他交游的学友都比他年长,学识都名列乡校前茅。苏涣能够同这些学友密切交往,他的学识自然也与他们不相上下。
公元1023年(天圣元年),苏涣被推举为进士,赴成都参加乡试(省会考)。当年乡试时,考生试卷还未施行糊名制。通判蒋公在堂上翻阅到苏涣的试卷,被苏涣的妙文所折服,忍不着对苏涣说,本场考试“子为第一”。苏涣谦虚地回答说,杨异、宋辅与我为友,他俩像我的父兄,我不愿意名列在他俩之上。蒋公听后,对苏涣的谦卑礼让越发喜爱,说,好吧,假如他二人的试题做得好,就按你的要求,将你的名次列在第三,成就你的美名。第二年,苏涣便考中礼部进士,回乡的时候,许多乡人听说,出迎一百多里。
尊敬父兄、谦虚礼让,这在当今社会也应该成为提倡的一种美德。
2、苏涣疑奸
苏涣郎中知衡州时,耒阳民为盗所杀,而盗不获。尉执一人,指为盗。涣察而疑之,问所从得,日:“弓手见血衣草中,呼其侪视之,得其人以献。”涣日:“弓手见血衣,当自取之以为功,尚何呼他人?此必为奸。”讯之而服。他日,果得真盗。(南宋·郑克:《折狱龟鉴》卷三《辨诬》)
译文:苏涣任衡州(在今湖南衡阳)知州时,耒阳地方有个平民被强盗杀了,但凶手没有捉到。一天,一个军尉抓来一个人,说他就是凶手。苏涣仔细观察这个人,觉得可疑,就问军尉是从哪儿找到他的,军尉回答道:“弓箭手发现草堆里有件血衣,就招呼同伴去看,后来就找到了这个人,把他送来了。”苏涣说:“弓箭手发现血衣,照理说应当自己按线索去找到这个人,以便请功的,还肯叫上其他人吗?这件事必定有诈。”于是就把弓箭手找来审问,他只好承认凶手是假的了。后来,果然抓到了真正的强盗。
因“元祐党争”牵连,绍圣四年(1097年),苏辙被责授为化州别驾,雷州安置。 苏辙初来雷州,水土不服。据载,雷州知县张逢、海康县令陈谔对苏辙非常友善,以诚相待,礼遇有加。时劳问有。”
苏辙虽谪居雷州仅一年,但他面对雷州当时“其民甘于鱼鳅蟹虾,故蔬果不毓;冬温不雪,衣被吉贝(木棉),故艺麻而不绩,生蚕而不织,罗纨布帛,仰于四方之负贩。工习于鄙朴,故用器不作。医夺于巫鬼,故方术(指医术)不治” ,致力于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启发民智,破除迷信,致力于农、工、商之利,教民治穷致富。他在该诗引中又说:“我迁海康(今雷州)实编于民,少而躬耕,老复其真。……愿以所知,施及斯人”;他教导人民“斫木陶土,器则不匮。绩麻缫茧,衣则可冀。药饵具前,病安得至?”这首诗表现出苏辙体察民情,关心民瘼的民本思想,同时,该诗也是研究雷州当时风土习俗的重要史料。
此间,章惇得知张逢礼遇苏辙,派董必明查暗访,称其以强占民宅,但因有租券,不便加罪,便于元符元年(1098年)诏苏辙迁循州。后来,雷州人民在苏辙居住地建遗直轩以纪念。 苏辙受其兄苏轼影响,崇信道教。除这一原因外,苏辙信道还与他自己所遇到的两件事有关,一是因为道教治好了他多年的疾病,不能不使他对道教大感兴趣。他接着谈自己读道经《抱朴子》的感想,认为自己要想找到金丹服之成仙恐怕不太可能,那就只好退而求其次,去服食茯苓。
苏辙在《丐者赵生传》中记载了他所遇到的第二件有关道教的怪事:赵生是一个乞丐,敝衣蓬发,醉即骂人。后来赵生主动去见苏辙,一席话之后,使苏辙感到这个乞丐“非特挟术,亦知道者也。”苏辙又把赵生介绍给苏轼,赵在苏轼那里停留了半年之久,后随苏轼北归,至兴国为杨绘所留,不久被骡所伤而死,绘备棺葬之。到了元裙元年,蜀僧法震来访,告诉苏辙说,他路过云安时,有乞丐自称姓赵,与苏辙相识,请代为问好。法震描述这个乞丐模样后,苏辙确认是赵生。当时,兴国地方官朱彦博的儿子在座, “归告其父,发其葬,空无所有,惟一杖及两胫在”。据此,苏辙判定赵生是一位道行很深、但还稍有欠缺的神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