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家规》


一、继始祖者,明宗典,宗子有君道焉,宗其百世不迁为大宗,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为小宗。宗族有大事,小宗各率子弟听命于大宗,礼曰“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道也。


二、立祠正嗣,正乃相宗子不及者也,必须存心正直,处事公平,然后人心可服。倘宗族不事禀诉族长,祠正须会集大小宗从公处分,不服然后鸣官,不可挟私武断,以伤族谊,苟非其人,另举以代。


三、励臣职,普天之下皆王臣也。凡族有出仕者,必期上不负国家,下不负所学,即为草莽之臣,亦当深耕易耨,早输国课,奉公守法,不罹官刑,是亦忠之属也。


四、供子道,百行莫先于孝子之事。亲总要一段真爱心,有真爱,即菽水可以承欢,不然,虽牲醴虚设耳,或事继母,或庶母所出,而嫡母存,均宜尽孝,顽嚚尚且能格胡亲心之不可回也。故子弟不孝者,祠内宜重惩之。


五、笃友于兄弟一体而分发祥之家,未有不本於雍睦者,近世多相孛戾小,或搆争大,或兴讼子孙,因而渐染世为仇,    良可哀也。凡我子姓,当念同胞之谊,平心观理,不惑妻子之言,不听细人之谤,缓急相顾,一气同心,则厉气消而祯祥,应家道日昌矣。


六、重婚姻,婚姻者上以承宗祀,下以继后嗣,礼莫大焉,切不可指腹割襟以胎后悔,弃信速狱,率由此也。彼夫出身下贱,经事数姓,既配合之,可苟讵名节自之爱,彼且居然以为妻,岂族人俨然以为姆,且婶乎,名号不正,称谓实难所宜。槟而不序者也,其或族中亲戚子女,分次不相当者,律有明禁不可婚配,已往不究,将来宜戒。


七、重丧祭,衣衾棺槨,必遵其制   ,尝神  祀必尽其诚。


八、谨茔墓,此乃祖宗体魂所安,子孙世守也,必祭扫,以时培养松楸庇阴宅兆,若有擅侵伐者,禀诉族长,祠正责罚毋恕。


九、睦宗族,宗族众矣,溯其先孰非,鸿庆公之齿、毛、肤、发乎,凡我同族,卑幼宜敬尊长,贤智须教愚昧,强众应扶寡弱,宝贵当恤贫贱,彼此相维,有无相济,患难相顾,此谓睦族,若乃奸猾者,用计以欺宗族,凶狠者,恃拳勇以陵尊长,是族中之蛇蜴,人类之虎狼,祖宗之大罪人也,宜拘于宗祠量轻重,以加责罚毋恕。


十、族中宜存敬爱,不可以睚眦小怨致升嫌隙,或田产债务不明,至可控诉,通族齐集宗祠,秉公调处,毋得偏袒,倘轻自兴讼者,先治以不守家法,次论其事之曲直。


十一、族中宜息争崇,让不可以卑犯尊,亦不可以长欺幼,倘憾劣不遵,能通族当秉公议处。


十二、族中节烈妇人,年少孀居,不论有子无子,能守节始终无玷者,宗族即为之建坊旌表,若贫无衣食者,宜周济之。


十三、恤亲邻,凡群居接壤之人,我以彼为工藩篱,彼以我为唇齿,故必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自成仁里。


十四、务勤俭,贫富本无定形,故治家宜以勤俭为先,勤则业日起,俭则家业不匮,未有男务耕稼,女工难能桑麻,犹然冻馁无依也。


十五、习文艺,文艺者士人之羔雉也,故教子弟者,凡经、史、诗、赋、章,务令含英咀华悠然自得,又岁课月试定其优劣,以行赏罚,则敏者趋前,钝者,亦不居后矣。


十六、治家须要严正,礼云:外言不入内,内言不踰阃,今人家妇女笑言之声,喧于户外,且入寺烧香,纵观戏剧,毫无禁止,考之古训,其咎安归。凡我族人,当于平时劝戒,使内外肃然,不可视同儿戏,此正家之要道也。


十七、定生理,居家以治生为先,士、农、工、商所业不同,生理则一为父兄者,量子弟材质而教授之,则生理易就,然务期始终一,途不可中道徙业。


十八、济茕独,族盛之,家能无鳏寡孤独乎,族中富厚者,见此宜深哀悯生,则周济之死,


十九、别男女内外之礼,风化所关,礼云:男则殡埋之庶存者,蒙恩亡者载德。女不相授受,盖别嫌明微所,以防其渐也,并三姑六婆,不可使之入门。


二十、戒嫖赌,破家俗,惟此为甚,子孙犯此,族长宜痛惩之。


一、源于子姓。商朝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二、源于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因此武仲乙又称孙乙,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孙武、孙膑、孙权也是孙乙的后裔。

三、源于妫姓。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国。公元前672年,陈厉公妫跃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时,陈完五世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惠民,并赐姓孙氏。

四、源于芈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

五、源于荀姓。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六、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夏侯婴,与刘邦是少时朋友,夏侯婴做过“滕令奉车”官职。等到其曾孙夏侯颇娶公主为妻,该公主随母亲外家的姓,称“孙公主”,这使夏侯颇的子女也跟随母亲外家的姓为孙。

七、源于其他赐姓、改姓

1.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俞河因功而被赐姓孙,因称孙河。孙河,本姓俞,年少时即随孙坚征讨沙场,孙坚视他作心腹。后又随孙策平定江东,多立战功,孙策赐姓予他为孙,因而改姓。

2.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⑴山东《郓城县志》据李集乡军李村《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原姓轩辕氏,先祖轩辕斌,明初在朝为官,奉命往梁山平乱,便落籍郓城。后因奸臣陷害,为避灭门之祸,遂将轩辕氏改为孙、轩、李三姓,隐居四方。

⑵史籍《明史》记载,明朝中叶,有一名士叫孙一元,原来是安化王的宗族后裔,本为朱氏。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92年),庆靖王朱栴的第四子朱寘鐇承袭了安化的封地(今陕西庆阳与甘肃安化一带)。这个朱寘鐇曾一直认为自己是皇位当选人。事后,朱一元怕受株连,所以变姓名为孙一元,携家避难躲入太白山中隐居。在朱一元的后裔子孙中,皆沿袭祖先所改之姓氏,称孙氏,世代相传。

3.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新罗初期,高丽学者金富轼撰著的《三国史记》中记述了孙氏的起源。新罗初期,朝鲜遗民分居山谷之间,分别为阏川杨山部、茂山大树部等六部,均以朴为姓。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改六部名称,并分别赐姓,其中的茂山大树部改名渐梁部,并赐姓孙。

⑵唐朝时期,安禄山的部将孙孝哲,官至大将军,安禄山僭位后拜殿中少监,为契丹族人。

⑶元代时期,曾任大都督的塔海,其后世子孙改姓孙,定居于山西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盂县秀水镇东白水村。

⑷明朝初年,朱元璋禁止臣民使用胡姓,胡姓多为复姓,如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孟孙、仲孙、季孙、室孙、宫孙之类的复姓也在被禁之例,这类含“孙”字的复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孙氏。

⑸清朝时期,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全族改孙氏。满族建立清朝之后,仿汉姓成普遍现象,孙佳氏取其首音,选“孙”作为姓。另有鲁布哩氏改姓孙氏。

⑹在景颇族的二十六个大姓中,格亮姓是景颇族的祖先,其他各姓都是由她繁衍而出的,格亮姓汉化为孙氏。另有木如氏、堵引氏等小姓的汉姓也都改为孙氏。另外,佤族中的木依库氏音译为孙氏。在今苗族、阿昌族、哈尼族、土家族、黎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孙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孙氏,世代相传至今。

     

0.1500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