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祖父

王引之《篆书轴》.jpg

王引之《篆书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作者简介

王引之(1766年—1834)字伯申。号曼卿,江苏高邮人,王念孙之子。嘉庆四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侍读学士,河南、山东学政,通政使,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文简。念孙、引之父子俱为乾嘉时期著名学者。精通经学。 引之传父声韵、文字、训诂之学而推广之。有《经义述闻》、《经传释词》、《春秋名字解诂》等。《清史稿》有传。


作品

王引之《篆书轴》 

尺寸:纵103.8厘米 横30厘米

释 文:方诸爽气,日暮更清。比之松筠,岁寒转茂。题以上下之目,止乎群萃之表。百城千里,异声同欢。鋆轩大兄先生属,临於汴梁试院。愚弟王引之。

小莽苍苍斋旧藏 田家英家属 捐赠 

1.jpg

王蒙 《春山读书图》 纸本 纵133.4厘米,横55.5厘米


《春山读书图》较为别致。构图为王蒙典型的长松高岭格局,下方土岗及屋后耸立着五棵巨松,枝干倔铁,鳞皴龟裂,松针则以细笔由下向上勾剔,层层叠叠,形如卷云,已是元人画法。屋内有一生徒在读书,而岗阜的右边是水,近处有一水亭,主人端坐,小童侍后,似在观赏春景,而水之远处,深入山谷,有一屋,内有一人似在劳作。图的上方是两座山峦,簇拥着一峰高耸,山头又是王蒙画中常见的拳头状,山石施以其老成的解索皴,极其恰当地展示了南方土石山的构成。山头及坡顶密布丛点,以点带擦,干笔与湿笔交融,郁郁葱葱,一派生机勃勃的春山景象。

整幅画以水墨为底,仅在树干、茅草、木质窗棂、栏杆及人物肤色等处着赭石色,不再有其他色,显得极为别致。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以赭石、花青为浅绛山水的基本用色了,“绛”者,红色,赭石为土红色,浅绛山水就是指以赭石色为主的浅设色山水画。而《春山读书图》的单着赭石色,应是浅绛山水画的古制。在墨与色的进、退之争中,色越丰富则笔墨渐失。我在绘画实践中体会到,如果想更多地保留水墨山水画的笔墨情趣,则这种在墨骨上仅局部着赭石色的方法,别具一种古雅之美。

11
0.08661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