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

  

  石苞(?-273年),字仲容,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西晋开国功臣,三国时曹魏至西晋重要将领,官至司徒。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石苞儒雅豁达,明智有器量,仪容很美,不计小节,时人说:“石仲容,姣无双。” 早年石苞在南皮县担任职位较低的官职“给农司马”。建安年间,吉本叛乱后,谒者郭玄信向典农司马寻找人作为皇帝近侍,典农司马于是推举石苞及邓艾,与郭玄信一起到邺城,走了十几里路后,郭玄信对他二人说:“凭你们的才学,将来能做公卿宰相。" 石苞答:“我们是赶车的,怎么能够做公卿宰相呢!” 由此深得郭玄信赏识。到邺后,任官的事还未有定案,石苞唯有在邺城卖铁为生,市长赵元儒有知人之名,见到石苞后甚为赏识,并与他结交。赵元儒感叹说:“石苞有远大的器量,应当作皇帝的辅佐之臣。”从此,石苞的名字得到传扬。后来石苞结识了吏部侍郎许允,他请求到小县城做官。许允说:“你和我才能一样,为什么去小县呢?我应把你推荐给朝廷。”石苞听后叹息不已,没想到许允如此欣赏他的才能。

  司马知遇

  青龙年间,石苞又在长安卖铁,遇到司马懿,得到司马懿赏识,并擢升为尚书郎,后担任中护军司马师的司马。后又任邺城典农中郎将。当时曹魏宗室诸王都在邺城居住,而尚书丁谧又因曹爽专政而权倾一时,二者当时势力都很大,但石苞却敢于上奏他们的所作所为,因而得到很多人的赞许。后又历任东莱太守和琅邪太守,所在都有声威和恩泽。后又迁任徐州刺史。

  嘉平四年(252年),司马昭统领胡遵、诸葛诞等领兵攻打东吴,石苞亦随同出战。东吴太傅诸葛恪在东兴迎击,大败魏军,曹魏各部队都溃败,不少人因践踏和遇溺而死,但石苞所领的部队却能全身而退。司马昭于是指着所持的符节说:“恨不以此授卿,以究大事。”石苞不久即被任命为奋武将军、假节、监青州诸军事。甘露二年(257年),诸葛诞在寿春叛乱,石苞奉命统领青州诸军,并督兖州刺史州泰和徐州刺史胡质,选精锐部队为游军,在寿春外围防备东吴支援。不久东吴派大将朱异、丁奉等支援诸葛诞,朱异将辎重都放在都陆,以轻兵进屯黎浆,石苞率军大破朱异;此时泰山太守胡烈以奇兵烧毁朱异在都陆之辎重,朱异唯有收拾残兵退还。孙綝后来斩杀朱异,并撤兵。诸葛诞无外援,突围又失败,最终于次年败亡。寿春收复后,石苞升任镇东将军,封东光侯、假节。甘露四年(259年),代替王基兼领都督扬州诸军事。后来先后升任征东大将军和骠骑将军。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逝世,司马炎继位,石苞与陈骞多次称曹魏历数已尽,劝司马炎进位为帝。后又参与司马炎受魏元帝曹奂禅让的事。西晋建立后,石苞迁任大司马,进封乐陵郡公,加侍中。

  疑谋叛乱

  自诸葛诞叛乱失败后,石苞便奉命镇守淮南地区,在任勤于事务,又以威德服人。但淮北监军王琛看不起石苞出身卑微。泰始四年(268年),当地有童谣说:“宫中大马几作驴,大石压之不得舒”,王琛因而密奏石苞与东吴通讯卖国。司马炎接到密奏后,加上早前有观察云气的占卜师说“南方有大兵起”,于是十分疑惑。此时荆州刺史胡烈上表奏东吴打算大举进攻,石苞亦收到东吴要进攻的消息,于是修筑堡垒阻截水流,加强防守。司马炎更为担心,虽然羊祜坚信石苞不会谋反,但司马炎仍然感到疑惑。适逢石苞之子石乔被召见后多日没来,司马炎则认定石苞要叛乱,打算暗地讨伐,下诏说石苞不料形势,烦扰百姓而罢免他的官职,并派太尉义阳王司马望率大军征还他,又命琅邪王司马伷领兵由下邳移驻寿春,都准备在石苞叛乱时镇压他。石苞见此,用属下孙铄的计谋,离开军队,并到都亭待罪。司马炎此时才不再防备石苞叛乱。后石苞回皇宫见司马炎后回到府第。石苞至此都没有怨恨司马炎不信任他,反而为无法做好职位为而感到耻辱。

  升任司徒

  石苞被罢免后,郭廙上书为石苞抱不平,认为朝廷应升石苞为司徒,司马炎接纳并立刻任命石苞为司徒。石苞在职忠诚勤政,司马炎都十分信任他。泰始九年(273年)二月癸巳日(《晋书·石苞传》作泰始八年),石苞逝世,司马炎于朝堂举行哀悼仪式,又赐钱帛和丧葬物品。司马炎更乘车送灵柩到东掖门外。谥武公。

  

  历史评价

  《晋书》赞:“何(曾)石(苞)殊操,芳饪标奇。 ”

  郭玄信:“子(石苞、邓艾)后并常至卿相。 ”

  司马师:“苞虽细行不足,而有经国才略。 ”

  郭廙:“前大司马苞忠允清亮,才经世务,干用之绩,所历可纪。”

  温庭筠:“石苞羁贱,早遇何曾;魏武尊高,猥知徐晃。其後咸成哑,讫立鸿勋。简册增辉,尊彝动彩。”

  吕思勉:“此外晋初元老,如石苞、郑冲、王祥、荀顗、何曾、陈骞之徒,非乡原之徒,则苟合之士。此等人而可以托孤寄命哉?”

  

  石守信.jpg

  石守信(928年—984年) 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开国将领。五代后周时累官至殿前都指挥使、义成军节度使,与赵匡胤结为异姓兄弟。赵匡胤建宋后,参加平定潞州、扬州等战役;961年(建隆二年)任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963年(乾德元年)春,被宋太祖杯酒释兵权。972年(开宝五年),守信之子石保吉娶宋太祖第二女延庆公主。979年(太平兴国四年),随宋太宗征辽。982年(太平兴国七年),徙镇陈州。

  

  人物生平

  屡立战功

  石守信,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初年军事家,开国功臣。后汉时,隶枢密使郭威帐下。

  951年(广顺初年),升任禁军亲卫都虞侯。954年(显德元年),后周抗击北汉的高平之战,石守信以功升亲卫左第一军都指挥使;同年师还后,又升任殿前司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

  956年(显德三年),从柴荣征南唐,石守信任先锋,参与六合等地战役。

  958年(显德五年)三月,南唐割淮南求和后,石守信以功升铁骑、控鹤四厢都指挥使,成为殿前司禁军主力的指挥官。

  宋太祖即位,迁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改领归德军节度。李筠反叛,石守信和高怀德率前军进讨,破筠众于长平,斩首三千。又败其众三万于泽州,获伪河阳节度范守图,降太原援军数千,皆杀之。泽、潞平,以功加同平章事。李重进反扬州,以守信为行营都部署兼知扬州行府事。皇上亲征至大仪顿,守信驰奏:城破在朝夕,大驾亲临,一鼓可平。帝亟赴之,果克其城。宋朝建隆二年,移镇郓州,兼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诏赐本州宅一区。

  结交匡胤

  959年(显德六年)三月,后周攻辽,以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韩通为陆路都部署,已升任殿前都虞侯的石守信任陆路副都部署,石守信成为后周的主要将领之一。同年六月,赵匡胤接替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时,石守信接替赵匡胤任殿前都指挥使。柴荣驾崩,子柴宗训即位,石守信以义成军(滑州,今河南滑县东南)节度使,仍兼任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是以赵匡胤为首的“义社十兄弟”中,继李继勋、赵匡胤之后第三个建节的,而且长期与赵匡胤同在殿前司共事,是赵匡胤的部属、亲信,后周末成为赵匡胤的副手,关系最为密切。 

  960年(显德七年)正月初,赵匡胤指使人谎报军情,暗中与赵匡胤勾结的次相王溥,促使首相范质仓促派赵匡胤率军北上,石守信是殿前司留京的最高长官,是赵匡胤事前安排的内应。赵匡胤于当天晚上准备兵变时,派心腹小校郭延赟驰回京城向石守信报告,石守信立即部署“将士环列待旦”,等待策应赵匡胤兵变部队回京。由于有石守信等指挥的殿前司禁军策应,赵匡胤的兵变部队得以顺利进城。

  开宋元勋

  宋朝建立,石守信列在六位主要开国元勋(翊戴功臣)之首,升任马步军副侍卫都指挥使,并改兼归德军(宋州)节度使。

  960年(建隆元年)四月,昭义军(潞州)节度使李筠反宋,赵匡胤立即派石守信为主帅率前军进讨,并先后于长平(关名,今山西长子南)、泽州(今晋城)南,击败李筠军,赵匡胤亲往督战,攻下泽州,李筠自焚死,泽、潞平,石守信以功加同平章事为使相。同年九月,淮南节度使、原后周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反,赵匡胤又派石守信为扬州行营都部署、兼知扬州行府事,为南征军主帅,赵匡胤随后也亲征督战。十一月,石守信率军攻占扬州,李重进自焚死,淮南平。

  961年(建隆二年),石守信升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但命其离京就镇。同年七月,赵匡胤解除宿将兵权,石守信改任天平军(郓州,今山东东平)节度使,虽保留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军职,“其实兵权不在也”。

  962年(建隆三年)九月,已加同平章事为使相的石守信深知赵匡胤的心意,自己上表解除兵权,即请求免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的名义,专任天平军节度使。

  973年(开宝六年),石守信的使相衔升为侍中。

  去世

  宋太宗即位,石守信使相衔升为中书令,石守信自出任天平军节度使总共十七年未曾调任,专事聚敛,积财巨万。

  977年(太平兴国二年),罢天平军节度使改以中书令衔任西京(洛阳)留守。石守信崇奉佛教,在西京建造崇德寺,招募民夫运输建筑材料,驱赶压迫工人十分厉害,但是不给工钱,很多工人因为这样受苦。

  979年(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亲征灭北汉,遂即移军进攻辽南京幽都府,起用宿将石守信督前军,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之战,宋太宗亲自督战,宋军大败,宋太宗狼狈逃回。同年八月,宋太宗将战败的责任推给诸将,“守中书令、西京留守石守信从征范阳,督前军失律”,“责授崇信军节度使兼中书令”,但不久又进封石守信为卫国公。

  982年(太平兴国七年),移为镇安军(陈州,今河南淮阳)节度使。984年(太平兴国九年)六月死,终年57岁,追封威武郡王,谥武烈。

  

  人物评价

  《宋史》:“石守信而下,皆显德旧臣,太祖开怀信任,获其忠力。一日以黄袍之喻,使自解其兵柄,以保其富贵,以遗其子孙。汉光武之于功臣,岂过是哉。然守信之货殖钜万,怀德之驰逐败度,岂非亦因以自晦者邪。”

  王夫之:“夫石守信、高怀德之流,非有韩、彭倔强之质也,分节旄,拥镇牙,非有齐秦百二,剖土君民之厚实也,谈笑尊豆,兵符立释,非有田承嗣、王武俊、李纳之跋扈而不可革也。使宋能优全故将,别建英贤,颠倒奔奏,星罗牙错,充实内地,树结边隅,一方溃茂,声援谷响,虽逮陵迟,取资百足。”

  

  人物简介

  石越,前秦名将,始平(今陕西兴平)人。有智勇之名,参与秦攻襄阳之战。苻洛反,越斩其将平规。尝谏苻坚伐晋。慕容垂起于山东,越屡以良计于苻丕,丕不听。寻与垂子慕容农战,因军心动荡,大败,被斩。

  石越不仅为一名能征善战的将领,还颇具谋略,擅判大局。公元369年,苻坚派黄门郎石越出使燕国,慕容评示之以奢,欲以夸燕之富盛,石越回国后进言燕国可攻。公元378年,征虏将军石越率一万精骑出鲁阳关,及秦兵至沔北,东晋梁州刺史朱序认为秦军无舟楫,不以为虞。没想到石越率五千骑兵浮渡汉水,突至襄阳城下,朱序惶骇,唯有固守中城。紧接着,石越攻克襄阳外城,获百余艘船以济其他军队,苻丕大军得以狂攻襄阳中城,使得桓冲拥七万众不敢进前。

  公元380年,苻洛谋反,时任屯骑校尉的石越自东莱率骑一万,再次浮海突袭和龙城,斩杀平规(后燕还有一个平规),幽州悉平。苻坚以功封其为平州刺史,镇守龙城。

  公元382年,苻坚在太极殿提出南下伐晋之事,担任太子左卫率的石越反对道:“今岁镇守斗,福德在吴。伐之,必有天殃。且彼据长江之险,民为之用,殆未可伐也!”苻坚道:“昔武王伐纣,逆岁违卜。天道幽远,未易可知。夫差、孙皓皆保据江湖,不免于亡。今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又何险之足恃乎!”石越又回道:“三国之君皆淫虐无道,故敌国取之,易于拾遗。今晋虽无德,未有大罪,愿陛下且案兵积谷,以待其衅。”苻坚不听,终遭淝水之败。

  淝水之败后,慕容垂辞别苻坚,前来邺城。石越劝苻丕道:“慕容垂,燕之宿望,有兴复旧业之心。今复资之以兵,此为虎傅翼也。”及慕容垂不允入祖庙,毁亭杀人,石越又进言道:“(慕容)垂敢轻侮方镇,杀吏烧亭,反形已露,可因此除之。”苻丕道:“淮南之败,(慕容)垂侍卫乘舆,此功不可忘也。”石越道:“垂尚不忠于燕,安能尽忠于我?失今不取,必为后患。”苻丕不从。石越无奈告退,对左右道:“公父子好为小仁,不顾大计,终当为人擒耳。”

  慕容垂反叛后,其子慕容农拉拢其一批旧部起事,苻丕派石越率一万余步骑讨伐。慕容农对部下道:“(石)越有智勇之名,今不南拒大军而来此,是畏王而陵我也;必不设备,可以计取之。”由于石越所部军心不稳,故不敌慕容农之军,几次失利后,石越死于阵中。

  

0.13410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