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分布

胡公满受封于陈,当时陈国的境域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包括安徽省北部的阜阳、河南省中部的郾城等地。陈国的都城在今淮阳县东三里的宛丘。今宛丘遗址还有城为方形,周九里十三丈,高二丈四尺,四门,门皆三重,四门,门皆三重,绕城有土筑外郭一道,即护城堤,高丈许以防水患。《路史•国名纪丁》和《元丰九域州》都记载为胡公满所筑。所以,《水经•曾水注》载:“沙水又东南陈城北,故陈国也。”今淮阳城北有新蔡河,河水绕城东流向东南,入沙水。新蔡河是沙水(今统称沙颍河)支流之一;郦道元作《水经注》将沙水支流统称沙水。王应鹿作《诗地理考》也说:“今陈州城在古陈城内西北隅,陈都在宛丘之侧。”可见,周朝时,胡氏子孙最早的生息地以河南淮阳为中心,向周边延伸,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陈国亡国后,陈湣公的19个儿子都不知所终,唯有第六子胡澄流亡安定。

秦统一全国后,将十万六国贵族西迁关中,加以管制。大批胡姓族人也被赶出他们的生息地河南,迁入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湖北等地。从西汉至西晋,胡姓族人有过多次大的迁徙,践迹遍及四川、河南、陕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省。


据湖南石溪《胡氏族谱》载,他们的迁徙路线大致为:西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57年),胡澄的第七世孙胡安为著名儒学家,奉诏到四川讲学,遂自安定迁居临邛(今四川邛崃市)。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胡安的第四世孙胡景出任河南尹,遂自临邛迁居于侯氏(今河南省偃师市)。东汉光武帝时期(25年—57年),胡景的第九世孙胡元成奉诏到右扶风(今陕西扶风县)任职,因御寇有功,遂自侯氏迁居于华容(今湖北省潜江市)。东汉献帝时期(189年—220年),胡元成的第十一世孙胡辛因避世仇,又自华容迁徙至武陵石公桥(今湖南省常德市)。三国时期(220年—265年),胡辛的裔孙胡质从武陵石公桥迁居寿春(今安徽省寿县)。西晋武帝时期(265年—290年),胡质的第五世孙胡奋寿春迁居于宿迁(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西晋永熙至永宁太年间(290年—302年),胡奋的裔孙胡哲从宿迁复迁至武陵石公桥。这时期,安定(今甘肃固原县)成了胡姓的另一个重要郡望地。安定的胡建以不畏权势,刚正不阿,扬名于世。胡建(?—公元前86年),字子孟,西汉河东(今晋南地区)人。天汉年间(公元前100年—公元前97年),胡建在禁卫军中担任代理守军正丞。当时的监军卸史违反军纪军规,为谋取私利,私自派人将北军军营的垣墙打通,与社会上做买卖。胡建先斩后奏,将监御吏斩首示众,得到汉武帝的赞赏。汉武帝末年,胡建出任渭城县县令。渭城县处于京师长安附近,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常常出入于此,难于治理。胡建不畏惧权贵们的威胁,严惩恶势力,保护百姓利益。当时,辅政大臣上官桀的孙女为昭帝的皇后,其父上官安与昭帝之姊的情夫互相勾结,作恶多端。京兆尹樊福对他们的不法行为常有箝制,被视为眼中钉,惨遭杀害。而刺客就隐藏在昭帝之姊的食邑地渭域的住宅中。胡建派兵包围其住宅,搜捕刺客。昭帝之姊依仗权势,不但不交出刺客,还唆使仆射弹劾胡建派巡城之人伤杀了她的家奴,用箭射她的甲第。上官桀下令逮捕胡建。胡建愤懑不已以自杀表示抗议。当时,京城附近官吏百姓都为胡建鸣不平,特为他立祠奉祀。安定胡姓将胡建奉为始祖。其实,东汉也有一个胡建(字伊伯),河南汝阳人,“出门名户,占系陈国”。他在桓帝时任尚书,议诛大将军梁冀后封都亭侯,后任司空的虞放手下当过掾吏。胡建后来被任命为安定郡主簿,直至安定太守。后来,三国曹魏的关内侯胡质、西晋徐州刺史胡威父子都落籍安定,后裔都为安定人。安定胡氏成了名噪一时的名门望族。最著名的有胡遵父子。胡遵为安定临泾人,官至车骑将军。他有6个儿子,其中以胡奋最为有名。胡奋,字玄武,曾从晋宣帝伐辽东,因战功被封为夏阳子,累迁征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他的女儿胡芳于泰始九年(273年)被选入官,做了晋武帝司马炎的嫔妃,胡家由此成为地位显赫的外戚之家。三国时,原籍淮海寿春县的胡质以“清廉”著名。曹操命他为顿丘令,官至荆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都督青、徐诸军事。他“每建军功赏赐,皆散于众,无入家者,家无余财,惟赐衣、书箧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他的儿子胡威也官至徐州刺史。父子以清慎,著闻当世。曹操问胡威:“卿孰与父清?”胡威回答说:“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曹操大为赞赏。胡威累迁前将军,以功封平春侯。胡质、胡威父子为国镇守边关,均卒于安定,子孙留居安定,故其后裔以“安定”为堂号。 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胡姓族人也大举南迁。西晋建兴四年(316年),武陵胡氏胡哲的第四子胡德基(字履),为江州(今江西南昌)刺史,遇兵变殒命,葬于衡山之麓(今长沙岳麓山)。胡德基有23个儿子,其中第三子胡怀宁迁居奉新华林(今江西省奉新县华林镇)。胡怀宁之子胡藩(372年—433年),字道序,豫章(今江西南昌)人。胡藩为人重义气,性刚直,通武善射,足智多谋。初参郗恢、殷仲堪军事,转投桓玄。后玄亡,归故里。南朝宋武帝时召为员外散骑侍郎,参镇军军事。从征鲜卑,攻讨卢循,有战功,升为正员郎。复伐羌、征魏,皆率先力战。以功封阳山县男,食邑五百户。官至太子左卫率。卒谥壮侯。胡藩为豫章胡姓尊胡藩为其开基始祖。(也有不同的说法,认为胡藩不是胡怀宁的儿子,而是曾孙;如《宋书》载:“胡藩,字道序。祖随,官散骑常侍。父仲任,治书侍御使,叔父为尚书少广。”湖北黄梅蔡山镇《胡氏族谱》等认同《宋书》说法,认为:胡遵为三国安定临泾人;世系为胡遵-胡广-胡喜-胡哲-胡彬-胡履-胡怀宁-胡隋-胡仲任-胡藩。)胡藩有十多个儿子。《南书•胡藩传》载:“藩诸子多不遵法度,第十四子遵世同孔熙先逆谋,文帝以藩功臣,不欲显其事,使江州以他事杀之。十六子诞世,十七子茂世,后欲奉庶人义康,交州刺史檀和之至豫章讨平之。”豫章胡氏繁衍茂盛,被称为“豫章四姓”之一,其后裔以江西为中心向各省迁徙,江西华林、泰和、庐陵(吉安)、吉水,江苏晋陵(常州),浙江余姚、永康,安徽婺源,河南新蔡,福建永定的胡氏,多称为胡藩后裔。南北朝时,胡德基的第十二子胡相宁(字辅)也迁徙至江西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南朝宋武帝大明二年(458年),胡相宁出任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刺史,不久升任江西左仆射(领尚书衔出任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他视察属地新喻(今江西新余)时,见秀山绿水,感慨万分,认为这地方“是有德者所宜处也”,于是从湖南长沙迁徙卜居新喻玉界。胡相宁一支胡氏后来分衍为七十六派,其后裔遍及江南各省。东晋初,胡公满的第三十四世孙胡焱南迁后定居安徽绩溪龙川,为绩溪胡氏最早的开基始祖。


据《中华姓氏谱•胡姓卷》载:东晋大兴元年(318年),散骑常侍胡焱镇守新安,于咸康三年(337年)从山东濮阳迁家龙川(大坑口),世称“龙川胡”。《绩溪县志》也有记载:东晋大将军胡奋的侄子胡焱,以散骑常侍领兵镇守歙州,后娶华阳镇汪氏为妻,始迁华阳镇,再迁登源之龙川。唐代时,胡藩的一支后裔迁徙至今江的常州,繁衍为晋陵胡氏一族。


据《毗陵胡氏宗谱》载:唐代胡琼为常州刺史,其子胡持遂定居于常州。胡琼是胡藩的第二十五世孙,为晋陵胡氏的开基始祖。晋陵胡氏传至胡琼的第四世孙胡宿,名声雀起。胡宿(995年—1067年),字武平,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治平三年(1066年),胡宿以尚书吏部侍郎、观文殿学士知杭州;四年,加封为太子少师。胡琼平生著述颇丰,有文集四十卷。在唐代,原居山东青州濮阳县板桥村的胡琰的后人胡宓任散骑常侍,迁居歙城乌聊山下;其后人胡沼供职南唐,迁居绩溪。这支胡氏至北宋时,出了一个金紫光禄大夫胡舜陟。胡舜陟(1083年—1143年),字汝明,号三山老人,大观三年(1109年)进士,为徽猷阁学士,受封“金紫光禄大夫”。 胡舜陟的后裔以“金紫”名氏,称之为绩溪金紫胡氏。唐末,唐昭宗太子李昌翼避祸于徽州婺源(今属江西)考水,被胡三收为养子,改姓胡。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李昌翼中明经进士,因此这一支胡氏被称为“明经胡氏”。唐末,陈留一支胡氏经崇仁辗转进入福建,繁衍为著名的崇安胡氏。


据樊明芳先生的《华林山的胡氏渊源》载:“五代 胡瑜,字可佩,号雪宝,后唐明宗天成(926年—929年)年间,官陈留令,徙崇安,为陈留、崇安之共祖,卒葬华林宅后。”许多研究胡姓迁徙史的学者则认为胡瑜南下,并不是直接进入闽地的,而是先迁徙至江西的崇仁。《江西通志稿》载:胡瑜后裔从陈留先迁江西崇仁,然后辗转进入福建崇安的。新编《崇安县志•氏族志》也认为是胡瑜的后裔胡夔(约六至七世孙)从江南迁到崇安绩溪的。这一支胡氏就是著名南宋理学家胡安国的先祖。据胡安国之父的《宣义胡公墓志铭》载:“公讳渊,字泽之,姓胡氏,其先江南人。唐末避地于建州崇安之籍溪,曽祖敏,祖容皆率徳不耀。父罕负气节,重然诺,乡邻有竞者,不决于有司,而听其一言。环左右数百家,终岁无讼。”胡安国(1070年—1138年),字康侯,号青山,福建崇安人,学者称武夷先生,后世称胡文定公,南宋著名经济学家、理学家。他早年拜程颢、程颐弟子杨时为师,研究性命之学。入太学时,又从程颐之友朱长文、靳裁,得程学真传。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廷试第三,受任太学博士,提举湖北路学事,旋改使湖南路学事。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他开始撰写《春秋传》;绍兴元年(1131年),他为中书舍人兼侍讲,进献《时政论》二十一篇。绍兴八年《春秋传》书成,共30卷,进呈朝廷,高宗赞他“深得圣人之旨”,诏加宝文阁直学士。胡安国撰写《春秋传》,往往借《春秋》寓意,不拘章句训诂,成为宋代理学家以义理治《春秋》的代表作;《春秋传》成为后世科举士人必读的教科书。胡安国一生著作颇丰,除《春秋传》之外,还著有文集十五卷、《资治通鉴举要补遗》一百卷。崇安胡氏一门皆为理学大师,胡安国的第长子胡寅为礼部侍郎,著有《读史管见》数十万言,人称致堂先生;次子胡宁官至祠部郎中,后辞佐父修纂《春秋传》,著《春秋通旨》,人称茆堂先生;季子胡宏传父学,讲学碧泉20余年,传学于张木式 等,著有《胡子知言》等书,人称五峰先生;侄胡宪从胡安国学而不仕,门下朱熹从游最久,人称籍溪先生。

南唐时,胡藩的第十六世孙胡霸(字长善)出任吉州(今江西吉安)刺史,功封庐陵郡侯,举家从金陵(今南京)迁居吉州芦芗城,为吉州芦芗城胡姓的开基始祖。胡霸的第十世孙胡铨,字邦衡,号澹庵,赐谥忠简,翰林院编修,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兵部侍郎。他与秦桧斗争,极力反对和议,力主抗金,并且上疏请杀秦桧,名震朝野。秦桧一党以“狂妄凶悖”罪,将他除名,贬昭州,后又贬至新州。至孝宗即位后,他才官任复出,卒后谥曰“忠简”。胡铨不畏权势,忠贞爱国,被誉为“忠贯金石”。胡铨后裔为了纪念先祖胡铨,以“澹安”为堂号。北宋时,江苏的海陵胡氏大发异彩。胡瑗(993年—1059年),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省泰州)人,祖籍安定,是北宋代著名的教育家,被奉为宋代理学先驱。史传载:胡瑗“以经术教授吴中,范仲淹荐之,以白衣对崇政殿,授校书郎,以保宁节度推官教授湖州,弟子数百人,礼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居四五。以太常博士致仕归。”海陵胡氏的后裔为了纪念胡瑗毕生从教,玄歌不辍的业绩,在宗祠的正大门上方题匾:“苏湖世第”、“苏湖流芳”。宋代时,胡盛为殿中侍御史,由江西宜春迁徙至庐陵芗城(今江西吉安),繁衍庐陵胡氏一族。


据庐陵《胡氏族谱•序》载:“历秦、汉至呉,有讳质者,累秩䕶国将军、荆州刺史,蜀建兴中,居江夏、徙丹阳,寻徙袁之宜春,又七世曰盛,宋干徳中,自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拜殿中侍御史,由宜春徙庐陵之芗城,芗城之有胡氏,始此。”宋末,又有一支胡氏入闽,繁衍为庞大的永定胡氏。宋末,进入福建的这一支胡氏来自于江西省宁都州上三乡苦竹凹,为胡藩的华林胡氏派下、宋资政殿大学士、兵部侍郎胡铨的后裔。胡铨立基于江西吉州芦芗城,其第四世孙胡万九(名梓)携家眷始迁于江西省宁都州上三乡苦竹凹,后于宋末由江西宁都入闽,卜居于福建的汀州府(今长汀县)第三街大塘背村。胡万九有3个儿子:胡五、胡六、胡七。元朝初年,因避战乱,胡万九的第三子胡七又举家从长汀迁徙永定(原属上杭)金丰里下洋的塘下墩开基。如今永定胡氏已繁衍至永定县的4个乡(镇)28个村,总人口993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2%。明末清初,福建等地沿海胡姓族人开始迁徙至台湾。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胡靖在延平郡王郑成功麾下任游兵镇,随军入台,奉命札南路屯垦;其后裔和族人均在台湾南部地区安家落户。康熙五十年(1711年),又有泉州人胡姓族人入垦台北县泰山乡黎明村。此后,闽粤胡姓族人入台者络绎不绝,如雍正九年(1732年),胡一贯与庄民立碑纪念倪象恺修筑大圳;雍正十一年,永定人胡焯猷由海山堡入垦兴直堡。胡姓在台湾列为第34位的人口大姓,集中于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如今,胡姓遍及全国,其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31%,在中国姓氏人口排列中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居第13位。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甘肃8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其中以四川胡姓人口最多,达1000余万人,约占全国汉族胡姓13%。胡姓在长期的迁徙中形成的主要宗系有华林胡氏、晋陵胡氏、崇安胡氏、庐陵胡氏、海陵胡氏、绩溪三胡(明经胡氏、金紫胡氏、尚书胡氏)等;主要郡望地有:安定、新蔡、弋阳、定城、义阳、中州、洛阳、户县、河东等;主要堂号有:“澹安”、“安定”、“庐陵”、“绩溪”、“淮阳”、“敬爱”、“履福”、“笃敬”、“敦仁”、“本始”等。

     


胡母生,一作“胡毋生”,生卒年不详,齐国临淄(今属山东省)人,字子都,西汉经学家。汉景帝用为博士,和临淄人公羊寿、赵人董仲舒,把公羊高口头流传下来的《春秋公羊传》,刻于竹帛,使得籍文字记载,广为流传。


简介

胡母生治《春秋公羊传》,汉景帝时立为博士,与董仲舒同业。董仲舒著书称其德,曰:“胡母子都贱为布衣,贫为匹夫,然而好乐义好礼,正行至死,故天下尊其身而俗慕其声。甚可荣也。”(见清儒教唐晏撰《两汉三国学案》卷八引东汉李固引董子语)胡母生年老,归教于齐地,齐地言《春秋》者多从其学,公孙弘亦颇受焉。弟子出名者有兰陵褚大、东平嬴公、广川段仲、温吕步舒。 胡母生年龄比董仲舒稍长。是汉代最早传公羊学的大师之一,也是首先将公羊师说着之竹帛的人。戴宏序述《公羊春秋传授顺序》说:“子夏传予公羊高,高传予其子平,平传予其子地,地传予其子敢,敢传子其子寿。至景帝时,寿及其弟子齐人胡母子都,着于竹帛。(徐彦《公羊注疏·何体序疏》引)可见,胡母生既是公羊春秋的嫡系正传,也是协助公羊寿将公羊师说着之竹帛,结束其没有文本,口耳相传历史的人。

公羊学于此有案可稽,有章可依,学说更加定型。同时,由于公羊有经本流传,也有利于学说的传扬。此外,胡母生还归纳公羊义例,着有《公羊条例》一书,使公羊学说条理化,以便学者提纲挈领,掌握要点。东汉末何休作《公羊解访》,就曾“依胡母生《条例》,多得其正”(何体《自序》)。

唐徐彦《公羊疏》说:“胡母生本虽以《公羊经传》传授董氏,犹自别作《条例》。”以董仲舒为胡母生的弟子。吴检斋曰:“其说但不见于淳史,疑莫能质也。”(《经典释文序录疏证》)检斋所疑甚是。但徐氏之言,恐依本于《汉书·儒林列传》。传曰:胡母生字子都,齐人也。治《公羊春秋》,景帝时为博士。与董仲舒同业,仲舒着书称其德。年老,归教于齐,齐之言《春秋》者宗事之,公孙弘颇受焉。而董仲舒为江都相,自有伶。弟子送之者,兰陵褚大,东平嬴公,广川段仲,温吕步舒。

单以这段文字论,似乎胡母生的弟子有公孙弘、董仲舒、褚大、嬴公、段仲、吕步舒等。《隋书·经籍志》即以嬴公为胡母生弟子。其实这是班固为了行文简洁,未加区别。后人又不深考,误读其书。这里应于“而董生……”句分段,以上述胡母氏之传,以下述董仲舒之传。今中华书局标点本也不分段,是犹承其误。据《史记》:“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母生,于赵自董仲舒。”胡董二人同时并治,并无施受关系。司马迁《儒林列传》,先仲舒而次子都。傥仲舒曾师事子都,马迁何容疏忽至此!又褚大诸人,《史记》明言“仲舒弟子送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汉书》作段仲),温吕步舒。”并非胡母生弟子。故陆德明《释文序录》曰:“汉兴,齐人胡母生,赵人董仲舒,并治《公羊春秋》。兰陵褚大,东平嬴公,广州段仲,温吕步舒,皆仲舒弟子。”言之凿凿,不容混淆。唐晏《两汉三国学案》仍将“而董生”以下抄人胡母传中,盖沿袭旧文,但又于董传按曰:“胡母生、派止传公孙弘一人,故弘居朝专与董生立异,正以流别不同耳。”则已知胡查之非师徒矣。


记载

《四库提要·公羊疏提要》考《公羊传》中有子沈子曰,子司马子曰,子女子曰,子北宫子曰。又有高子曰,鲁子曰,认为“盖皆传授之经师,不尽出于公羊子。”然则在公羊氏家学外,因多公羊经师也,董氏何须师事于胡母氏呢?又《公羊硫》引《孝经说》曰:“子夏传与公羊氏,五世乃至胡母生,董仲舒。”

可见董仲舒与胡母生同为子夏六传弟子。当然,既然公羊寿和胡母生是首先将《公羊传》着之竹帛的人,那么在经传的文本上,董生或许得益于胡母子都。至于其他,则不可知。董仲舒与胡母生同治一经,但各自的贡献不一样。

胡母生笔录《公羊传》,并总结公羊例义,使其更加系统。董仲舒则在发挥《公羊传》微言大义,引经论事,甚至用《春秋》断狱,将经书与现实政治结合起来,发明独多。统言之二人都是公羊学大家,而且都是汉初传公羊的始师,但是细分起来,胡母生限于说经,是学问家,是经师;董仲舒则长于论事,搞实用经学,是鸿儒。司马迁说:“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正是就其能援经以致用说的。

胡母生、董仲舒二人对《春秋》公羊学的大明于汉世,都卓有贡献,因此在景帝年间双双被任命为汉廷博士。

 


0.0972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