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莱芜王石庄孙氏自明天启六年就有先人在颜神镇寻找五世祖“孙亮”,当时颜山孙氏八世祖孙宗昌曾接待王石庄孙氏。莱芜王石庄孙氏特别告知他们是从五世祖孙亮离开颜神镇落籍莱芜王石庄,现六世祖的名讳也不知道了。孙宗昌翻遍族谱亦找不到“孙亮”的名讳,就将莱芜王石庄孙氏的世系记于一纸内。之后,康熙十三年孙宗昌去世,将其考证孙氏家族族谱交予孙廷铨的孙子孙续端。孙续端考证了三十年也未果。至乾隆十四年,莱芜王石庄孙氏得知颜山孙氏又续修家谱,其族人又长途跋涉来到颜神镇,找到主持续修家谱的颜山孙氏十一世祖孙以宁。孙以宁是孙廷铨的堂弟孙廷铎的孙子,自孙续端去世后,孙以宁的父亲孙宝任也进行了考证家族世系二十余年,都没有结果,孙以宁只能婉言拒绝王石庄孙氏要求将世系续到颜山孙氏家谱中。到了清道光二十年,颜山孙氏再次续修族谱,王石庄孙氏又来到博山(颜神镇已划归成立博山县),看看颜山孙氏有没有找到新的线索,可惜颜山孙氏族人已经没有人再考证族人世系。莱芜王石庄孙氏自康熙年间多次往返莱芜、颜神寻找五世先祖孙亮均未果。
在“迁支同里册”中称为“莱邑迁支”,颜山孙氏十一世祖孙续端在康熙年间续修家谱时记述:“颜山孙氏先祖有迁居莱芜县王石庄者,相传其始迁之祖名亮(孙亮),不知分自何支,迁自何年,也仅稽世荣(孙世荣)之父名恭(孙恭),其后人所业,率多补锅者流手艺廉农……”,十一世祖孙以宁也在乾隆十四年续修家谱中称“存有天啓六年四月,高祖所记宗派一纸内,载莱芜一支又有名應登与纯者不知王石庄一支耶,抑别一支耶,业已无从可考……”
从清康熙三十三年到乾隆十四年,莱芜王石孙氏始终认为颜山孙氏是其世系始祖,并不断赴博山联系续修家谱,但是颜山孙氏族人在乾隆年间、道光年间、民国年间续修家谱,均没有将莱芜王石孙氏一支编入颜山孙氏族谱,因为莱芜王石孙氏家谱记载其五世祖的名讳叫“孙亮”,五世至六世二代族人失考。而颜山孙氏族谱中无论是北门“孙延寿、孙延龄、孙延福”(六世)还是南门“孙禄、孙廉、孙清”(六世)他们的祖上(五世)都没有族人叫“孙亮”。颜山孙氏族人为慎重起见,他们始终没有将莱芜王石孙氏续编进颜山孙氏家谱。而是将莱芜王石孙氏与其他孙氏支系单列一册,称为“颜山孙氏族谱迁支”,以待后人考证。
那么,山东莱芜王石孙氏的迁始祖孙亮是从何处迁到莱芜呢?而今,信息网络的发展,孙氏家谱的多处呈现,为我们寻找孙亮的先祖提供了历史的依据。与颜山孙氏族人所世居在博山吴家宅村一河(石沟河)之隔的博山孙家大庄孙氏家谱中,其三支(孙宽)五世祖名讳“孙亮”,孙亮生三子(孙惺吾、孙省吾、孙琫吾),孙惺吾留居大庄,其孙省吾、孙琫吾外迁未归,而大庄孙氏有很多族人也外迁至莱芜。博山大庄孙氏“孙亮”在族谱中正是五世祖,这和莱芜王石孙氏家谱记载先祖五世“孙亮”以及六世失考,完全相符,可以说,莱芜王石孙氏始祖“孙亮”出自淄川般阳大庄孙氏,其太始祖“孙子玉”、始祖“孙伯善”、一世祖“孙默”,二世祖孙宽(海、演、宽、岱、溏、潮、隆),三世祖孙泽(尚礼、尚仁、尚义)、四世祖孙尚礼(孙弼、孙佐、孙亮、孙尹、孙芳、孙蛟),五世祖孙亮(其大哥孙弼之子孙湛吾明万历年间中举人,1583年中进士,其二哥孙佐考取岁贡任定州训导)。以上推断,孙亮应生于明正德年间(1505年-1521年)。
九世祖孙廷铨墓志铭
第二支,“同里”(八世续同里)孙氏孙暹(八世)
颜山孙氏族谱中的《迁支册》的第二支“同里”(八世续同里)孙氏,其八世祖孙暹(秀才)、九世祖孙铤鍰、十世祖孙笃庆、孙衍庆、孙宝俊、孙锡庆……直到十四世族人孙文炘、孙文燦……颜山孙氏八世祖孙宗昌在康熙十四年去世时(其侄孙孙廷铨康熙十三年去世),他就持有“同里”孙氏家祖世系。那么,“同里”孙氏是哪一支孙氏家族?博山城里北关“德庆堂”孙氏家族家谱中记录,颜山孙氏族谱《迁支册》中的“同里”孙氏,就是这支在博山城里居住近五百年的孙氏家族,这支《德庆堂》孙氏家族的后人所居住的老宅,正是颜山孙氏族谱所述的“北门前后两宅,表支承”。这支孙氏家谱中孙暹是七世,其父(六世祖)是“孙虎(字文蔚)”,其在吴家宅祖茔中的碑文载:虎祖系“淄川县人寿乡八里一甲人氏,自离祖居庄(岜山),一迁吴家宅村,再迁颜神镇”,其祖茔在吴家宅村小峪口地。然而,颜山孙氏祖茔也在小峪口地(孙廷铨御葬墓1954年移迁到小峪口祖茔堰下),他们祭拜的是同一个先祖。
第三支,“同里”孙氏孙玉帧(十一世)
这一支孙氏家族,只记述了从十一世到十三世族人名讳,分别是:孙玉帧、孙平帧、 孙显帧。孙智修。孙永发。至今还没有发现这只孙氏家族的家谱及后人,还待继续考证。
第四支,“郑母镇孙氏”孙宝任(十世)
2015年2月23日,颜山孙氏族人赛华、燕毅等前往青州市郑母镇中郑村,与郑母镇孙新平一起查访颜山孙氏族谱中记载的“同里”郑母镇支系“孙宝仁”的家族谱系,确定了郑母镇、中郑村“孙宝仁”支系与颜山孙氏族谱乾隆十四年在“同里”册记载的“孙宝仁”世系相同。郑母镇坐落于青州城东南方45里,郑母镇(中郑村)孙氏(孙宝仁)家族世系始祖是“孙士忠”,前五世族人虽有名讳,但信息尽失,孙士忠与孙克讓是何关系,还需考证。
颜山孙氏第五次续修族谱总编修16世族人孙志辰字拱之(中坐者)
第五支,“顺天府孙氏”孙承泽(八世)
颜山孙氏族谱中的《迁支册》的第五支“顺天府”孙氏,记述了八世孙承泽(1592)到十世族人的家族世系,他们是,八世孙承泽、九世孙道檏、孙道楷、孙道雲、孙道林。九世孙焕、孙熺等八人。
孙承泽(1592年-约1676年),字耳伯,号北海、退谷、退翁、退谷老人、退谷逸叟、退道人等。祖籍系益都县颜神镇,明永乐年(1403年至1424年)年间孙承泽祖上孙明善,由颜神镇迁北京上林苑彩育(北京大兴县)。三世孙钊,承泽之曾祖父;四世孙仲良是孙承泽之祖父,父名孙金(颜山孙氏四世祖亦叫孙金)。孙承泽自称“北平”,于明崇祯庚午(1630)中举人,辛未中进士,历任陈留、祥符知县,以卓异授刑科给事中、户部、工部左右给事中、刑科都给事中。崇祯末年,李自成攻进北平,建立大顺政权,孙承泽看到明朝大势已去,便回到家中。他自缢、饮药、投井都没死成,却被义军抓住,他惟求速死。一个义军头目知道他的底细,说:“先生有功德于我乡”,命守卫善待他。后被大顺政权授为四川防御使,他绝食数日,不就任。后清军攻进北京,清廷知他是个人才,便招抚他做官。他在清初先后任吏科给事中、太常少卿、翰林院提督四译馆、通政司左右通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兵部左右侍郎、吏部左侍郎、都察院右都御史等职,被加封太子太保。孙承泽家族世系与颜山孙氏世系相连性非常高,但其另有家谱。
第六支,“平阴县孙氏”孙振图、孙光祀(八世)
孙振图系孙光祀父亲,孙振图“生而异敏,貌秀整,有风骨,及就外傅授书,过目辄识不忘。九岁能属文”(《行状》),父亲孙珫对他“日以大儒名臣之学望之”(《传》),要求极严。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他的学习除了制艺之外,还博通古今,“有志圣贤之学及古今成败、国家治乱、礼经官制、兵志农书皆析其源流”(《墓志铭》),“于诸家古文词及诗歌诸体即悉意考究,明其体要,舒腕成章,动合典则”(《行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曾师从著名学者、诗人于慎行,并受到好评。考《明史·于慎行传》,于晚年曾辞官隐居十六年,著书授徒,孙振图跟他学习,则肯定在此期间。据《行状》称,于慎行对孙振图的评价是:“子有超轶绝群之才,而德量过之,济时之器也。”在为孙珫写的《碑铭》中,于慎行也有“振图游予门下,翩翩国士也”的评语,足以印证,可知并非后人溢美。
孙光祀(1614年-1698年),字溯玉,号作庭。清初重要官员、文学家。平阴县孙官庄人。为官后迁至济南历城。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中举人,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年)中进士,选庶吉士,翌年授礼科给事中。累官兵部右侍郎加四级,赠光禄大夫。前后任职二十多年,历仕顺治、康熙两朝,以直言敢谏著称于时;辞官归里后出粟赈灾、修桥打井、兴学育人,造福桑梓,佳话至今流传。其诗文创作亦有声于时,著所有《胆余轩集》八卷(内文七卷、诗一卷)(列入《四库全书总目》,部分篇章收入《清经世文编》)、《胆余杂著》一卷,另有轶文若干,均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史料性;书法亦享盛誉,济南趵突泉立有其诗碑保存至今。孙光祀家族近几年续修家谱,孙光祀于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年)创修平阴孙氏族谱,仅确认孙好古为迁平阴之始祖(一世),上溯开基始祖是孙爽。
第七支,“广饶三岔”孙氏孙三锡、孙三杰
颜山孙氏族谱记述的广饶三岔孙氏系颜山孙氏三世祖孙富的弟弟孙贵支系,孙贵于明成化八年和兄弟孙荣、孙华迁居乐安地区,因此,广饶三岔孙氏系颜山孙氏支派,其一世祖与颜山一世祖名讳相同,但广饶三岔一世祖孙克讓有字号 “逊三”。
孙三杰,字景濂,一字松石,明天启年间进士。今广饶李鹊镇人。明天启五年(1625年)中进士,授陕西宝鸡知县,后调知长安县兼署咸宁县。到任后,曾有人以赠砚为名,贿以重金。孙三杰未启封,而题书“砚虽佳,贪墨,吾不取也”。即将原物退还,后晋升为兵科给事中。崇祯五年(1632年),登州参军孔有德叛明降清,孙三杰先后五次上疏,论内外文武不和,弹劾首辅庇奸误国,抚叛款敌,请求“立除误国大奸,严饬内外,在事诸臣,从此洗涤肠胃,打起精神,息盗安民,灭敌锄叛”。崇祯皇帝非但不予采纳,反以“挟私诬捏”之罪名,将其降补上林院监蕃署丞,寻补太仆寺丞。孙三杰仍一疏再疏,指陈无隐,然而终不见用,遂辞官归里,卒于家中。
第八支,“福山庄孙氏”十六世祖孙志凤
颜山孙氏族谱记述颜神镇福山庄一支孙氏世系,他们是十六世孙志凤、孙志玉、孙志高。十七世孙秉孝等五祖名讳,十八世孙连祥等三人。从世系辈字看以上族人均是颜山孙氏族人,但孙志凤是颜山孙氏支系中哪一位先祖名讳下,至今还未确定。
注1:明朝进士碑记,孙廷铨(原名孙廷銈,参考淄博李新庆点校《颜山杂记》2013年,齐鲁书社出版)直隶冀州人。此碑明崇祯十三年刻,碑在北京东城国子监(北京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汇编)。
注2:颜山孙氏先祖并不是从乐安益都东南隅迁来颜神镇,而是从三世族人从淄川县人寿乡吴家宅村迁颜山镇城外南门和北门(今博山城区北关和南关),也就是颜山孙氏一世祖至三世祖等族人均居住淄川县人寿乡吴家宅村,其祖茔在吴家宅村西北小峪口地(原域城镇水泥厂地址,今博山华基机械厂厂部地址即是九世祖孙廷铨迁御葬墓地址)。
注3:孙克讓先祖名讳出现康熙四年九世祖孙廷铨为其父亲孙元昌去世时撰写的祭文中,孙廷铨在祭文中称:“远祖孙克讓,不知传几世到孙富(三世)”。此时,颜山二世祖名讳(孙岳柱、孙童儿、孙庐儿)还未出现。颜山孙氏二世祖名讳,应该是在康熙十三年九世祖孙廷铨去世前写入颜山家谱。一世祖孙克讓按孙宗昌明天启家谱序文所表述,孙克讓生于明朝洪武三十一年左右(1398年左右),那么,明洪武三年,颜山孙氏先祖是谁迁来山左,应该是孙克讓的祖父和父亲。而且,孙克讓的名讳也被颜山孙氏先祖怀疑,曾几十年考证未果。
注4:颜山孙氏先祖元朝至正年间就迁来山左(山东的旧称)乐安地区(乐安郡:汉为千乘郡。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638年)改元代益都路为青州府,辖潍州、莒州、胶州三个州和益都、临淄、博兴、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蒙阴、沂水、日照、昌邑、高密、即墨、高苑、乐安16个县。)。这一说法,是颜山孙氏八世祖孙宗昌在明天启六年(1626年)撰写的家谱序文中表明的(参照孙宗昌家谱序文)。
注5:颜山孙氏先祖家庭遭倾覆,系八世祖孙宗昌明天启六年家谱序文所述,九世祖孙廷铨在其《颜山杂记》中对先祖在洪武年间由民籍坠籍为“匠籍”(明代沿袭了元代,将人户分为民户、军户、匠户三等。手工业者为匠籍。匠籍、军籍比一般民户地位低,不得应试,并要世代承袭。若想脱离原户籍极为困难,而且轮班匠的劳动是无偿的。明嘉靖四十一年起,轮班匠一律征银,以银代役,政府则以银雇工,人身束缚大为削弱。到清代军籍实行八旗制度,并废除了实行四百年的匠籍制度),成为从事制作琉璃的匠工。
注6: 明成化七年(1471年),颜山镇、淄川县一带遭遇百年大旱,哀鸿遍野,至明成化八年(1472年),出现人吃人,大批难民外逃,颜山孙氏族人也不幸免,孙富(兄弟四人:富、贵、荣、华)的三个兄弟孙贵逃难至乐安广饶三岔 ,孙荣、孙华逃难至乐安博兴王文庄(颜山孙氏族谱记载),另有谱。
注7:八世祖孙宗昌在序文中特别提到本支有的人口“枝干强盛,有的偏房人口昌盛”,虽有共同的高祖或曾祖,但三传(代)以后,同族人的距离不止十倍百倍。虽有共同的父母,但两传(代)之后,末代衰废,同族人的距离不止一倍五倍。这里提到的“本支族人,枝干强盛,比孙宗昌家族(颜山孙氏)一支人口多了十倍或百倍。那么孙宗昌指的“本支族人”是那支孙氏,是颜山孙氏同支吗?应该不是,颜山孙氏家谱只有六世祖孙延寿(孙延寿还有两个弟弟,即孙延龄、孙延福)和颜神南门孙禄一支(人口也很少)续修的家谱,而孙延龄和孙延福到其孙子均出现“无嗣”而从家谱中移出。颜山孙氏根本就没有一支有“十倍百倍”人口,而有众多人口只有和颜山孙氏一河之隔的大庄孙氏“孙默”一支,孙默在孙家大庄是一世祖,生七子:海、演、宽、岱、溏、潮、隆。至九世族人,已是计有二千六百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