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堂号

   战国时期商人白圭.jpg

  白圭,战国时期中原(洛阳)人,名丹,字圭。有“商祖”之誉。在魏惠王属下为大臣,善于修筑堤坝,兴修水利。《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他主张减轻田税,征收产物的二十分之一。提出贸易致富的理论。主张根据丰收歉收的具体情况来实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方法经商。谷物成熟时,进收粮食;蚕茧出产时收进絮帛,出售粮食。白圭并提出了农业经济循环说,认为农业的一个周期为12年。他亦认为经商要按时机,就像孙子吴起用兵、商鞅行法。一说,水利专家白圭和贸易致富的白圭是两人。

  

  人物生平

  1.白圭,名丹,战国时期洛阳著名商人。其师傅为鬼谷子,相传鬼谷子得一“金书”,鬼谷子将里面的致富之计(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世无可抵则深隐以待时”)传于白圭。白圭曾在魏国做官,后来到齐、秦,也是一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汉书》称他是经营贸易发展工商的理论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商场如战场,只有随机应变,巧用计谋,方可立于不败之地。在今天激烈的商战中,商界仍以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为经典,奉“治生之祖”白圭为高人。

  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必须通过社会交换互通有无,工商业的出现势在必然。古都洛阳作为政治、经济的中心,工商业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周,这里就设有“泉府”作为金融管理机构,“空首布”作为货币广泛流通,表明商 业的发展相当繁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尽管周室国力衰微,但洛邑的商业贸易繁荣,人员往来频繁。《史记·货殖列传》载:“洛阳街居在齐、秦、楚、赵之中,贫人学事富家,相矜以久贾,数过邑不入门。”又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张仪列传》说:“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苏秦传》说:“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充分说明,当时的洛邑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还是全国性商贸中心。不少外地商人不远千里来洛阳经商,这里因此居住着大量的外地人口。所谓“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商,千乘之国必有千金之商”,此时有名的富商巨贾弦高、白圭、吕不韦都曾往来、活动于洛阳。

  经商如孙吴用兵,审时度势;如商鞅变法,顺应时机。白圭对经商的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靠贱买贵卖获取利润。他在谷类成熟的时候收购粮食,出售丝织品、漆类;在蚕茧收获的季节,收购帛絮,出售粮食,并提出了著名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商理念。白圭还认为真正的商人,不应惟利是图,应当有“智、勇、仁、强”四种秉性,具备姜尚、伊尹等人的智慧、计谋,方可成就大业。这一经营准则,直到今天仍为商界广为运用和提倡。

  除白圭外,周代还出现了一批十分有成就、有影响的商人。郑国弦高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商人,弦高深知国家的安危对自己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对国家的存亡非常关注。他赴洛邑经商,途经滑国、犒劳秦师、智退秦军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他也因此成为历史上爱国商人的典型代表。

  

  2.白圭(前370年———前300年),(前463年———前365年), 名丹,战国时人,出生在东周的都城洛阳,梁(魏)惠王时在魏国为相,期间施展治水才能,解除了魏都城大梁的黄河水患,后因魏政治腐败,游历了中山国和齐国后,弃政从商。《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先秦时商业经营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

  白圭通过观察市场行情和年成丰歉的变化,奉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营方法,丰收年景时,买进粮食,出售丝、漆。蚕茧结成时,买进绢帛绵絮,出售粮食。用观察天象的经验预测下年的雨水多少及丰歉情况。若当年丰收,来年大旱,就大量收购粮食,屯积货物。想让粮价增长,就专买下等谷物;想让成色提高,就专买上等谷物。为掌握市场的行情及变化规律,经常深入市场,了解情况,对城乡谷价了如指掌。白圭虽为富商,但生活俭朴,摒弃嗜欲,节省穿戴,与他的奴仆们同甘共苦。

  白圭经商速战速决,不误时机。他把经商的理论,概括为四个字:智、勇、仁、强。他说,经商发财致富,就要像伊尹、吕尚那样筹划谋略,像孙子、吴起那样用兵打仗,像商鞅推行法令那样果断。如果智能不能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善于取舍,强不会守业,无资格去谈论经商之术了。

  白圭的这些经商理论,为后世商人效法和借鉴。中国古代商人把他奉为祖师爷,宋景德四年,真宗封其为“商圣”。白圭“人弃我取”和“知进知守”的理财思想对现代人理财也有指导意义。以至于在现代,“白圭”仍然是财富的代名词。

  

  早年为官

  战国时期,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社会经济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入,新兴的封建地主制先后在各国确立。生产力迅速提高,市场上的商品量急剧增加,人民的消费购买能力也迅速增长。长期的兼并战争改变了过去小国林立、交通阻塞、市场分割的情况。在这一切因素的推动下,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飞越,工商界的天下,已经被新兴于春秋末年的自由商人占领了,这个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巨商大贾,而被后世尊为百代商人之祖的白圭,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

  据说曾经在魏惠王初期担任魏国的相。那时,魏国都城大梁靠近黄河,经常遭受洪水之灾。白圭施展了他杰出的治水才能,解除了大梁的水患。白圭自称自己治水的本领比大禹还高超,他说,千里长的大堤,常常因为小小的蚂蚁窝而导致崩溃,于是,他治水的时候,派人沿着大堤检查,堵塞了所有的蚂蚁窝,于是,大堤固若金汤,水患也消除了。后来,魏国的政治越来越腐败,白圭看到这一情形,就毅然离开了魏国,到中山国和齐国游历。这两个国家的君主都想把白圭留下,帮助自己治理国家,可是白圭却都婉言拒绝了。有人问他为什么,白圭回答说:“这两个国家没有必行之事,那么信用已经到了尽头了;不注重声誉,那么名誉已经到了尽头了;没有仁爱,亲情已经到了尽头了;旅行的人没有干粮,居家的人没有食物,财力已经耗尽了;不能用人,又不能自己奋发图强,事功已经到头了。一个国家出现了这五种现象,一定会灭亡的。”

  离开齐国之后,白圭曾经到过西方的强国秦国,当时正值商鞅变法之时,白圭对商鞅重农抑商的政策很是反对,于是没有在秦国做官。白圭经过一番游历之后,对各诸侯国的政治局势看得更是透彻,也对政治产生了很深的厌恶,于是他放弃从政,转而走上经商之路。 

  弃政从商

  白圭的出生地洛阳自古商业就很发达,洛阳人善为商贾,致力于商业和手工业,追逐利润是洛阳人的传统。出生于此的白圭有极高的商业天分,很快成为战国时期首屈一指的大商人。战国时期,商业迅速发展,商人的队伍非常庞大,因此也鱼龙混杂,有的公平买卖,正当经营;可是也有很多商人囤积居奇,垄断市场,很多大商人还兼放高利贷,牟取暴利。于是,当时人们将商人分为两类,一类称为“诚贾”、“廉商”、“良商”,另一类称为“奸贾”、“贪贾”、“佞商”,而白圭正是战国时期良商的典型代表。战国时期的商人大都喜欢经营珠宝生意,大商人吕不韦的父亲就曾经说,经营珠玉可以获利百倍。但是白圭却没有选择这一当时最赚钱的行业,而是另辟蹊径,开辟了农副产品贸易这一新行业。白圭才智出众,独具慧眼,他看到当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敏感的意识到农副产品的经营将会成为利润丰厚的行业,提出“欲长钱,取下谷”的经营策略。白圭认为,“下谷”等生活必需品,虽然利润较低,但是消费弹性小,成交量大,以多取胜,一样可以获取大利,于是他毅然选择了农产品、农村手工业原料和产品的大宗贸易为主要经营方向。

  白圭有一套独到的经商术,他把自己的经营原则总结为八个字“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具体的做法是在收获季节或丰年,农民大量出售谷物时,适时购进谷物,再将丝绸、漆器等生活必需品卖给这时比较宽裕的农民;而在年景不好或是青黄不接时,适时出售粮食,同时购进滞销的手工业原料和产品。而且白圭所说的“与”,是予人实惠,当某些商品积压滞销时,一些奸商坐待价格贬得更低再大量购进,而白圭却用比别家高的价格来收购;等市场粮食匮乏时,奸商们又囤积居奇,白圭却以比别家低廉的价格及时销售,满足人民的需求。白圭的这种经营方法,既保证了自己能够取得经营的主动权,获得丰厚的利润,又在客观上调节了商品的供求和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个体手工业者以及一般消费者的利益。无怪乎白圭自诩为“仁术”。

  白圭为国理财,常从大处着眼,通观全局,在经营上从不嫌弃小惠小利,也从不靠诡计进行欺诈。他将货物流通与发展生产联系起来,既能使经营生财,又使生产有利其发展,他认为只有以足补缺,以丰收补欠收,使全国各地物资互相支援才能在辅民安民的同时为国家理财致富。具体做法是:如果一个地方盛产蚕茧,就购进这些产品,而用谷物等其他当地缺少的东西去换。如果一个地方粮食丰产,就去购进他们的粮食,然后用丝、漆等类必需品去和他们交换。这样就使全国的货物得到流通,既利于人民生活,又能从中赚取利润,可谓一举两得,利国又利民。

  白圭还很注重扶植农民的生产,以保证和扩大自己的商品来源。他曾经向农民供应优良的谷物种子,既为自己获取了利润,又帮助农民增加了产量,使自己掌握了更充足的货源。白圭把自己的商业经营建立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通过商业来促进农业生产,通过农业生产的发展来推进商业经营。这种经营理念是前所未有的,这比商鞅变法时重农抑商的政策无疑高明了很多。战国时期的商业,尤其是以权贵富豪为对象的珠宝经营利润极高。但是白圭选择的“下谷”等生活必需品的经营,面对的却是广大比较清贫的平民百姓,因此白圭奉行了薄利多销的经营原则,不提高商品的价格,而是通过加快商品流通、扩大销售的方法来获取更多的利润。农副产品的经营受农业收成的制约很大,因此,把握时机,尤其是掌握年景丰歉变化的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知识渊博

  白圭具有高超的把握时机的本领,他根据古代的岁星纪年法和五行的思想,运用天文学、气象学的知识,总结出一套农业收成丰歉的规律,并遵循这个规律进行交易,丰年粮价低廉收购粮食,到歉年粮价上涨时出售,从丰年和歉年的价格差中可以获得成倍的利润。白圭的这套商情预测理论,其实就是一种农业经济循环论,这表现出白圭极高的知识水平和高远的眼光。

  白圭在当时还很擅长观察天气变化,注意提前储备粮食物资来救灾救荒,辅民安邦。在丰收之年就趁粮价低时大量买进,等灾荒发生时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低价卖出,帮助人民度过灾荒。这样在辅民为民的同时,财富也成倍地增加。白圭还有一个让现代人汗颜羞愧的经商思想:“欲长钱,取下谷,长石斗,取上种。”意思是说如果为了省钱而买谷物自己吃,就买差一些的谷物,如果是为了做种子来年丰收,那就请买上等的种子。他不但为对方着想,还计划得合情合理,既要节俭,又要丰产,可谓将思想做到了家。这种经营思想和真诚为顾客着想的人在如今也是很少见的。许多商家如果真把顾客当做上帝来对待,就应该处处为顾客着想,而且要像白圭那样想在前边,这才是最有效的最让人钦佩的经商策略。 白圭创造性地继承、应用了前人的智慧,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商业理论和经营策略。他曾经极为自负地说,他治理生产,经营买卖,就像古代的伊尹、吕尚运用谋略治理国家,孙子、吴起用兵,商鞅行法一样。白圭运筹帷幄、稳操胜券的经营,证明他是完全有资格如此自负的。

  广收门徒

  白圭是商业这个行业最早收授门徒的人,他通过严格的挑选,收了一些学生。“白圭招生的标准是很高的,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商人,要具备以下条件:要通权变,能够权衡利弊,把握时机,出奇制胜;要勇敢果断,当机立断;要有仁爱之心,能够明白取予的道理,遵守“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营原则;还要有耐心,有毅力,能够固守等待,不轻举妄动。在战国时期,虽然商人在古代“士、农、工、商”的行业划分中,位居最后一位,商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一直都是比较低的,但是白圭却将当时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来作为商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将经济的重要性等同于政治和军事,他说:“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疆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他认为经商也需要大智大勇的素质,更要有仁义之心,这和治国统兵要求同样高,没有那么高的素质想向我请教也不会告诉你诀窍,可见白圭所要求的商人是一个具有很高的文化程度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人,这和他以仁为本的经营理念是相合的。

  白圭还强调商人要有丰富的知识,同时具备“智”、“勇”、“仁”、“强”等素质,要求既有姜子牙的谋略,又要有孙子用兵的韬略,否则经商是很难有大成就的。

  

  白居易(唐)

  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忆江南词三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望月有感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

  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寒食野望吟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放言五首·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采莲曲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长相思·汴水流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村夜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南湖早春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清明夜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望驿台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母别子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李白墓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早冬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阴雨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垂钓

  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偶作寄朗之

  历想为官日,无如刺史时。欢娱接宾客,饱暖及妻儿。 

  自到东都后,安闲更得宜。分司胜刺史,致仕胜分司。 

  何况园林下,欣然得朗之。仰名同旧识,为乐即新知。 

  有雪先相访,无花不作期。斗醲干酿酒,夸妙细吟诗。 

  里巷千来往,都门五别离。岐分两回首,书到一开眉。 

  叶落槐亭院,冰生竹阁池。雀罗谁问讯,鹤氅罢追随。 

  身与心俱病,容将力共衰。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遗爱寺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春题湖上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梦微之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观游鱼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秋夕

  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夜深方独卧,谁为拂尘床。

  

  放言五首·其一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为薛台悼亡

  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 

  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

  

  燕诗示刘叟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惜牡丹花二首

  翰林院北厅花下作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青门柳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后宫词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0.08184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