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故居

  冯氏宗祠位于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东部,是孙中山幼年读书处。

  建于清代前期,坐西朝东,占地118平方米,砖木结构。清光绪元年至四年(1875年—1878年),孙中山曾在此读书,并对塾师只要求学生背书而不给学生讲解的教学方法提出质疑。在此期间,孙中山与陆皓东等同学结为好友。冯氏宗祠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多次对该祠堂进行保护性维修。冯氏宗祠,为硬山式砖木穿斗抬梁混合结构,抬梁为瓜柱形穿斗。二进四间并辟有厨房建筑布局,二进前置有天井。

  2000年11月29日,中山市人民政府把冯氏宗祠确定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1.jpg


简介

冯雪峰故居位于浙江省义乌市赤岸镇神坛村,是一座建于清宣统二年的四合院。二进三开间,左右厢房各两间,中间一个天井,厅堂中摆着冯雪峰的塑像,陈列着生平事迹照片及国家领导和文化名人的题词。故居门前有一青石石碑,上有胡耀邦题写“回忆雪峰”四个大字。故居附近有冯雪峰题写的“处胜亭”、“冯绍儒烈士墓”碑等。1997年8月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地

2003年,在冯雪峰诞辰100周年时,其骨灰从北京移回义乌赤岸镇神坛村。墓地很小,一块草坪上放着三块石头,成一“品”字,意其人品高尚。他墓碑上“冯雪峰墓”四个字,就是由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鎔基题写的。据冯夏熊介绍,当时他请朱镕基总理题写墓碑名,当时他怀着一些忐忑,不知道一向不太题字的朱镕基总理会有什么答复,没想到他很快就拿到了朱镕基为其父亲题写的字。当年,鲁迅之子周海婴来到冯雪峰墓前敬献花篮。


人物介绍

冯雪峰(1903年—1976年),原名福春。义乌人,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文艺理论家、作家、诗人。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员,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历任中国“左联”党团书记、中共中央东南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主要作品有《真实之歌》、《雪峰寓言三百篇》、《上饶集中营》等。故居坐北朝南,四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二进,各三开间。冯雪峰在此出生,并度过少年时代。1937年12月,回乡从事创作,在故居中写了反映长征的长篇小说《卢代之死》。1941年2月在此被捕。

冯雪峰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开拓者,作为唯一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作家,作为党和鲁迅之间的“架桥人”,他的卓著功绩,深为后人崇仰。


0.1019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