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墓葬

  

  1.jpg

  汉皇祖陵位于今江苏省丰县赵庄镇金刘寨村,是以汉高祖刘邦的曾祖父、刘姓大始祖刘清墓为中心扩展而成的一座陵园陈列馆。内有墓丘、墓碑祠庙、殿堂、二十四章塑像等众多历史景物,是考察刘氏宗脉,弘扬两汉文化的最佳景点。现为当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皇祖陵俗称“皇林”,历来是当地汉里堂刘氏祭祀祖先的场所,原来有墓有祠,但经过千百年来的改朝换代和沧桑变化,再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破四旧”,许多古迹建筑被破坏,现有刘邦曾祖父、太上皇父亲刘清的土坟和部分遗迹。1992年当地政府与刘姓族人对汉皇祖陵进行了保护性修复。正门为4根大石柱组成的汉式红漆大门,门楣上镶嵌着“汉皇祖陵”4个大字。大门两帝各有一大石狮守护。大门东侧有文物保护碑和标志。进大门后为庭院,庭院正面是汉高祖刘邦的一尊高达4米多的汉白玉雕像。庭院右东厢为陈列室,其中有关于刘邦的生平介绍。左侧西厢则为“汉代名人与文化”陈列室。位于刘邦雕像身后的庭院中部正殿,是高大庄严的“汉代帝王殿”,其中有刘邦及汉代24帝的雕像。后院则是刘清的墓冢。墓冢为圆形土冢,冢周有高1米左右的砖砌护土墙。冢墙下面有石碑相嵌,上书“刘清之墓”4个大字。冢前有清康熙时期的“西汉高祖”和乾隆时期的“汉之故里”两块古碑。古碑已残,字迹多有剥落,但仍依稀可辨。另有今人捐刻的唐尧帝纪念碑、刘累公纪念碑、刘清之墓碑、刘仁浩纪念碑、太上皇纪念碑。汉皇祖陵园的北边,有刘氏家祠,名为汉里祠,现公存遗址。陵园有柏油马路与丰单公路相通。在由丰单公路进入汉皇祖陵的马路起始端两侧,分别矗立有一对高大的华表。

  刘清是战国末期魏国大夫,秦灭魏后,从开封东迁至丰县西北十二里而居,卒葬于此。为了逃避秦兵的追杀,刘清将古体字的刘字取金作姓,大难过后又恢复刘姓,因此称“金刘庄”。清咸丰年间,清政府为了镇压捻军和太平军,号召各地挖沟筑寨,金刘庄的村民也于村外挖河,并设东西两座寨门,从此金刘庄又名金刘寨。

  关于刘清墓,民间流传着“凤凰点穴”和“蚂蚁筑坟”的传说。相传刘清在世时,门前长着一棵茂密的梧桐树。一日狂风大作,尘土飞扬,一只凤凰逆风而行,落在了刘清门前的梧桐树上。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人们都说,刘清要交好运了。不久,刘清病逝,家道败落很久,连棺材钱都没有,只好刨掉梧桐树作棺材。出殡时突然雷鸣电闪,下起瓢泼大雨,大雨下的人睁不开眼睛,人们只好将棺材推进梧桐树的树坑里,潦草地埋上几锨土各自回家了。第二天天朗气清,人们才来筑坟,却发现早已被蚂蚁堆积成一座高大的坟丘。吉祥的凤凰为刘清挖了坟穴,勤劳的蚂蚁为刘清堆筑坟墓,这暗示天降祥瑞于刘家。

  刘邦称帝后,下圣旨修建皇祖陵,此后汉武帝刘彻、更始帝刘玄、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汉明帝等又多次整修,使汉皇祖陵成为一处部局完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皇家陵园。汉明帝刘庄为保护祖陵免遭水患,在丰县古城修建了永宁寺为家乡祈福,并在汉皇祖陵后修建了太行堤,今太行堤河仍遗有一段大堤。现存刘清墓墓冢直径五米,高三米,四周砌墓垣。以刘清墓为中心,正北是刘氏家祠,因为是刘邦故里,所以又称“汉里祠”。刘邦的孙子梁孝王刘武的五世孙刘欣被派到丰县守护祖陵,并被封为“灵乡侯”。这位灵乡侯才学不高,两年后被贬为庶民,世代守陵祭祖。刘清墓的东北角建有西王庙,即刘邦的庙,1990年在此发现清康熙二十七(1688年)年所立石碑一方。刘清墓的西北角建有东王庙,即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庙,遗有碑帽及狮子一对。东王庙左侧为三义庙,即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纪念庙;右侧为玄帝庙,刘玄称帝后来丰县祭拜祖先,并建了行宫,现遗有更始帝刘玄“玄帝行宫”石门槛。刘邦、刘秀、刘备、刘玄之辈都是刘清的后裔。玄帝庙后遗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汉之故里何为有菩萨祠之见也”的石碑,可见菩萨祠、火神庙等也来凑热闹,以借刘氏旺盛的香火。刘清墓前原有千米长的神道,两旁列石人、石马、石丞相,好一处宏伟壮观的皇祖陵园。

  3.jpg

  中国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位于河北省满城县县城西南 1.5公里陵山主峰东坡,又称满城汉墓。据《史记》、《汉书》记载,刘胜是汉景帝刘启之子,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立为中山王,在位42年,死于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是中山国第一代王。1968年发现,同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工作队联合发掘,并出版《满城汉墓发掘报告》。该墓随葬品丰富,年代明确,对研究汉代的历史和考古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墓布局

  刘胜墓坐西朝东,开凿山岩做墓室,分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六部分,整个墓室完全是模拟墓主生前所居宫殿建筑。在墓道尽头,南北各有耳室一间,穿过宽敞的中室进入后室,全长51.7米,最宽处32.5米,最高6.8米,墓道长20余米。南耳室为车马房,内葬装饰华丽的马车6辆,马12匹。北耳室内藏粮食、鱼肉类、满缸的美酒以及各式各样的饮食用具。中室最为宽敞,方形,长15米、宽12米,两座宴会用的木质帷帐(已朽烂倒塌)十分精美,这是供死者灵魂饮酒作乐的厅堂。中堂的西端有后门一道,门扉上有铜质镀金兽面衔环一对,打开石门即进入后室,内又分主次两室,主室长约5米、宽4米,由石板砌成,四壁涂红色,室北正中有汉白玉棺床,上置刘胜棺椁。整座墓内有排水系统,沟沟相通,最后流入渗井内,避免了水浸损害。

  陪葬品

  两墓内随葬品6000多件(套﹑副),品种齐全,放置有序。以陶器数量最多,铜器次之,还有铁器﹑金银器﹑玉石器﹑漆器和纺织品等类。刘胜墓南耳室和甬道象征车马房,放置车﹑马;北耳室象征仓库和磨房,放置盛贮粮食﹑鱼肉及炊饮的各种陶器﹑石磨和推磨牲口;中室象征厅堂,放置大量铜器﹑陶器﹑铁器﹑金银器等生活用器;后室象征内室,放置棺椁及贵重物品。窦绾墓随葬品布置情况与刘胜墓相似。特别重要的是第一次发现了两件完整的“金缕玉衣”和镶玉漆棺。“玉衣”全部由长方形﹑方形﹑梯形﹑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等玉片拼合,玉片各角穿孔,用黄金制成的丝缕加工编缀。玉衣分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部分。刘胜玉衣全长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窦绾玉衣全长1.72米,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约700克。刘胜的髹漆棺椁已朽。窦绾用镶玉漆棺,棺内壁镶满琢磨光滑的玉板192块,外壁涂漆,并用玉璧装饰。棺盖和棺的两侧壁各镶 2行玉璧,每行4块,棺的两头各镶1块大玉璧,共26块。

  随葬品中的铜器造型优美,装饰华丽,铸工精湛。其中很多铭刻“中山内府”,如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错金银鸟篆文壶、鎏金银蟠龙纹壶﹑鎏金银镶嵌乳钉纹壶﹑骑兽人物博山炉和各种灯具等,都是难得的艺术瑰宝(见满城汉墓青铜器),刘胜随身的佩剑经检验是经过多次反覆锻打﹑表面经渗碳﹑刃部淬火处理而成的,属于百炼钢工艺的早期产品,是中国古代炼钢术的杰出成就。

  出土文物

  墓内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尤以“金缕玉衣”“错金博山炉”闻名海内外。有铜器、铁器、金银器、玉器、漆器、陶器、丝织品和大型真车马、小型偶车马及五铢钱等。其中最为精美的是铜器,如鎏金银镶嵌乳钉纹壶、鎏金银蟠龙纹壶、错金银鸟篆文壶、错金博山炉、鎏金“长信宫”灯、错金嵌绿松石朱雀衔环杯等,均属汉代青铜工艺之精华。在铁器中,有低碳钢、中碳钢、“百炼钢”制品和固体脱碳钢制器。另外还出土了用于针灸的金、银医针 和用于计时的铜漏壶等。

  金缕玉衣

  刘胜和窦绾均以“金缕玉衣”作为殓服。刘胜的玉衣由2498片玉片组成,所用金丝约1100克。窦绾的玉衣由2160片玉片组成,所用金丝约700克。两套金缕玉衣保存完整,形状如人体,每块玉片的大小和形状都经过严密设计和精细加工,可见当时高超的手工艺水平。汉代皇帝和贵族死后用为殓服。由于等级不同,玉衣有金缕、银缕、铜缕之分。

  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与金缕玉衣等一同出土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墓,据考证,长信宫是汉景帝时皇太后窦氏(景帝之母,刘胜之祖母)居住的宫殿,此灯原是宫中之物,由窦氏送给她心爱的孙儿的。灯的整体形象是一个跪坐着的宫女双手执灯。宫女身体中空,头部和右臂可以拆卸。她左手托灯座,右手提灯罩,右臂与灯的烟道相通,即以手袖作为排烟烬的虹吸管,两者结合得浑然一体,处理得十分自然。灯的结构也很精巧,灯座、灯盘和灯罩都是可以拆卸的,圆形灯盘可以转动,两块瓦状的罩板能够开合,因而能任意调节灯光照射的方向和亮度的强弱大小。点灯后,虹吸装置使蜡烛燃烧时的烟烬通过宫女的手臂纳入体中,从而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洁。灯座可以盛水,这便能使吸入宫女体内的烟烬溶于水中。这件铜灯不仅体现出卓越的设计匠意,把实用功能、净化空气的科学原理和优美的造型,有机结合成一体,也反映了高超的合金冶炼技术。在装饰上采用通体鎏金,灿然发光,显得富丽华美,让人过目难忘。

  通体鎏金,灯体是一位跽坐掌灯、优雅恬静的宫女。中空,整体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组成,各部均可拆卸。宫女着广袖内衣和长袍,左手持灯座,右臂高举与灯顶部相通,形成烟道。灯罩由两片弧形板合拢而成,可活动,以调节光照度和方向。灯盘有一方銎柄,内尚存朽木。座似豆形。器身共刻有铭文九处65字,分别记载了该灯的容量、重量及所属者。因灯上刻有“长信”字样,故名“长信宫灯”。据考证,此灯原为西汉阳信侯刘揭所有。刘揭文帝时受封,景帝时被削爵,家产及其此灯被朝廷没收,归皇太后居所长信宫使用。后来皇太后窦氏又将此物赐于本族裔亲窦绾。此灯做为宫廷和王府的专用品、礼品,可见它在当时也是很珍贵的。长久以来,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我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

  长信宫灯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堪称“中华第一灯”。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

  鎏金银蟠龙纹铜壶

  壶通体用鎏金、鎏银工艺装饰。全壶金银相间,黄白互映,异常华丽。壶底铭文显示此壶是主司膳食的官用来盛酒的器物。鎏金银蟠龙纹铜壶,通高59.5厘米、腹径37厘米,重16.25公斤,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侈口、束颈、鼓腹、圈足,腹部一对铺首衔环。壶通体用鎏金、鎏银工艺装饰。口部和圈足饰鎏银卷云纹带,颈部饰金银相间的三角纹带,腹部饰四条独首双身的金龙相互翻卷蟠绕,并缀以金色卷云纹。铺首鎏金。盖面饰三只鎏金夔凤,盖缘饰鎏银卷云纹,盖竖三鎏银云形钮,卷云纽鎏银。纹饰金银相映,富丽堂皇。壶内壁髹朱漆一层。壶底铭刻:“楚大官,槽,容一石口,并重二钧八斤十两,第一”等字,镌刻潦草不规整。

0.11614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