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位于四川省阆中市古城区西街59号,是纪念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的祠庙。因张飞死后追谥为桓侯,故名。唐时叫“张侯祠”,明代称“雄威庙”,清代以来才叫“桓侯祠”。
祠堂历史
张飞镇守阆中达7年,他保境安民,大败张郃。张飞死后谥为桓侯,葬于阆中,“乡人慕其忠勇,于墓前建阙立庙,以礼祀之。”历时一千七百余年。
张飞死后即建起桓侯祠,虽遭兵火毁坏,但累毁累建,“土宇几更,墓田如故”。明代典膳黎重,在墓冢四周筑围墙47丈。此后还有多次续修。现在的桓侯祠为明清时重建的多重四合院式古建筑群,占地10余亩,由山门、敌万楼、左右牌坊、东西厢房、大殿、后殿、墓亭、墓冢组成,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布局
汉桓侯祠布局严谨,构造别致,既有雄伟壮观的气势,又幽雅精美,是一处重要的三国文化遗迹,游客络绎不绝。
现存祠庙为明清重建的一组四合庭院式的建筑物。由大门、敌万楼、牌坊、大殿、后殿、厢房和墓冢等组成,占地30余亩。
大门
汉桓侯祠主体建筑均沿中轴线布局。大门为明代建筑,大门正中檐下悬挂著名书法家赵朴初补书的“汉桓侯祠”大匾,内塑张飞战马,左右两边分立北宋文学家曾巩《桓侯庙记》和清总督常明的《汉张桓侯祠》石碑,门前一对威武的石狮,肃穆庄严。据说原来是明万历四十年(1612)铸造的铁狮一对,抗日战争中日本飞机轰炸阆中时被弹片击伤,“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今以石狮代替。
敌万楼
跨进大门,立于眼前的是明代所建敌万楼,楼高10余米,重檐歇山式屋顶,四瓣镶成的梅花方形柱,翘角连云,气势不凡,构造精致,别具匠心。檐下巨大匾额上楷书“灵庥舄奕”、“万夫莫敌”、“虎臣良牧”等,正映照了《三国志》中对张飞“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的评价,表明此楼是为纪念张飞有力敌万夫之勇而建的创意。楼左、右两边木牌坊一座与厢房相连,明间檐下斗拱叠磊,构造精巧,次间分别镶嵌着明成化年间知府李直的《桓侯灵异记》和《车骑将军张桓侯祠》石碑两通。
英文在道光22年(1842)5月题写的“灵庥舄奕”这四个字很有意思,据说很多人不知道,庥:音xiū,有保护、庇护、保佑、佑护、保卫、卫护和美好、完善的意思。舄:音xì,是古时最尊贵的、多为帝王大臣穿的一种重木底鞋,后泛指鞋。奕,音yì ,通常解释为盛大的样子。“舄奕”两字连在一起使用,非常少见,意思是蝉联不绝、光曜流行。总的来说,“灵庥舄奕”就是“神灵佑护,光曜不绝”,或者说是“深仁厚泽,绵延不绝”。
木牌坊
敌万楼左右各有木牌坊一座。
大殿
穿过敌万楼后三十多米的小广场,面阔五间、宽22米的大殿矗立在两米高的石砌台基之上,气势雄伟。据说这座大殿始建于蜀汉,清道光22年重建,是祭拜张飞的主要殿堂。
中间五级踏道直上大殿,踏道两侧和明阶前的石栏,雕刻着形态各异的石狮、花卉、走兽图案,装饰古朴典雅。殿内正中塑有二米多高的张飞文像,这是清嘉庆年间追封张飞为“桓侯大帝”的冠冕座像。张飞头戴冕旒,手捧玉笏,端坐于神龛之内,竖眉瞠目,不怒而威。塑像两边是长子张苞执蛇矛,功曹马齐捧丹书。左右两壁是岳飞草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将大殿烘托出一派威严而儒雅的气氛。大殿左有《重修庙记》古碑,右有张飞大败张郃后的“立马铭”:汉将军飞,率精兵万人大破贼首张都于八蒙,立马勒铭。据说是张飞亲笔书写,果如此,张飞还是一位造诣颇深的书法家呢。大殿后有廊道与后殿、墓亭相连,两侧百年丹桂、鱼池与后殿室内书画相映,宁静幽雅,墓亭前两根浮雕云龙石柱,工艺精湛。亭柱一副对联:随先主逐鹿中原,北征南战,地只西川称帝业;剩残躯付诸荒冢,春去冬来,人犹千古吊忠魂。上联写张飞追随刘备一生征战,但实现统一全国的壮志未酬,英魂仍存遗憾。下联说他死后,此墓虽只埋了无头之躯,但人们纪念其忠勇的情怀千古不衰。无头之躯有一个民间传说,据说张飞被杀后,凶手范疆、张达二人割下头颅,想拿到东吴献给孙权,作为进身之阶,他们乘船顺长江东下时听说孙权正向刘备求和,二人惊惶无措就把 张飞的头抛入江中,浮到云阳地界被一位渔翁捞起,葬在云阳凤凰山麓。这就是张飞“头葬云阳,身葬阆中”的悲壮故事。
厢房
桓侯祠左右各有厢房10余间,均配以雕花隔扇门,左厢房为雕塑厅,内有张飞生前重要事迹的六组塑像。有“桃园结义”、“鞭督邮”、“古城会”、“当阳桥”、“义释严颜”、“战马超”、“立马勒铭”、“虎臣良牧”等大型群雕,是张飞生平业绩的再现。祠内现存碑匾24通、名联多副,多系名家所书,其中有果亲王、李国英、熊克武、张爱萍、赵朴初、流沙河等名人手笔。从桓侯祠初建时算起,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右厢房为阆中出土文物陈列室,陈列着1000多件珍贵的历史文物。
后殿
后殿为墓亭,塑有张飞威武像,范疆、张达跪于两侧。
张飞武像
亭内起一石券,内塑雄壮威猛的张飞武官像,真是“豹头环眼,燕颌虎须”的猛张飞。张飞武像原为明永乐年间铁铸,高1.65米,“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今为泥塑。两侧塑有张达、范疆跪像。
张飞墓
张飞武官像后有桓侯神道碑与张飞墓相接,墓坐北向南,呈椭圆形,东西宽25米,南北长42米,封土堆高8米,冢上林木葱笼,古树参天。据说,墓上所有的树木都没有主干,连柏树都没有,很奇怪的现象。墓左后侧为两千多平方米的园林,园内花草繁盛,竹木成荫。
桓侯祠左右各有厢房10多间,均配以雕花隔扇门,这些厢房是文物展览室和群塑厅。文物展出有1000多件。西厢房叫大义千古馆,介绍张飞生平及其家族历史,并有“桃园结义”塑像。
魏晋以后区别居于不同地域之同姓者为“郡望”。
清河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省清河县东南)。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张歆。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属河北省)。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
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敦煌郡:汉武帝从酒泉郡分置,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治河西走廊西端。
安定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东晋移至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北)。这支张氏为西汉赵王张耳之后。
襄阳郡:汉始置襄阳县,东汉末始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其后襄阳历为郡、州、道、府之治所。此支张氏始祖为张安之。
洛阳郡:秦始终置县,东魏置郡。汉、魏时治所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洛水北岸;隋、唐代移治汉城西十八里。
河东郡:秦时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治今天山西省黄河以东 张氏嘉祖祠 普宁市燎原镇泥沟乡、夏县一带。
始兴郡:三国吴由桂阳郡分置,治所在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南)。治辖相当于今广东省连江、曲江、韶关一带。
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三国魏改为冯翊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省大荔)。
吴郡:东汉末年分会稽郡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治辖今江苏省长江以南一带。
平原郡:西汉初置,治所在平原(今平原县西南)。治辖相当于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河间郡:原为战国时赵地。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省献县东南)。治辖在今河北省中部河间县一带。
中山郡:战国时为中山国,汉高帝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治辖相当于今河北省北部地区。
魏郡:汉高帝初置。相当于今河北省魏县,河南省浚县,山东省冠县之间地区。治所在邺县(今河北省临漳西南)。
蜀郡:战国时秦置,治所在成都(今属四川省)。治辖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带。
武威郡:西汉置。相当于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地区。治所在武威(今甘肃省民勤县东北)。
犍为郡:西汉建元六年置。属益州,在今四川省宜宾县西南。治所在敝邑县( 张氏乾祖祠 普宁市燎原镇泥沟乡今贵州省遵义市西)。
沛 郡:汉高帝将泗水郡改为沛郡,东汉时改为沛国。治所在相县(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
梁 郡:汉高帝置梁国,南朝宋改为梁郡。相当于今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砀山一带。治所在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南)。
汲 郡:西晋泰始二年置,不久即废。治所在汲县(今河南省汲县西南)。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北岸武陟县一带。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
高平郡:西晋泰始元年将原山阳郡改为高平郡,在今山东省巨野县一带。治所在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南)。
上谷郡:战国燕设置,秦时治所在沮阳(今河北省怀来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