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祖先原籍直隶枣强县城郊牸牛庄(一说悖牛庄),明朝枣强属北直隶(京师)真定府冀州。

明朝初年,祖先遭花军之乱。同时,当时因各地战乱,全国各地居民分布不均,朱元璋决定将“狭乡之民迁于宽乡”。这就是著名的明朝初年以洪桐县为代表的大移民。

在此背景下,洪武二年(1369年),始祖李敬祖、李敬宗、李敬章兄弟三人,迁至山东省青州府青郡东乡,东距城五十余里,于尧河之西青龙河之东定居,取名“夹河”。尧河,现为青州市和昌乐县的界河。青龙河,现夹河村中季节河。

祖先定居后,因两河河水泛滥,居住交通不便,村子迁至青龙河西畔原“李家店”地址,仍称“夹河庄”。李氏自此安居乐业,生息繁衍,人丁兴旺。至今,已历二十余世。

为解决跨越青龙河东行问题,先祖捐资建成青龙桥。青石板铺面,青石做石拱,四角四个石头狮子,昂首怒目,栩栩如生。桥面宽阔,可六马并行。青龙桥为能工巧匠筑就,可与赵州桥媲美。自明朝开始,前后风雨600年,岿然不动。2001年毁于小人弄权弄财异姓异类之手。族人哀之。

人多后,一支迁移至昌乐五图“老官李庄”。始祖李敬祖留居“夹河店”。李敬宗、李敬章迁至昌乐城西四十余里“埠头庄”。李敬章之子后又迁至安丘城南四十余里“下坡庄”。

二三世葬村南。1990年曾于村南已成果园的墓地出土“李氏先茔”墓碑。四世开始葬斗鸡台,至今,已历四百余年。

斗鸡台,位于村东南,据传台内有两神鸡,晚上出来相斗,金光闪闪,神光四溢,为风水宝地。故李氏族中,多有人才俊杰。

另,据考,枣强移民也被认为是山西大槐树移民的一部分。因为,河北枣强一带在元末明初战乱中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当地百姓不可能外迁,枣强应是洪洞移民的一个中转站。洪洞移民进入济南府、青州府北部地区,走枣强― 德州一线比较方便。一些枣强移民的家谱、族谱也说他们本是洪洞人,经枣强迁来。

移民到达目的地后,一家人往往分居各地,为了日后相认,他们往往打碎一件器物,各执一块,作为信物。据《青州市地名志》记载,青州市普通镇牛家庄传为洪武年初河北枣强迁来的牛氏所建。牛家兄弟砸碎一口铁锅,各执一块,作为日后相认的凭证,俗称“铁锅牛”。

乡情难舍 移民不易

办理移民的官署就设在洪洞城北的广济寺。樊德昌说,洪洞交通便利,地处晋南平原,人口非常密集,是最主要的移民地。而当时明朝刚刚建立,没有大兴土木的条件,办理移民的官差就借了闲置房产多、位于官道旁边的广济寺作为办公地。

离广济寺不远处有一棵直径 3米多的大槐树,被老百姓供奉为神树,是洪洞的地标。官差就张榜文,贴告示,将移民集中到大槐树下登记造册,并发给“ 川资”、“凭照”,督促他们上路。当时移民都是靠走,从太原到洪洞快走7 天,慢走要8天,不可能把山西各地的移民都集中到洪洞发派。但是大槐树是移民官署的象征,说到移民,自然就和它联系到了一起。

离家千里,到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这对老百姓来说并不容易接受。因此民间广泛流传着官府欺骗移民,强制迁徙的说法,并把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归纳为两个特征:“走起路来背抄手,小拇趾甲是两个。”背抄手走路,是因为两手被成年累月反绑,遂成习惯。小拇趾甲是两个,有的说是官兵怕移民路上逃跑,在每人的小拇趾甲上砍一刀,做记号;有的说是移民将初生子女的双脚小趾甲咬裂,当记号;还有的说是移民一路上翻山越岭,磕磕绊绊,双脚的小趾甲碰伤了,裂成了两半。而由于两手被反绑,移民需要大小便,就冲着押解的兵卒喊一嗓子:“解开手,俺要撒尿。”时间一长,懒得多费口舌,只喊一声:“解手。”从此,大小便又多了一个代名词。

樊德昌认为,尽管当时的大槐树移民的确是有官差押送的,但这些民间传说有夸张的成分。朱元璋知道老百姓对高压政策很反感,所以在当时给出了很多优惠政策,有完备的组织系统。并且,移民政策是一项国策,前后经历了 50多年,如果靠欺骗是无法完成如此浩大的移民工程的。

东昌兖州 移民聚集迁入山东的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范围较广,从《山东省地名志》第一卷中,共检索出91个县市存在洪洞大槐树移民村落。

而枣强移民也被认为是大槐树移民的一部分。因为,河北枣强一带在元末明初战乱中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当地百姓不可能外迁,枣强应是洪洞移民的一个中转站。洪洞移民进入济南府、青州府北部地区,走枣强― 德州一线比较方便。一些枣强移民的家谱、族谱也说他们本是洪洞人,经枣强迁来。

刘德增说,东昌、兖州两地的洪洞大槐树移民约44752户,加上枣强移民,约67128户。以每户7人计算,迁入山东的洪洞大槐树移民总数约 50万。但随着人口繁衍,大槐树移民不断增多。以滨州杜氏为例,据杜氏家谱记载,洪武二年也就是1369年,杜雄飞从河北枣强迁居今山东滨州城内北街。1609年,杜氏人口繁衍至200余人,1685年增至1500余人,1911年增至5000多人,到2002年超过万人,仅滨州一带的杜氏后裔村落就达60多个。但也有很多本非洪洞大槐树移民却寻根至大槐树的家族,存在着家族史在传承过程中失忆,看别的家族是大槐树移民,便也认为自己是大槐树移民后裔的现象。

移民扎根 农商繁盛

大槐树移民到达目的地后,一家人往往分居各地,为了日后相认,他们往往打碎一件器物,各执一块,作为信物,最著名的是“打锅牛”的传说。据《青州市地名志》记载,今青州市普通乡牛家庄传为洪武年初河北枣强迁来的牛氏所建。牛家兄弟砸碎一口铁锅,各执一块,作为日后相认的凭证,俗称“铁锅牛”。

移民迁入山东后,主要是垦荒屯田。因此,移民所建村落,大都以“××屯”命名,其中尤以“姓”+“屯”为多,在山东西部地区以“姓”+“官屯”命名的村落则是官府组织的移民官屯。

移民的涌入,必然要引起与土著的矛盾,特别是土地的争夺。但不可否认的是,移民对于促进山东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的恢复,移民所建的村落也逐渐成为当地的经济中心。从现代山东乡村行政建制来看,移民村落往往是镇政府所在地,而镇政府所在地一般都是历史上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村落。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移民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大槐树移民分布的东昌、兖州,正处在京杭之间的运输动脉――大运河上,这也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山东西部地区的商业快速发展起来。谚云:“南有苏杭,北有临张。”“临”,指的是当时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商业城市临清,“张”,指的是商贸重镇阳谷的张秋镇。

在文化上,齐鲁文化的传统并没有因为移民的迁入而中断,在山东一带,也很难找到大槐树移民带来的民俗事象,这也就是所谓的“入乡随俗”。(陈巨慧实习生 孙鲁星)

 

相关阅读:

寿光市稻田镇村庄及其来历

1、安埠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据刘氏族谱考释:明洪武二年,始祖刘子中率四子由今河北省枣强县刘家洼子,迁居寿光县国兴寺以东十字沟立村。至十一世祖刘继先迁至村以南土埠之前立村,因村前有一座姑子庵,故取名庵埠,后以谐将“庵”改为安。

2、北慈

得名时间:明洪武年间

得名原因:明洪武年间,北仉庄杨西城佃户们在此种地形成一个庄子,时名杨家庄子,先祖仁美之次子由长久庄迁此定居,繁衍生息,人丁兴旺,遂改称西慈。

备注原长久庄遂称老庄慈,至中华民国初期,以地理位置西慈改称南慈,老庄慈改为北慈。

3、北董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据董氏族谱考释:明洪武二年,始祖董士能兄弟三人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迁至山东寿光县弥、丹、桂河流域定居,士能祖居丹河西,亦称丹浒。

备注:至后世董主、艾由丹浒移居王家庄给予王氏管家,并成为继承人,遂将王家庄更称董家庄,至清嘉庆年间称北董庄,即简称北董。

4、北河涯

得名时间:南宋高宗年间

得名原因:据刘氏族谱考释:村始建于南宋高宗年间,因古丹河横贯村中,遂取村名河涯庄。后因居住姓氏增多,以姓遂称王家河涯、赵家河涯,朱家河涯,刘家河涯,但聚落以丹河两岸自然形成南北两部分,

备注:建国后以地理位置方位遂称北河涯。

5、卜家庄

得名原因:据卜氏族谱考释:八世祖卜海,于明朝末由赵庙乡卜家庄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卜家庄。

6、常乐营

得名时间:明万历年间

得名原因:据杨氏族谱考释:明万历年间,先祖由河北省枣强县迁至山东潍县张高埠,至二世祖杨有能复西移卜居寿光县丹河东岸,依辛罗营处立村,为吉祥取村名常乐营。

7、常流

得名时间:清乾隆十六年

得名原因:据刘氏族谱考释,清乾隆十六年,先祖刘常礼由水南迁此立村,以其名为常礼庄。至后辈认为用祖宗名字不妥,改为常刘庄,因村前桂水常流,遂更称常流。

8、崔岭东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据崔氏族谱考释:始祖仲祥原籍昌乐县八里庄人,于明洪武二年北迁寿光县境桂河西北土岭前定居立村,取名崔家岭,亦称岭上,因居住自然村形成东西两部分,该村位东,遂称崔岭东。

9、崔岭西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据崔氏族谱考释:始祖仲祥原籍昌乐县八里庄人,于明洪武二年北迁寿光县境桂河西北土岭前定居立村,取名崔家岭,亦称岭上,因居住自然村形成东西两部分,该村位西,遂称崔岭西。

10、大伦

得名原因:据伦氏族谱考释:先祖伦仲原籍北宋时期的广南西路雷州府,北宋元丰年间,任寿光县府尹多年,晚年与尾儿子在此定居立村,取名四环村,后更称东张林村。又因村内多系伦姓遂改称伦家庄,至民国初期即称大伦。





0.07757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