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墓葬

  3.jpg

  老子墓

  老子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楼观台西五华里之大陵山,是我国周代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晚年生活、著经、羽化之地,又称西楼观台。东距古都西安70公里,距周至县城13公里,地处终南山北麓,就峪河绕陵而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就水出南山就谷,北径大陵西,世谓老子墓”。在椭圆形墓冢前有清代乾隆时著名学者,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周老子墓”三字石碑。

  春秋末年,老子为周守藏史,周弱,弃周入秦,函谷关令尹喜接迎老子到楼观台,老子讲授了道德之意五千言,即《道德经》后隐居西楼观台大陵山,坐化于吾老洞,洞侧现有老子祠、尹喜祠等遗址。

  楼观台是老子文化的发祥地,是道教祖庭圣地,老子墓地大陵山,经过近三千年的风雨苍桑,留下了丰富的人文遗迹和史话轶闻。唐时玄宗李隆基、诗人岑参、温庭筠等在此拜谒留诗;宋时苏东坡在此踏雪赏景,王禹、薛周在此寻古抒怀;明时康海在此苦读,考中状元,其饮水山泉至今仍叫状元泉;清乾隆时著名学者、陕西巡抚毕沅亲题“周老子墓碑”。

  大陵山山顶“吾老洞”是老子晚年生活、著经、羽化之地,石洞宽8尺,高丈余,深不可测,世传内藏石函,函内有老子头盖骨,多年来探险者甚多,均为洞中阴风所阻。明万历四年《重修吾老洞碑》,碑额有“终南福地”四字,洞额嵌汉白玉匾,上镌“吾老洞”三字,洞内东侧有“藏丹神洞”石刻,洞内供奉明代老子石像一尊。吾老洞侧有老子祠遗址,始建唐初,香火极盛,后毁于北宋时火灾,明代重建,清时复修,文革时被毁。后虽有修复,但规模较小,是历年农历二月十五日老子诞辰祭祀活动的场所。大陵山峰顶有玉皇楼遗址,陵北有王母宫遗址,王母宫北坡下有百亩水田,世称传说中的瑶池,为王母的起居之地。大陵山东坡下有遇仙桥遗址,相传为鲁班所建,建桥时巧遇八仙之张果老而得名,是通过就水进入大陵山必经之地,唐、宋时为竹桥,明时为木桥,后屡毁屡建,现明代桥墩还在。

  此外,还有老子弟子尹喜祠、尹喜墓和徐甲墓址;宋苏轼“赏雪亭”遗址;明状元康海读书台遗址;康海汲水状元泉遗址;传说中《西游记》里孙悟空斗琵琶精的琵琶洞遗址等。大陵山依山傍水,茂林修竹,秀岭飞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得天独厚,经地质勘探,温泉资源丰富,是凭吊怀古、游山赏景,休闲度假,疗养避暑的胜地。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老子诞辰,海内外群众云集此地,以古老的民间特有的传统形式祭祀老子,年均10万之众。其供奉的大蜡、纸火队伍连绵十数里,不时有港台、东南亚游客前来膜拜圣哲老子。

  

  xinsrc_503010727101050016711.jpg

  赞皇李氏墓群

  赞皇李氏墓群又名北朝赵郡李氏家族墓。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西高村南的岗坡地。

  2013年3月赞皇李氏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北省赞皇县西高村南的岗坡地发现了一处有9座古墓组成古墓群,目前已发掘4座,另外5座还在发掘清理中。根据出土的墓志和文物,专家初步推断该墓群为北朝赵郡李氏家族墓。据考古专家介绍,该墓群规模大、排列有序,是目前已发现少有的北朝大型家族墓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出土随葬品丰富、组合清晰、纪年明确,是北朝墓葬研究的标尺。

  

  1.jpg

  唐泰陵

  唐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墓,位于陕西省蒲城县东北十五公里处五龙山余脉金粟山南,唐泰陵以山为陵,山腹中建造墓室,四周绕陵筑墙,气势磅礴,典型的大唐皇陵风格。陵区除唐玄宗主陵外,还附葬杨皇后和宦官高力士陪葬墓。经专家考证,泰陵建制仿唐长安城,规模宏大,虽经一千多年风雨,现在神道两侧三十四对石刻基本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唐泰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时珍陵园.jpg

  李时珍陵园

  李时珍陵园位于湖北省黄冈市蕲州镇城东南面风景秀丽的雨湖之滨,占地80亩,由李时珍墓地、李时珍纪念馆、李时珍医史文献馆和药物园四部分组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李时珍墓地座落在蟹子地,与李时珍诞生地瓦硝坝隔湖相望,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古时即列入“蕲阳八景”,李时珍父子原墓及墓碑保存完好。李时珍纪念馆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馆名,为仿古(明代)建筑群,气势恢弘,错落有致,工程获“鲁班奖”,馆内陈列大量珍贵的医学资 料、药物标本和郭沫若、邓颖超、方毅等同志的题词。李时珍医史文献馆由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题写馆名,分医中之圣、科学之光、功业长存、伟人永生四个部分介绍李时珍光辉的一生,馆内珍藏中外《本草纲目》版本十余种,以及古今中外介绍李时珍的医药书籍、文献资料和报刊杂志等等。李时珍药物园包括药物碑廊和百草园两部分,为我国第一家中医药自然博物馆。本草碑刻长廊镶嵌128幅药材石雕,刻工精细、栩栩如生;百草园种植各类药材310多个品种。

  李时珍陵园自1981年4月对外开放以来,平均每年接待中外游客40余万人次。

  园内简介

  在雨湖岸畔,一片古朴典雅、气度恢宏,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仿明建筑群在一条长500米的带形地段上巍然耸立,这就是李时珍纪念馆。整个纪念馆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由本草碑廊、纪念展览、药物馆、百草药园、墓园五大部门组成,馆内树木茂盛,绿水环绕,坡岗起伏,鸟语花香,仿佛世外桃源,曾有诗曰:"秋月春风四百年,雨湖烟树忆前贤"。

  纪念馆仿古大门上镶嵌着邓小平于1987年7月8日亲笔题写的馆名。 进入馆内,本草碑廊是第一重的院落,两旁白色的墙壁上嵌着96块黑色的大理石,石上刻有著名家蒋兆和1983年所画的李时珍像,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顾景星撰写的《李时珍传》,明代文坛泰斗王世贞的《本草纲目序》以及从《本草纲目》上选下来的128种水草药图,在碑廊最后,还刻有李时珍次子李建元的《进本草纲目》和配诗的蕲阳八景古图,细细品来,韵味无穷。

  第二重院落是一四合院,内设"李时珍纪念展览",该展览使用大量的文物、图片材料,展示了李时珍一生卓越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 药物馆是全馆的中心建筑,气势雄伟,颇有明清清府第的风格。四个展厅集中展示了祖国博大精深的中医学和丰富的中药药学和丰富的中药资源。穿过药物馆的通道,来到一座小拱桥上,放眼回顾,百草药尽收眼底。100多种本草生态标本展现在园中。 进入墓园,绕过一片秀直的水杉林,沿着荷池往前走,便到达遍铺青石的墓地,墓地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第二层平台大理石纪念碑上高高矗着李时珍半身大理石像,在最高一层平台上,李时珍夫妇合墓及其父母合墓皆用青石砌圆形封土堆,平台两侧建有濒湖亭、东壁亭、回春阁,缅怀医圣。 整个馆区,本草碑廊,纪念展览,药物馆以人文景观为主,百草药园和墓园以自然风光为主。从前至后,规格宏大,布局合理,体现了"园中有馆;馆中有园",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水乳交融,交相辉映的特色。

  李时珍纪念馆已被中宣部命名《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它已成为长江中下游一处新的纪念、教育、科研、旅游相合结合的理想之地,吸引着中外万千游客。

  陵园结构

  以李时珍纪念馆为主体的李时珍陵园,由本草碑廊、纪念馆、药物馆、百草药园、墓园五大部分组成,在一长500米的带形地段上依次展开。占地面积八十亩,其中建筑面积六千多平方米,全部系钢筋混凝土仿明代建筑。

  本草碑廊

  由山门(纪念馆大门)进入廊院,两侧分别是长80米的本草碑廊。碑廊内壁嵌有李时珍画像碑、《李时珍传》、《本草纲目原序》和128种本草标本图碑。

  纪念馆

  廊院之后,是纪念馆,系一四合院。这里安排了明代蕲州城模型展览、李时珍纪念展览、李时珍行医塑像展。展览以大量的文物、照片、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李时珍的生平及《本草纲目》的伟大成就。

  药物馆

  由纪念馆穿过月洞门,即见药物馆,楼上楼下共四个展厅,分别展出了历代本草著作,古代医药学家塑像,动、植、矿物药标本和全国各省市重点制药厂生产的名优特中、西药产品。

  百草药园

  出药物馆,便是面积为十五亩的百草药园,这里栽种了一百多种中草药,一年四季花香叶绿、千姿百态、供人欣赏。

  李时珍墓

  过百草园的药物长廊,便进入墓区,绕过一片落叶松林,既见小山坡上苍松翠柏之中的李时珍墓。由台阶拾级而上,登上第三层平台,正中即是李时珍与妻子吴氏合葬墓,其父李月池母张氏合墓居其左,墓碑碑文清晰。墓地周围,松柏常青,药圃花卉,清香四溢、生气盎然。第二层平台正中矗立着大理石纪念碑,碑顶屹立着李时珍半身塑像,两旁为六角纪念亭。墓园荷花池前巍然耸立着青石牌坊,上刻“医中之圣”四个大字,牌坊下面分别雄峙着两对石狮。牌坊位于墓的正前方约150米。

  李时珍纪念馆已被定为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教委确定为“百个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中宣部命名的“百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它已成为长江中下游下个新的纪念、教育、科研、旅游相结合的理想之地,吸引着中外万千游客。

  

  李自成墓.jpg

  李自成之墓

  李自成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下牛迹岭。李自成墓坐落在九宫山北麓,原墓围多古木,墓为长形土坟。坟北面有一几近湮没于土中的小块石碑,镌“李自成坟”。1928年,国民革命军14军49师师长岳森至此凭吊,以高六尺、宽二尺,厚四寸,上镌楷书“李自成之墓”石碑更换原碑。

  1955年6月,县文化科函请省文化局拨款修缮李墓,并由县人民政府主持重修。其时,掘墓验视,土丘之下,有棺室,室内仅存近似尘土的黑色物质一线,锈蚀马钉数颗。

0.0953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