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个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以百余年磨难为基点,以五十余年发展为基石,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成就了中国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儿,俊俏姑娘则在给人们表演节目。
而清明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奶奶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煮鸡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呢,我们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
可现在呢,“洋节”来袭,西方的情人节代替了我们的七夕节。洋节风靡而传统节日却逐渐被人们淡忘,身为一名中国人,你难道不应为此做些什么吗?
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儿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我们告别。
清明节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去坟里扫扫墓,仅此而已。端午节,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抬头赏月呢?
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慢慢被人们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现在社会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能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我们要尽全力把我们的传统佳节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保卫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你还等什么?快行动吧!
11张小泉剪刀是浙江省杭州市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清康熙二年(1663年),张小泉剪刀始创于杭州,后成为闻名遐迩的“五杭”产品之一。传统民用剪刀是张小泉的起家产品,它有“信花、山郎、五虎、圆头、长头”五款,靠镶钢均匀、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刃口锋利、销钉牢固、开合和顺、式样精巧、刻花新颖、经久耐用、物美价廉等十大特点称雄制剪业。 “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裁剪江山成锦绣,杭州何止如并州。”这是中国杰出的剧作家田汉1966年走访张小泉剪刀厂时写下的一首赞美诗。
2006年,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溯源
历史回眸张小泉剪刀的制作,已有34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就已出名。张小泉的父亲张思家自幼在以“三刀”闻名的芜湖学艺,后在黟县城边,开了个张大隆“剪刀铺”,前店后家。张思家做事认真,他打磨的剪刀,坚韧锋利,备受人们的称赞。小泉在父亲的悉心指教下和自身不断实践中,也练就了一手制剪的好手艺。清兵入关时他父子俩逃到杭州,在吴山脚下的大井巷内,开设了“张大隆”剪刀作坊,悉心研究铸造技艺。在打制剪刀中运用了“嵌钢”(又叫镶钢)工艺,一改用生铁锻打剪刀的常规,选用的又是浙江龙泉、云和之钢,还采用镇江特产质地极细的泥精心磨制,使剪刀光亮照人,生意格外兴隆。张小泉子承父业后,由于制作认真,质量上乘,加上地处清河坊一带,是杭州商业中心,故而生意兴隆,利市十倍。公元1663年(清康熙二年)为防别家冒用张大隆招牌出售剪刀,他把招牌改用自己名字“张小泉”。
据说清朝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到杭州时,乔装打扮,混入香客之中,信步上山游览。正当游兴正浓,天公却不作美,突然下起雨来,只好下山寻屋避雨,匆忙中走进一间挂着写有“祖传张小泉剪刀”字样招牌的作坊。乾隆好奇,顺手拿来一把剪刀一看,只见寒光闪烁,锋利无比,便买了一把带回宫去。他很喜欢这把剪刀,作为宫内用剪。从此,张小泉剪刀名声大作,打出“张小泉”牌号做剪刀的,最多时曾达到86家,出现了“青山映碧湖,小泉满街巷”的盛况。
公元1909年(宣统元年)传至张祖盈时,制剪技术在杭已传八代,他以“海云浴日”商标,送至知县衙门,并报农商部注册,商标上还加上“泉近”字样。1915年,张小泉近记剪刀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从此剪刀远销南洋、欧美一带。门市平均每月销售大小各种剪刀计一万余把。1917年张祖盈将剪刀表面加工改为抛光镀镍后,更受顾客的欢迎。当时师傅、徒工、店员人数已达八十多人。1926年获美国费城世博会银奖。
正当张小泉发展势头蒸蒸日上时,日寇侵占了杭州,张小泉剪刀尽管在剪刀业中遥遥领先,但仍遭受重创,濒于破产。新中国成立后,张小泉剪刀保持了其传统特色,并在工艺、产量和质量等方面有了进一步提高。1957年“杭州张小泉剪刀厂”成立,现在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剪刀生产企业。
2000年,张小泉企业整体改制,转变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为“张小泉”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企业顺利通过转制,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向现代企业制度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工艺特点
虽然张家产业数易其主,但张小泉及其后代却给人们留下了精湛独特的剪刀制作工艺,当时总结出来的72道工序,是一代又一代劳动者的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张小泉传统制剪工序中有两项精湛独特的制作技艺历经磨练被延续下来,一是镶钢锻打技艺,造剪一改用生铁锻打剪刀的常规,选用浙江龙泉、云和的好钢镶嵌在熟铁上,并采用镇江特产质地极细的泥精心磨制,经千锤百炼,制作成剪刀刃口,并用镇江泥砖磨削;二是剪刀表面的手工刻花技艺,造剪工匠在剪刀表面刻上西湖山水、飞禽走兽等纹样,栩栩如生、完美精巧。
张小泉剪刀创始人张小泉曾立下“良钢精作”的家训,340余年由其后人身体力行,成为张小泉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张小泉剪刀厂“质量为上,诚信为本”的经营宗旨和“用心去做每一件事”的精神即源于此。
张小泉剪刀在继承传统技艺基础上不断创新。它已成为我国剪刀行业中产量最大,品种最全,质量最好,销路最广的一家企业。产品形成了工农业用剪、服装剪、美容美发、旅游礼品、刀具系列等100个品种500多个规格。最大的剪刀1.1米长,重28.25公斤;最小的旅行剪只有1寸长,4钱重,可放入火柴盒内。
传承意义
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张小泉剪刀选用优质中碳钢镶嵌锻制刃口,经过72道工序制成。其“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剪切锋利、开合和顺、样式新颖、手感轻松”的特点,一直为人所称道。张小泉剪刀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到世界40余个国家和地区。
20世纪50年代,生产一把剪刀是在“一只风箱一把锤、一块磨石一只盆、一把锉刀一条凳”的简陋条件下经过72道工序才完成的,随着张小泉剪刀90%以上的生产工序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工序最少的只需9道。随着冲压、注塑工艺的大面积应用,传统的工艺逐渐被遗弃,即使是仍在采用的几道传统工序,也只有退步,没有进步。众多制剪工人年事已高,无法亲自操作。致使这一古老的手工艺出现传承断档,如今能够从头至尾完成所有工序的制剪高手已不复存在,张小泉剪刀锻制工艺急需抢救、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