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农堂:弘农,地名,古为陕西之弘农县,今为陕西之华阴县,是杨姓先人杼公兴旺发祥之地,以望立堂。
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故而得名。
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拒绝行贿者时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后世遂以“四知”为堂号。
此外,杨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光裕堂、赐书堂、崇本堂、清白堂、务本堂、绍兴堂、瑞本堂、绍先堂、河东堂、栖霞堂、秦和堂、鸿仪堂、安阳堂、鸿山堂、新杨堂、道南堂、信海堂、北山堂、洪洞堂等。
源流一
源自姬姓:
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
一、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二、源于周宣王子长父。宣王时期,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三、源于晋武公子伯侨。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
源流二
源自扬姓
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
源流三
源于改姓而来:
改杨姓,主要由同源、避难、避仇、收养、过继、赐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构成。
赐姓:隋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鲜卑族,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义臣之父尉迟崇,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隋文帝因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下诏赐义臣国姓杨氏。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收养:西晋氏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收养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为杨氏。杨复光,本姓乔,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
避难:今浙江省诸暨市的概浦杨姓,为倪姓所改。倪盈第八世孙倪炤,仕宋为龙图阁学士,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遭流新州。当时,倪炤的幼子倪顺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及倪顺长大,力学皆优,念外家杨姓之恩,改为杨姓。
少数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政策,其中的莫胡卢氏改为杨姓。白族中,杨姓一直是主要姓氏,唐朝时为白族第一大姓。
中国十佳古村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历史文化名村。位于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的故乡——湘西南的会同县的高椅古乡境内。因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形宛如一把太师椅而得名。
整个村寨共有五百九十多户两千两百多人,其中百分之八十五的村民为杨姓,系南宋威远侯杨再思的后裔,侗族。
高椅古村位于湖南省会同县高椅古乡境内的巫水河畔,这里曾是水陆交通枢纽,是历史闻名的烟土之路的必经之地。连接家家户户、村与村的道路纵横交错,宛如网状,如入迷宫。村子里的人一般只走几条主要的路,很多阡陌相通,但无人敢行,就是当地上了年纪的人也不一定能知道村里的每条小道通向谁家。连自己人都搞不清楚路伸向何方。由于地形复杂,几百年来,这个村子从未受过土匪、强盗的骚扰。
整体布局
从整体来看,高椅古村的先辈们将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富有哲理的规划布局融合在一起。
每栋建筑坐北朝南,外表相似,呈梅花状分布排列,巷道与封闭式庭院呈八卦阵式,将村落分为五个自然村庄。村内保存有明洪武十三年到清光绪七年五百年间的古民建筑一百零四栋,总建筑面积近两万平方米。是湖南省迄今发现的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建筑村落,被专家誉为“江南第一村”、“民俗博物馆”。无论从古民居建筑群落的地理分布还是建筑的形态特点、以及内部结构与周围山水园林、地形水系的关系,高椅古村都极具人文特质。
文物价值
高椅古村,是湖南省迄今发现的一处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建筑村落,被专家誉为“江南第一村”和“民俗博物馆”。2002年5月,被正式批准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6月被列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省历史文化名村。有着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古村现保存有明洪武13年到清光绪7年(1380-1881)连续500年间的古民建筑104栋,总建筑面积19416平方米。古村现有住户594户,2205人,其中85%的地村民为杨姓,侗族。系南宋诰封“威远侯”杨再思的后裔。它是古村旅游的一颗“明珠”。
民居特色
马头墙
古村建筑为木质穿斗式结构的两层楼房,四周封有高高的马头墙,构成相对封闭的庭院,当地称为窨子屋。这种建筑因为是高墙封闭,仅开小窗,有防风、防火、防盗的特殊功能。近百年来,高椅村尚没有一家失火殃及四邻的先例。
雕梁画栋
与张谷英村相似,高椅古村每家每户相通。这是典型的明代江南营造法式,侗乡风情更増添一份民族特色,照壁上方色彩斑斓的绘画,或大禽猛兽,或松菊梅兰,可以看出当时的主人是武将还是文人或者农家。房屋建筑式样优美多姿,大都饰以壁画、墙头画,门窗都是隔扇花式样,花纹各异,或龙腾、或凤舞、或花鸟、或人物,匠心独运,技艺精湛,现仍保存有很多的丹青墨宝、石雕、石碑、镌刻等艺术品。庭院内的木构楼房,门窗多有精美雕饰,不少庭院、堂屋前悬挂匾额,照壁多绘壁画,屋内明清家具随时可见。
红黑鱼塘
古村建筑在防火、防潮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地基用小青石砌筑,高出地面六十公分,有较深的排水沟,房屋密集区还设有下水道和水塘。红黑鱼塘开凿于清朝嘉庆末年。左塘是用来养观赏鱼,故名红鱼塘。右塘用来喂养食用鱼,故名黑鱼塘。两池塘与村内的排水系统相通,是村落排水系统的一个蓄水池。虽然整个村子是以木质建筑为主,但由于高墙封闭,下水道纵横,高椅得以防火、防潮,使这些明清时代的古建筑历经六百多年不朽。
防盗缸
防盗监听缸所在的住宅是明早期建筑,原房主是当地首富之一,为防盗窃,在其厨房里埋有一口缸,缸口直径六十厘米,深五十五厘米,缸口与地面持平,平时盖上木板,并有一碗橱遮掩,不易被人发现,需用时取掉木盖板,可监听到五十米外的脚步声。据考证,该装置为国内最早的监听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