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

  周紫芝(南宋)

  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踏莎行·情似游丝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苏幕遮

  老相邀,山作伴。千里西来,始识庐山面。爱酒杨雄浑不管。天与邻翁,来慰穷愁眼。

  似惊鸿,吹又散。画舸横江,望断江南岸。地角天涯无近远。一阕清歌,且放梨花满。

  

  卜算子·席上送王彦猷

  江北上归舟,再见江南岸。江北江南几度秋,梦里朱颜换。

  人是岭头云,聚散天谁管。君似孤云何处归,我似离群雁。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醉落魄·江天云薄

  江天云薄,江头雪似杨花落。寒灯不管人离索。照得人来,真个睡不著。

  归期已负梅花约,又还春动空飘泊。晓寒谁看伊梳掠。雪满西楼,人阑干角。

  

  鹧鸪天

  花褪残红绿满枝。嫩寒犹透薄罗衣。池塘雨细双鸳睡,杨柳风轻小燕飞。

  人别后,酒醒时。午窗残梦子规啼。尊前心事人谁问,花底闲愁春又归。

  

  江城子

  夕阳低尽柳如烟。淡平川。断肠天。今夜十分,霜月更娟娟。怎得人如天上月,虽暂缺,有时圆。

  断云飞雨又经年。思凄然。泪涓涓。且做如今,要见也无缘。因甚江头来处雁,飞不到,小楼边。

  

  江城子

  碧梧和露滴清秋。小庭幽。翠烟流。羞带一襟,明月上危楼。苦恨秋江风与月,偏管断,这些愁。

  此情空道两绸缪。信悠悠。几时休。到得如今,刬地见无由。拟待不能思想得,无限事,在心头。

  

  一剪梅(送杨师醇赴官)

  无限江山无限愁。两岸斜阳,人上扁舟。阑干吹浪不多时,酒在离尊,情满沧洲。

  早是霜华两鬓秋。目送飞鸿,那更难留。问君尺素几时来,莫道长江,不解西流。

  

  渔父词

  六首(叔共名竦) 

  好个神仙张志和。平生只是一渔蓑。和月醉,棹船歌。乐在江湖可奈何。

  

  踏莎行

  燕子归来,梅花又落。缃桃雨后燕支薄。眼前先自许多愁,斜阳更在春池阁。

  梦里新欢,年时旧约。日长院静空帘幕。几回猛待不思量,抬头又是思量著。

  

  鹧鸪天

  终日看山不厌山。寻思百计不如闲。何时得到重阳日,醉把茱萸仔细看。

  欹醉帽,倚雕阑。偶然携酒却成欢。篱边黄菊关心事,触误愁人到酒边。

  

  永遇乐(五日)

  槐幄如云,燕泥犹湿,雨余清暑。细草摇风,小荷擎雨,时节还端午。碧罗窗底,依稀记得,闲系翠丝烟缕。到如今、前欢如梦,还对彩绥条无语。

  榴花半吐,金刀犹在,往事更堪重数。艾虎钗头,菖蒲酒里,旧约浑无据。轻衫如雾,玉肌似削,人在画楼深处。想灵符、无人共带,翠眉暗聚。

  

  蓦山溪

  月眉星眼,阆苑真仙侣。娇小正笄年,每当筵、愁歌怕舞。水亭烟树,春去已无踪,桃源路。知何处。往事如风絮。

  如今闻道,误剪香云缕,闲系小乌纱,更无心、浅匀深注。三山路杳,终不是人间,知谁与。吹箫女。共驾青鸾去。

  

  宴桃源(与孙祖恭求蘼酴)

  旧日荼酴时候。酒涴粉香襟袖。老去惜春心,试问孙郎知否。花瘦。花瘦。剪取一枝重嗅。

  

  感皇恩(竹坡老人步上南冈,得堂基于孤峰绝顶间,喜甚,戏作长短句)

  无事小神仙,世人谁会。著甚来由自萦系。人生须是,做些闲中活计。百年能几许,无多子。

  近日谢天,与片闲田地。作个茅堂待打睡。酒儿熟也,赢取山中一醉。人间如意事,只此是。

  

  采桑子(将离武林)

  云踪老去浑无定,飘泊寒空。又被东风。吹过江南第几峰。

  长安市上看花眼,不到衰翁。好趁归鸿。家在西岩碧桂丛。

  

  好事近(海棠)

  春似酒杯浓,醉得海棠无力。谁染玉肌丰脸,做燕支颜色。

  送春风雨最无情,吹残也堪惜。何似且留花住,唤小鬟催拍。

  

  感皇恩

  残月挂征鞍,路长山绕。独拥寒貂犯霜晓。水边林下,孤负此生多少。星星空满鬓,因谁有。

  不如办个,短蓑长钓。唤取轻鸥伴人老。思量也胜,看人眉头眼脑。世间浑是梦,何时了。

  

  hanguang.jpg

  周介孚(1838年—1904年),鲁迅祖父。名致福,又名福清,字震生,介孚,号梅仙。浙江绍兴人,生于1838年1月22日,1867年中举人,1871年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江西金溪知县、内阁中书。1893年回乡发生了科场行贿案,被光绪皇帝钦定为“斩监候”,从此就坐了八个年头的牢。1901年被释放回家,1904年1月逝世。

  

  人物简介

  

  见解

  他热心功名,迷恋科举,倒又并非只读八股文。他主张小孩启蒙先读《鉴略》,既可识字,又可知道中国历史的梗概。他并不赞成小孩启蒙一定得读《百家姓》、《三字经》。鲁迅、周作人就都是以《鉴略》开蒙的。鲁迅在《五猖会》中写到父亲要他背一段书才可以走。所背的书就是《鉴略》。周介孚还认为,小孩识字以后,可以读小说,特别是《西游记》,容易为孩子所接受。然后再读《诗经》等书。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中回忆说:“介孚公的确喜欢《西游记》,平常主张小孩应该看小说,可以把他文理弄通,再读别的经书就容易了,而小说中则又以《西游记》为最适宜。”周作人还说:“小时候可以看小说,这一件事的好处我们确是承认,也是永不能忘的。”周建人也认为:祖父介孚公关于小孩读书的主张,“是比较开明民主的”。

  对于中国古典诗歌,周介孚也有自己的见解。他曾从杭州狱中将一部木板印的《唐宋诗醇》寄回家中。书中夹有一张字条,是写给樟寿(鲁迅)诸孙的。全文如下:

  初学先诵白居易诗,取其明白易晓,味淡而永。再诵陆游诗,志高词壮,且多越事。再诵苏诗,笔力雄健,词足达意。再诵李白诗,思致肖逸。如杜之艰深,韩之奇崛,不能学亦不必学也。示樟寿诸孙。

  其实,青少年读中国古典诗词,总是按时间顺序从诗经、楚辞这样系统地读下来的,哪里会像周介孚所说的跳来跳去的读。但周介孚的说法,也不失为一种诗评,一种对古典诗人的见解。至少,周介孚读过许多中国古典诗人的诗集,并作了比较。

  在周介孚留下的书籍中,还有一本《古文小品咀华》手抄本。此书原有耕读轩刊本,收短小古文二百九十一篇。每篇至多千把字,最少的一篇只二十三字。手抄本收文八十一篇,七十九篇与刊本同,文中夹批、文后评语也与刊本大同小异,似系刊本的精选本。手抄本书末有周介孚跋文:

  售旧书才,挟此本,纸劣字拙,而文可读,因以薄直得之。

  介孚氏识。

  从这跋文可见,周介孚还不是毫无读书情趣的人。他竟认为这些小品文“可读”,可见他的阅读面不是很窄的。

  

  介绍

  周介孚没有什么著作。他写过几十首诗,装订成集,称为《桐华阁诗钞》,鲁迅曾将它抄录一过,没有刊刻。周介孚在杭州狱中,曾写了一本《恒训》,是写给儿孙的,也有鲁迅抄本存世。《恒训》在结尾时说:“予性介,运复蹇,不能积财以封殖,爰将生平所闻见者,可法可鉴持身保家之道,备述此编。尔辈守之,如读楹书,大门闾,昌后嗣,于是在乎。”这可说是他写这本小册子的目的。它的写法,和《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不同,在每句戒言下,他都举一些例证,以证明戒言的正确和有效。有些例证,写得很生动,有情节,甚至写出了人的个性。

  周介孚还写了大半生的日记。大概从他青年时代开始,一直写到他临终前一天。用红条十行纸写。字迹端庄,每年一本,线装得很好。放在地上,有桌子般高的两大叠。这部日记,反映了晚清一个相当规范的士大夫的带点传奇色彩的坎坷的一生;并通过他,还反映了当时的京都官场和地方社会的各种动态。它应该是很有史料意义的。1919年底,鲁迅回乡接家眷去北京时,把这些日记全烧掉了。鲁迅说:“我这次回来翻了翻,好像没有多大意思,写了买姨太太呀,姨太太之间吵架呀,有什么意思呢!”又说:“东西太多,带不走,还是烧了吧!”它们就足足烧了两天。值得一提的是,周介孚的两个孙子——鲁迅和周作人,都从青年时代起,用红条十行纸或蓝条直行纸记日记,每年一本,线装成集,鲁迅在逝世前一天还在记,周作人记到红卫兵只准他在灶间地上睡觉时止,离开逝世也不远了。鲁迅、周作人的日记,都已成为研究鲁迅、周作人的不可缺少的资料,而且对于中国现代文化史和文学史的研究也都有重要价值。周介孚的日记要是能保存至今而予出版,不但对研究鲁迅、周作人有用,而且必然受到中国近代史研究者们的重视。

  

  特点

  从周介孚留下的某些文字墨迹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的书法艺术脱胎于颜真卿而端庄、雄健、有力。他儿子周伯宜(鲁迅父亲)的书法则是端正、平和、娟秀。鲁迅青年时期的书法明显的出自乃祖一路,后来他融合魏碑,带有隶意,形成自己的风格。周作人的书法接近乃父,平和,冲淡,和他所追求的散文风格一致。

0.07643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