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墓葬

  

  1.jpg

  梁孝王陵位于河南永城市芒砀山之保安山,北峰为刘武夫人李王后陵,属于夫妻“同坟异穴”合葬地下宫殿。自梁孝王始其子孙八代均把长眠之地选在芒砀山,芒砀山现已发现西汉梁国王室地宫22座。形成一个全国罕见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西汉梁国王陵墓群,该墓群于1996年被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主

  梁孝王刘武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汉文帝刘恒之子,景帝刘启的同母弟。梁孝王刘武公元前168年从淮阳王徒封为梁王,公元前144年突发暴疾去世,在位25年。都城睢阳(今商丘市睢阳区),梁国地大物博,其国界北达泰山以南,西至今开封杞县以东,拥有大县40余城,占据天下膏腴之地。加上朝廷的不断赏赐,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据《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其未死时,财以聚万计,不可胜数,及死藏府余黄金尚四十余万斤。”其母窦太后特别宠爱他,景帝也对他特殊照顾,特别是公元前154年梁孝王平叛七国之乱立有大功,得赐天子旌旗,由此可见梁孝王刘武地位的特殊。梁孝王在位时大治宫室扩睢阳城70余里,建梁园300里。另外梁孝王喜诗词歌赋广结天下贤士,众多大文豪均为梁王座上宾如: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留传了大量的传世名作,为汉赋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文献记载

  《水经注》砀山有梁孝王墓,斩山作郭,穿石为藏,行一里,到藏中,有数尺水,水有大鲤鱼,黎民谓藏有神,不敢犯之。

  《太平寰宇记》:“在永城县北五十里砀山南岭上,髙四丈,周一里。” 

  《大清一统志》:“梁孝王墓在归德府永城县北。

  结构

  梁孝王陵全长96米,最宽处32米,面积约700平方米。东汉末年被曹操率军队盗掘,据<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记载:曹操为盗掘梁孝王陵专门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官职。在陵墓下方原建有巍峨壮观的寝园一座,毁于西汉末年,寝园基址保存基本完好,南北长110米,东西宽60米,面积6600平方米,主要建筑基址有前庭、照壁墙、寝殿、便殿、庖厨、回廊等组成。于1992年9月——1994年7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对基址进行发掘清理,1994年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地位

  梁孝王刘武生活在西汉初期文景盛世,由于他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其葬制享用了汉代皇帝的埋葬规格,对后代梁国王陵墓葬形制产生了很大影响。梁孝王陵巨大的工程建筑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聪明智慧,同时它对研究汉代的物质文明,社会生活和丧葬制度多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1.jpg

  汉安陵为汉惠帝刘盈墓,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东18公里处渭城区韩家湾乡白庙村。安陵为覆斗形,底部周长725米,高25.22米。陵西北150米处为张嫣皇后墓,因吕后死后张嫣被废,封丘很小。陵北白庙村一带有邑城遗址,陵东还有12座陪葬墓。

  

  布局

  汉惠帝安陵的考古工作于2009年6月底开始,截至目前,调查勘探面积近百万平方米,确定了安陵陵园的夯墙及东门遗址,探明建筑遗址18处,外藏坑90座。安陵陵园东西长967.6米,南北宽883.5米,园墙为夯筑,墙宽3.5~6.5米。东门遗址位于陵园东墙中部偏北位置,门址平面为以门道为中心对称分布的2组4座“凸”字形夯土台基,门道宽约2.7米。安陵的建筑遗址发现18处,均位于安陵封土正北方向,平面多呈长方形,长4.6米~72.7米,宽1.3米~8.2米,其中有夯土、散水、砖铺地等遗迹。外藏坑发现90座,竖穴土圹结构,平面为长方形、“甲”字形等,长71~5.1米,宽3米~10米,深约6.3~14米,坑底有骨屑、朽木、陶器残块等。 

  张皇后奉吕后之命与刘盈系甥舅成婚。诸吕被翦灭时,因受株连,被迫“退处”北宫。卒后合葬安陵,但“不起坟”,现地面墓冢或为后代所建。封土为覆斗形,底部东西长60米,南北宽50米。顶部边长20米,高12米。陵北900米处为安陵邑。陵东为陪葬墓区,尚存封土2座,曾发掘从葬俑坑一处。

  安陵居整个陵区中部,建于渭河北岸的塬地上,陵墓显得巍然高耸。封土为覆斗形,底部和顶部平面皆长方形。高25米,底部东西长为170米,南北宽140米;顶部东西长65米,南北宽40米。 《史记集解》引《皇览》曰:“山髙三十二丈,广袤百二十步。”汉陵封土中最高者为武帝陵,其高十四丈。故文中三十二丈当为十二丈之误,十二丈约合今27.6米。广袤百二十步则其底面当为正方形,今其南北宽度小于所记古尺度。皇甫谧曰:“去长陵十里,在长安北三十五里。”陵墓封土形态完好,四周垣墙及阙门情况不详。

  张皇后陵

  位于安陵西稍偏北270米处。现存封土或为其后所建。封土为覆斗形,底部东西长60米,南北宽50米,顶部边长20米,高12米。其规模与一般的汉代帝后陵相比,显得小了一些,且作为后陵来说,还不如陪葬墓中的鲁元公主墓高大,这在西汉诸陵中是少有的。

  安陵陪葬墓

  安陵陪葬者见诸文献记载的有鲁元公主、张敖、陈平、张苍、袁盎、扬雄、盖勋等。安陵陪葬墓均在安陵之东部,主要分布在咸阳市渭城区窑店镇和韩家湾乡白庙村一带。七十年代地面仍存有12座封土。封土大多为圆锥形。陪葬墓分布大致东西一线,排列有序,或两墓并列,或几墓成群。其东南部也应当有一些陪葬墓,当目前尚未进行调查。

  陪葬墓以中鲁元公主墓最为高大,位于咸阳市渭城区韩家湾乡白庙南村,西距安陵900米。鲁元公主(?——公元前187年),高祖和吕后的长女,惠帝之姊,张敖之妻。生女张嫣,即后来的孝惠张皇后。鲁元死于吕后执政时,子封鲁王,故甚受宠。该墓封土底面为长方形,底边东西长140米,南北宽120米,顶部呈马鞍形,高19米。因其身份特殊,故墓葬规模远大于一般汉陵陪葬墓。在墓北250米处的地面上散见绳纹板瓦与铺地砖残块。

  出土文物

  汉惠帝安陵陪葬墓中已出土彩绘陶俑84件,皆武士俑。俑高44-46厘米,头戴紫色束发帻,两边有风带附系颏下,额前发际用黑、红两色抹带,发髻结于脑后。上身穿淡绿色或红色短襦,右衽,外穿甲衣,腰束红色带子,腿上有淡绿色或紫色的行膝,上下有系带紧结,足着芒鞋。体形修长,双目凝视前方。 

  一起出土的还有陶牛46件,陶羊125件,陶猪23件。其排列次序是外侧一列为武士俑,其余5类为猪、羊、牛,羊居中。这些人俑、动物俑只是未被破坏的一小部分,被破坏部分曾出土陶武士俑、乐舞俑、陶马等,此陪葬墓究竟有多少陶俑,要待全部发掘后才能得知。安陵是汉惠帝刘盈的陵墓,其公元前195-前188年在位,安陵修建于这7年间,其陪葬墓地也应是此时及稍候一段时间建成的,至迟不会超过文帝时期。

  考古发现

  安陵陵园面积近80万平方米

  过去对安陵的考古工作多为地面调查,但一直未能找到安陵的陵园。2001年意外发现了那段南北向夯土墙遗址后,就推测其很有可能就是从未发现过的安陵的陵园城墙,由此展开调查。

  经小面积的试掘后,考古工作者确认其就是城墙墙基。他们沿夯土方向朝南朝北两端进行钻探,发现这段夯土墙竟长达840米。又因其方位在安陵陵冢的西北,确认这片夯土就是安陵西墙的一段。考古工作者在此基础上又寻找到了安陵陵园的东、南、北其他三面城墙的遗址。一个完整的安陵陵园终于浮出地面。

  据悉,安陵陵园东西长940米,南北长840米,面积近80万平方米,与已发表的西汉帝陵资料相比,安陵的陵园面积是西汉11帝陵中最大的一个。

  刘邦儿子赵王之墓有误

  在安陵以东有一大型封土墓,当地村民称之为赵王如意墓,其墓前所立保护碑碑文亦为赵王如意墓。可是在安陵的有关资料中,均称这座墓为鲁元公主墓。文献记载,鲁元公主死后陪葬安陵,其丈夫赵王张敖死后与鲁元公主一起安葬在安陵。离此墓东60米有一座封土堆小于此墓的应是赵王张敖之墓

  孙铁山说,鲁元公主是惠帝的胞姊,又是惠帝的岳母,其特殊的双重身份使鲁元公主的墓略小于帝陵却远大于其他陪葬墓。而赵王如意被吕后鸩杀,在吕后专权之际,不可能给予如意这么高的规格陪葬惠帝。再者,汉初有多人被封为赵王,计有“如意、张耳、张敖”等。如意为刘邦之子,遭吕后鸩杀,世人深表同情,只听赵王,便误以为是如意。以讹传讹,使这座墓变了主人。

  西汉帝陵首现壕沟城墙并存

  考古工作者在调查安陵陵邑北墙时,在由东向西600米至1060米处的北墙外1米,还发现了一条与北墙平行的宽5米、深2米的壕沟。这无疑是安陵调查中又一个重大的发现。壕沟和城墙一样,最初为了防御敌人。一般因地形而设,有沟无墙,有墙无沟。只是到了后期用以城防时才沟墙并存,双重防御,但这种情况在陵园、陵邑中非常罕见。这种壕沟和城墙并存的情况在西汉帝陵中还是首次发现。

0.09811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