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传播

  谢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分布很广,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基本上都有谢氏族人,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四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一千一百零七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69%左右。  谢姓最早活跃于河南南部。楚人灭申并迁谢姓族人于淮河上游,从此,谢姓族人开始了南迁的历程,春秋时期,谢姓已经迁到山东、湖北、湖南等地。战国时,谢姓一支移民四川。汉晋时谢姓已播迁到陕西、云南、贵州、江西、浙江等地。三国至南北朝时,谢姓家族成了天下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唐朝时,谢姓始入福建、广东,成为东南地区的名氏大姓。  南迁谢水  炎帝的子孙在巫咸国中生息繁衍了数千年,至殷中宗时巫咸国民之一的巫咸与伊尹之子伊陟夹辅中宗,“治王家”,“殷复兴,诸侯归之”。其后商朝迁都于耿(今河南温县),巫咸国的一部分人也南迁于谢水流域(今河南洛阳),成为炎帝的谢氏传人。  巫谢人定居谢水流域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原地区一支不容忽视的势力,至西周建国以后,为了在洛阳一带安插亲信势力,他们被作为西周的异姓臣民从谢水一带迁出,沿秦岭东部的熊耳山和外方山南下,到达南阳附近的泚水、谢水流域,并最终在那里定居下来。  先秦、晋时期  申国灭亡后,谢人又遭楚国的奴役,先后迂往湖南、四川、浙江等地,遂把种子撒向全国。至于秦汉以后生活在南方各地的谢氏人,则大多与迁居荆山的谢氏人有关。而在北方各地的谢氏人,则多与留居谢邑的谢氏人有关。汉朝至晋朝,谢氏除在上述地区发展繁衍外,还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等省的一些地方。这些地方的谢氏,有的直接从祖根地迁入,有的则是间接而来,他们植根于江南,不断发展壮大。  唐宋时期  唐朝至宋朝,由于朝廷调遣、征战、兵燹等原因,中原地区几次向南方,尤其是向闽越地区大移民,居住在谢氏祖根地河南的谢氏,每次都有族人加入移民行列。  元明清时期  谢氏的发展再度陷于沉寂。  迁入港澳台  明初入台湾。明熹宗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福建南安人郑芝龙与颜思齐设寨于笨港(今台湾北港),郑芝龙曾多次招徙福建漳州和泉州沿海的汉人,渡海到台湾垦荒。漳、泉二州有不少谢氏人加入拓垦行列,成为最早入台的谢氏移民。郑芝龙之子郑成功,被南明永历帝封为廷平郡王,率领将士数万人入台,经过八个月的战斗,于清康熙元年国怀抱。郑成功的部下有个谢贤,任工官,还有个谢岩,任州官,他们二人于公元1664年前后到达台湾,是有名可查考入台最早的谢氏人。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五个月后病逝,其子郑经嗣位,据守台湾,至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郑氏父子主台期间,闽、粤人大批徙居台湾,其中有谢某徙居今台南市,逝世后葬在新丰区埤仔头。还有一位谢氏人,来台后辗转定居于如今的桃园市。清朝政府领有台湾后,谢氏族入台者络”绎不绝。有文献记载的谢氏入台及在台的活动即有将近二十起。  至于在香港和澳门,也有不少谢氏族人居住。他们大多是历史亡的广东谢氏移民,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客家人。当然,如今,也有不少其他地区的谢氏族人陆续迁到这里居住,进一步扩大了谢氏族人在这里的队伍。另外,他们也像生活在台湾的谢氏人一样,活跃在当地的政治、经济、文教等领域,并且为了加强同姓宗亲之间的联系,还成立有谢氏宗亲会,并与总部设在台湾的世界谢氏宗亲总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谢姓主体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虽经历东晋、隋唐的北方地区战乱,但对谢姓的伤害相对要轻。在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迁移中,谢姓向南、西南和东南迁移,在南方稳定地长足发展。

0.1044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