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绎(1021年—1088年),字仲连,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亿子。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官秘书丞,通判军府兼管内劝晨事,提举府学(《金石萃编》卷一三四《京兆府小学规》)。事见《宋史》卷三一五《韩亿传》。
韩绎《致留守司徒侍中》(局部)尺牍 行书 纸本 30.2x50.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绎顿首再拜 留守司徒侍中 绎瞻怀馆下 驰情旦暮 昨以承乏牵冗 久疏左右之问 悚怍至深 冬仲 严寒 伏惟台候动止万福 区区乡往 未繇言侍 仰觊 保调寝味 下情之望 谨奉启不宣 绎惶恐启上 留守司徒侍中台坐 十一月一日谨空
韩姓最早活动在春秋时的晋国,随着韩虔建立韩国并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又两次迁都,一阳翟(今河南禹州),一新郑(今河南新郑)。两次迁都,从而使韩姓得以迅速繁衍,也使得韩姓在河南打下坚实基础。秦亡后,韩国宗室韩王信起初被封为颍川王,而后又改封太原,其后裔韩骞为避王莽之乱南迁南阳,这支韩姓在东汉得到很大发展。后周少保韩褒徙居昌黎(在今辽宁义县),其子韩仲良徙居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有韩姓人徙居安定安武(今甘肃镇原),不久又有人从安定安武回迁河北武安,常山太守韩耆徙居九门(今河北藁城),其子韩茂任后魏中书令,征南大将军、安定公。韩茂曾孙韩睿素为桂州长史,成为这一时期飞黄腾达的韩姓人。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中原人为避战乱,大举南迁,韩姓则有迁往西北、东北、西南、江南者,颍川和南阳的韩姓不少人迁居江南。
唐代时有四位韩姓宰相,即韩瑗、韩弘出自南阳,韩休、韩晃出自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虽出生于河南孟州,却是韩睿素之后,因此他的著作也被后人辑为《昌黎先生集》。韩愈曾贬潮州刺史,为韩姓最早入广东者。此时,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河东(今山西太原)、广陵(今江苏扬州)都有韩姓大族,都称从颍川迁徙而来。南宋时,居于北方和中原的韩姓人迁往江、浙、粤、闽一带,又据有关学者证实,江浙鄂皖各地的韩姓人多为韩世忠后裔。元明清时期,韩姓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江浙一带的韩姓人较大规模的播迁于南方各省,有的迁居台湾,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定居。
韩姓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的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河北、辽宁等省,南方则以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福建等省为主。
家为人根,国乃家藩。家国一体,国泰民安。
仁义礼智,诚信轨范。治国平天,齐家务念。
教妇初来,育女闺间。贤良为本,百行孝先。
勤俭如金,优言福添。积善成德,懿行播远。
妇贤夫贵,子孝媳贤。姑嫂弟侄,如亲待见。
睦邻善处,亲扶朋念。体恤礼让,雍容心宽。
人初性近,习而相远。雕则成器,苟纵乃迁。
稚蒙即教,引长励短。循循善诱,晓理笃践。
静敬勤恒,心井达练。格物致知,慎独为然。
检身在外,整齐肃严。持守于内,主一无兼。
行必庄恭,慎言寡谈。见贤思齐,居上要宽。
温恭俭让,与人为善。博施于民,救人危难。
富而不骄,贫而不谄。敬事诚信,护法遵范。
耿洁无疵,尘暮不染。厚德载物,若水上善。
谏长委婉,恭不违怨。敬老竭力,常思安然。
生养恩重,反哺涌泉。家业无争,开创纪元。
曲全枉直,洼盈敝浅。存己化物,顺其自然。
虚怀若谷,内方外圆。未雨绸缪,行近谋远。
胸怀宏阔,视见开远。文治武功,特立卓然。
唯品是竟,当知高寒。福至心灵,世代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