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简介

1.jpg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一段历史典故。史料记载:张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2006年11月21日,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

六尺巷,建成于清康熙年间。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冬,张廷玉奉旨回乡祭父,又酹酒姚氏殡所,撰诗有云:“昨向妆楼检遗墨,班昭犹有未残篇”、“重将不尽安仁泪,寄与鸡鸣戒旦人”。 

1956年,毛泽东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说过一句诗:“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的来源,就和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有关。

1985年,桐城市政府将“六尺巷”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部分修复。

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拨专款在其遗址上进行复建与扩建。

2002年,桐城市在原址的基础上又恢复了“六尺巷”。修复恢复是根据原来的墙体的高度,墙面的做法,以及地面处的恢复面貌修旧如旧。

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2006年11月21日,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

2008年2月21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视察桐城视察,参观六尺巷。

2014年11月1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低调造访安徽桐城“六尺巷”。 

2016年,桐城市对六尺巷片区进行开发升级。


建筑布局

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张英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


主要景点

“懿德”牌坊

白玉牌坊立于景区宰相府内,高大的徽式汉白玉牌坊上,“懿德流芳”苍劲有力。穿过牌坊,来到乌石照壁前,正面刻着六尺巷的人物图,背面则是张英的生平介绍等。

太湖石

绕过照壁,可看见一块太湖石,上面即是张英的刻有所提诗句,“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六尺巷

六尺巷位于太湖石往前方,巷子不长,仅百米,宽两米。青砖黛瓦卵石路,墙外两旁植香樟,笔直而幽邃,有种史书般的厚重。伫立巷中,一幅画卷在眼前流淌。康熙年间,南墙边是张家,北墙边为吴家,两家为宅基地争论着,互让着……而今,张家吴家已不在,唯见小巷树森森。

“礼让”牌坊

走过小巷,在巷的出口处也有一座汉白玉牌坊,刻着“礼让”两字。从“懿德”到“礼让”,一段佳话就此流芳。


文化价值

“六尺巷”作为一个文化的新载体,其典故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六尺巷文化意蕴生发的根源,虽然局限在张英与吴家的个人道德层面上,但它凸显的是官方怎么对民众的态度,和利益之争的立场,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一个时代处理官民关系的范本。


社会评价

唐家璇:六尺巷里曾诞生过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它昭示中国人民追求和谐的传统美德,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 

吴仪:“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世人,大度做人,克己处事。” 

“六尺巷”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们经常拿出来量一量;更是一种人生修养境地的隐喻,值得我们经常去走一走。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己,就会走出人生天地宽,走出人生的高天白云,走出无愧后人的历史评说。《人民日报》

释义:

画龙之后再点上眼睛。比喻说话写文章,在关键的地方用一二警句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传神有力。


出处:

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张僧繇》:“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二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皆在。


典故: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 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 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 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 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 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这样的话被称为"点睛之笔",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繇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

张振武故居.jpeg

故居

张振武故居位于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双台乡田沟村占地面积135平方米。清光绪三年(1877年)农历正月初七,张振武先生诞生于此,并一直生活到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前。2002年11月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振武故居是一栋砖木结构瓦房。一进三重,屋内按先生生前摆设陈列,有生前所用家具,照片等。2006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作为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缅怀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先进文化事业,竹山县委、县政府政府决定对故居及陵墓进行全面修缮,尽力恢复旧貌。整个项目计划投资250万元,主要建设项目为故居及墓地的恢复重建,新修张振武铜像一尊。


生平

张振武(1877年—1912年)是辛亥革命首义元勋。原名纯锦,号尧鑫,字春山、春三。湖北竹山人。早年毕业于本县高等学堂,后入湖北省师范学校,受业师时象晋影响,萌发反清革命思想。甲午战争后,变卖家产自费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政治,并人体育会,习战阵攻守诸法。

1905年助徐锡麟举义受牵累而避走日本长崎。继又返鄂,执教于武昌黄鹤楼道小学。因鼓吹反清革命,几遭逮捕。后创办体育会及公立学堂联络同志。

1909年加入湖北共进会,帮力、会中理财事务。

1911年9月,出席文学社与共进会的联合会议,预选为起义后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副部长,旋回乡变卖祖产,以充革命经费。

1911年10月9日清吏大肆缉捕党人,张于危难之中,联络各方准备发难。武昌起义后,参与组建湖北军政府,任军务部副部长,代行部长职,主持军务十余日部署有序,颇具胆识。阳夏战争期间,凡民军赴前线,必亲往激励,以振士气,并多次印发白话文告,阐明革命大义及作战要领。汉口失陷,派人往各州县办理民团,又亲赴青山、张公祠、梅子山、扁担山一带布置防御,并派员在前线招降北兵。汉阳危急,亲率部属驰援,激战中负伤落水,几至溺死。后退守武昌,鼎力襄助总监察刘公守城。黎元洪出走葛店,主张去黎另举贤能,为黎所深恶。

1912年1月,张携巨款赴沪购械。在沪广事交游,谋另组北伐军,倡言二次革命。返鄂后,加强将校团力量,联络援鄂赣军冯嗣鸿部,创办《震旦民报》,设立男、女中学,独树一帜。深为黎元洪所惧,乃电请袁世凯畀以官职,调离湖北,张两度未就,黎设计诓之入京,复密电袁将其捕杀。

1912年8月16日凌晨1时,张在京遇害,归葬竹山双台乡木鱼山。

1.jpg

此碑全称《汉竹邑侯相张寿碑》。东汉建宁元年(168年)五月立,隶书。存180字。藏山东成武县孔庙内。据宋人著录,此碑刻于山东城武(今成武县)古文亭山(又名云亭山)。明时改为碑座。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城武知县林绍龙访得,在碑座处嵌木刻践,并移置孔庙县学。宋洪适《隶释》录碑全文,额凡五百四十二字,另阙十四字。碑主张寿,字仲吾,通经学。据洪氏录文,曾举孝廉,除郎中、给事谒者,迁竹邑侯相,罢,复为从事,辟司徒府,年八十,建宁元年五月卒。以其字仲吾,故此碑又名《张仲吾碑》。此碑结字方整,中宫紧密,左右开张,多用方笔,书风淳古老健。清翁方纲谓:“碑字淳古。与《孔彪碑》相类。牛氏拟以《白石神君碑》谓开魏隶之法,然是碑隶法实在《白石神君碑》之上也。”(《两汉金石记》)方朔跋此碑云:“字体遒紧方整,起笔作势皆可法,与《武荣碑》额相似,汉隶中妙品也。”(《枕经金石跋》)


释文

君讳寿,字仲吾,其先[盖晋]大夫张[老](盛德之裔,世载□勋,遵帅纪律,不忝厥绪,为冠带理义之宗,君)孝友恭懿,明允笃信,[敦悦]经[雅],习父[东](光君业,兼综六艺,博物多识,略涉传记,矫取其用,股肱州郡,)匡国达贤,登善济可,登斑叙优,能正[躬](帅陪,临疑独照,确然不挠,有孔甫之风,举考廉,除郎中,给事)谒者,赞炰挲台,娄□忠□,上嘉其节,仍(授命荚,匡其京辇,昭德塞违,内平外成,举无遗愆,迁竹邑侯)相,明德慎罚,(县奉采土),遭江杨剧贼,上(下□征,役赋弥年,萌于□戈,杼轴罄□,君下车,崇尚俭节,躬)自菲薄,储粘(非法,悉无)所留,并官相[领](省仓□小府御吏,朝无奸官,野无淫寇,教民树艺,三农九谷,)稼啬滋殖,国(无齵祥,岁)聿丰□,□白[之](老,率其子弟,以修仁义,□贼不起,厉疾不行,视事年载,黔首)乐化,户囗增(多,国宁民)殷,功刊王府,将(授爝邦,对扬其勋,功曹周怜,前将放滥,君微澄清,怜顾愆悔)过,督邮周□,(承会表问,)君常怀色斯,舍(无宿储,遂用高逝,老弱相択,攀援持车,千人以上,沛相名君)骆驿要请,君(捐禄收名,)固执不顾,民无(所□,国违所赖,上下同戚,州郡闻知,旌弓礼招,复为从事,烡)烡虎视,不折(其节,辟司)徒府,进退以[礼](含弘内光,颐□皓尔,烢天不烣,遘疾无廖,年八十,建宁元年)五月辛酉卒,(呜呼哀哉,)夫积修纯固者,(为天人所锺,功假於民者,叙在铭典,於□俊□,访诸儒林,刊)石树碑,式昭(令微,其辞)曰:亮元德,於我(君,膺清茂,)体懿纯,[超]三[署](垂令□,甄声号,□宪台,矫王业,弼紫微,弹群司,清公□,缓薄)赋,牧邦畿,□殷,罔荒饥,感良臣,[哀](其灵,□轻举,□来征,民叹思,暨舆人,宰府命,遂□□,名振射,□)[弥阐],垂令纪,永不刊,于胥德,流後昆。

1.jpg

张弼 《蝶恋花词轴》纸本草书 首都博物馆藏


张弼(1425年—1487年)《蝶恋花词轴》纸本草书 151×61cm 首都博物馆藏


释文: 
  钟送鸡黄昏报晓(钟送黄昏鸡报晓),昏晓相催,世事何时了。万古千秋人自老,春来依旧生芳草。忙处人多闲处少,闲处光阴,能有几个人知道。独上小楼风云杳,天涯一点青山小。 
  右调寄《蝶恋花》。东海翁为伍锦衣书。

【资料来源】首都博物馆《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展》(北京出版社)

出处:《后汉书-独行列传》


典故: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今山东金乡县)人。一名范汜。他和汝南人张劭是朋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在太学(朝廷最高学府)学习。后来范式要回到乡里,他对张劭说:“二年后我还回来,将经过你家拜见你父母,见见小孩。”于是两人约定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就要到了,张劭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酒菜等待范式。张劭的母亲说:“分别了两年,虽然约定了日期,但是远隔千里,你怎么就确信无疑呢?”张劭说:“范式是个守信的人,肯定不会违约。”母亲说:“如果是这样,我为你酿酒。”到了约定的日期范式果然到了。拜见张劭的母亲,范、张二人对饮,尽欢之后才告别而去。

后来张劭得了病,非常严重,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征日夜探视他。张劭临终时,叹息说:“遗憾的是没有见到我的生死之交。”殷子征说:“我和郅君章,都尽心和你交友,如果我们称不得上是你的生死之交,谁还能算的上?”张劭说:“你们两人,是我的生之交;山阳的范巨卿,是我的死之交。”张劭不久就病死了。

范式忽然梦见了张劭,带着黑色的帽子,穿着袍子,仓促的叫他:“巨卿,我在某天死去,在某天埋葬,永远回到黄泉之下。你没有忘记我,怎么能不来?”范式恍然睡醒,悲叹落泪,于是穿着丧友的丧服,去赶张劭埋葬的那天,骑着马赶去。还没有到达那边已经发丧了。到了坟穴,将要落下棺材,但是灵柩不肯进去。张劭的母亲抚摸着棺材说:“张劭啊,难道你还有愿望?”于是停下来埋葬。没一会,就看见白车白马,号哭而来。张劭的母亲看到说:“这一定是范巨卿。”范式到了之后,吊唁说:“走了元伯,死生异路,从此永别。”参加葬礼的上千人,都为之落泪。范式亲自拉着牵引灵柩的大绳,灵柩于是才前进了。范式于是住在坟墓旁便,为他种植了坟树,然后才离开。

1.jpg

                                                       张羽 《怀胡参政页》纸本行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张羽(1323年—1385年),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元末明初浔阳(今江西九江)人,与高启、杨基、徐贲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王行、徐贲等十人,人称“北郭十才子”,亦为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工诗善画,山水宗法米氏父子。

早年随父宦江浙,后与徐贲约定侨居吴兴,为安定书院山长,再徙于吴中(今江苏苏州)。洪武初年入京,得不到朱元璋喜好,洪武四年又至京师,为太常丞,洪武十八年(1385年)流放岭南,未半道召还,投龙江而死(注:不是跳江自杀,而是绑起来被扔到长江里淹死)。

张羽好著述,文辞典雅,诗深思冶炼,朴实含华,隶书取法唐人韩择木,楷法有王羲之《曹娥碑》意趣,行书则远师魏晋、近法唐宋,笔力劲健,瘦硬挺拔。著有《静居集》四卷。


张羽《怀胡参政页》纸本行书 17.1×6.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怀胡参政一首。

声誉遍时流,尘沙惨弊裘。泛交通侠士,长揖说诸侯。夜雨菱湖馆,秋风剡水舟。从来为客惯,漂泊可无愁。寻阳张羽。

释义:

役:役使,指一个人同时干两件事情。


出处:

《梁书·张充传》:“值充出猎,左手臂鹰,右手牵狗,遇绪船至,便放绁(绁,xiè,此处指绳索)。脱鞲(gōu,此处应为韦字偏旁,意思为:古代的套袖。),拜于水次。绪曰:‘一身两役,无乃劳乎?’” 绪,充父。韩愈《圬者王承福传》:“一身而二任焉,虽圣中不可能也。”


典故:

南朝梁代大臣张绪看到儿子张充整天与纨绔子弟混在一起,张充左手托鹰右手牵狗,就教训儿子“一身两役,无乃劳乎?”经过这次教训后,张充居然认真读书,学问大增,就去考取功名。后来官至散骑常侍、国子监祭酒,也算是一身两役大有出息了。

0.jpg

张小泉剪刀是浙江省杭州市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清康熙二年1663年),张小泉剪刀始创于杭州,后成为闻名遐迩的“五杭”产品之一。传统民用剪刀是张小泉的起家产品,它有“信花、山郎、五虎、圆头、长头”五款,靠镶钢均匀、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刃口锋利、销钉牢固、开合和顺、式样精巧、刻花新颖、经久耐用、物美价廉等十大特点称雄制剪业。 “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裁剪江山成锦绣,杭州何止如并州。”这是中国杰出的剧作家田汉1966年走访张小泉剪刀厂时写下的一首赞美诗。

2006年,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溯源

历史回眸张小泉剪刀的制作,已有34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就已出名。张小泉的父亲张思家自幼在以“三刀”闻名的芜湖学艺,后在黟县城边,开了个张大隆“剪刀铺”,前店后家。张思家做事认真,他打磨的剪刀,坚韧锋利,备受人们的称赞。小泉在父亲的悉心指教下和自身不断实践中,也练就了一手制剪的好手艺。清兵入关时他父子俩逃到杭州,在吴山脚下的大井巷内,开设了“张大隆”剪刀作坊,悉心研究铸造技艺。在打制剪刀中运用了“嵌钢”(又叫镶钢)工艺,一改用生铁锻打剪刀的常规,选用的又是浙江龙泉、云和之钢,还采用镇江特产质地极细的泥精心磨制,使剪刀光亮照人,生意格外兴隆。张小泉子承父业后,由于制作认真,质量上乘,加上地处清河坊一带,是杭州商业中心,故而生意兴隆,利市十倍。公元1663年(清康熙二年)为防别家冒用张大隆招牌出售剪刀,他把招牌改用自己名字“张小泉”。

据说清朝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到杭州时,乔装打扮,混入香客之中,信步上山游览。正当游兴正浓,天公却不作美,突然下起雨来,只好下山寻屋避雨,匆忙中走进一间挂着写有“祖传张小泉剪刀”字样招牌的作坊。乾隆好奇,顺手拿来一把剪刀一看,只见寒光闪烁,锋利无比,便买了一把带回宫去。他很喜欢这把剪刀,作为宫内用剪。从此,张小泉剪刀名声大作,打出“张小泉”牌号做剪刀的,最多时曾达到86家,出现了“青山映碧湖,小泉满街巷”的盛况。

公元1909年(宣统元年)传至张祖盈时,制剪技术在杭已传八代,他以“海云浴日”商标,送至知县衙门,并报农商部注册,商标上还加上“泉近”字样。1915年,张小泉近记剪刀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从此剪刀远销南洋、欧美一带。门市平均每月销售大小各种剪刀计一万余把。1917年张祖盈将剪刀表面加工改为抛光镀镍后,更受顾客的欢迎。当时师傅、徒工、店员人数已达八十多人。1926年获美国费城世博会银奖。 

正当张小泉发展势头蒸蒸日上时,日寇侵占了杭州,张小泉剪刀尽管在剪刀业中遥遥领先,但仍遭受重创,濒于破产。新中国成立后,张小泉剪刀保持了其传统特色,并在工艺、产量和质量等方面有了进一步提高。1957年“杭州张小泉剪刀厂”成立,现在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剪刀生产企业。

2000年,张小泉企业整体改制,转变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为“张小泉”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企业顺利通过转制,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向现代企业制度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工艺特点

虽然张家产业数易其主,但张小泉及其后代却给人们留下了精湛独特的剪刀制作工艺,当时总结出来的72道工序,是一代又一代劳动者的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张小泉传统制剪工序中有两项精湛独特的制作技艺历经磨练被延续下来,一是镶钢锻打技艺,造剪一改用生铁锻打剪刀的常规,选用浙江龙泉、云和的好钢镶嵌在熟铁上,并采用镇江特产质地极细的泥精心磨制,经千锤百炼,制作成剪刀刃口,并用镇江泥砖磨削;二是剪刀表面的手工刻花技艺,造剪工匠在剪刀表面刻上西湖山水、飞禽走兽等纹样,栩栩如生、完美精巧。

张小泉剪刀创始人张小泉曾立下“良钢精作”的家训,340余年由其后人身体力行,成为张小泉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张小泉剪刀厂“质量为上,诚信为本”的经营宗旨和“用心去做每一件事”的精神即源于此。

张小泉剪刀在继承传统技艺基础上不断创新。它已成为我国剪刀行业中产量最大,品种最全,质量最好,销路最广的一家企业。产品形成了工农业用剪、服装剪、美容美发、旅游礼品、刀具系列等100个品种500多个规格。最大的剪刀1.1米长,重28.25公斤;最小的旅行剪只有1寸长,4钱重,可放入火柴盒内。 


传承意义

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张小泉剪刀选用优质中碳钢镶嵌锻制刃口,经过72道工序制成。其“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剪切锋利、开合和顺、样式新颖、手感轻松”的特点,一直为人所称道。张小泉剪刀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到世界40余个国家和地区。

20世纪50年代,生产一把剪刀是在“一只风箱一把锤、一块磨石一只盆、一把锉刀一条凳”的简陋条件下经过72道工序才完成的,随着张小泉剪刀90%以上的生产工序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工序最少的只需9道。随着冲压、注塑工艺的大面积应用,传统的工艺逐渐被遗弃,即使是仍在采用的几道传统工序,也只有退步,没有进步。众多制剪工人年事已高,无法亲自操作。致使这一古老的手工艺出现传承断档,如今能够从头至尾完成所有工序的制剪高手已不复存在,张小泉剪刀锻制工艺急需抢救、恢复。


0.jpg

从古至今,饮茶文化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花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起源于宋朝,始于明朝,成于清朝。茉莉花茶是绿茶经多次与茉莉鲜花窨制而成的,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清朝末年,张昌翼开办的茶庄,卖的茉莉花茶在京城出了名,世代传承间就到了第三代张世显身上。1956年公私合营,在当时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背景下,张一元失去自己的特色。1992年王秀兰到张一元,通过拜师学艺、多方走访重新寻回张一元传统茉莉花茶的制作工艺。

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由多道工序组成,采用福建烘绿茶——春茶作茶坯,初制过程主要有:萎凋、杀青、揉捻、烘焙。造型工艺茉莉花茶的茶坯采用造型工艺绿茶。制作过程主要为:萎凋、杀青、烘焙(七成干)、手工造型、烘干。 

张一元茉莉花茶“汤清味浓、入口芳香、回味无穷”的特点,尤以“小叶花茶”著称,凝聚着京城百姓生活的浓郁风情。

 

1.jpg

中元节江西人俗称七月半,又叫“鬼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四日(亦有惯十五日的)。此日,土籍居民出嫁之女不得回娘家,亲戚朋友不得登门拜访。旧时过七月半,以五色纸剪成衣裤,以金纸银纸做成金锭银锭,于那日晚上在门外焚烧,及在路旁、河边烧香烛、泼水饭,以赐“野鬼”。此俗各依其祖沿习而行,互有差异。 

王家坊中元节祭祀活动起源于元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为纪念元朝将领张甫德先烈以及部下为民所想、与民同乐而举行的七月十五祭拜活动。相传元朝年间,当时王家坊一带徭役繁重、苛捐杂税,可谓民不聊生,这时,从四川方向来了一路兵马(约1000人),沿江驻扎,扎营在老祠堂内,为首的将军张浦德身材魁梧,样貌清秀,两名得力助手武艺高强,自张甫德将军驻扎后,军纪严明,白天操练,晚上巡逻,在他的庇佑下,不管是王家坊境内,还是过往的商船都平安无事。空闲时,张将军率兵与农民共同耕作,逢年过节,军民一起举杯庆祝。然而三年后,战事来临,张甫德受命出征打仗,之后便再也没有回来。得知张甫德牺牲后,百姓们悲痛万分,为纪念将领张甫德一行,百姓雕刻了他们的塑像立于庙中。塑像起名叫“都大灵王”和“南面王”等,寺庙起名为“音观庙”,并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举行祭祀活动,习俗便从那时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祭祀活动程序隆重而严谨,在农历七月十日左右,在外的游子纷纷回到王家坊准备丰厚的祭祀用品。农历七月十三日上午,村民将“都大灵王”等众神从庙宇中请出来,为他们洗脸换衣,抬着他们回到当初练兵的地方操练,晚上各家各户都出来庆祝,歌舞齐奏,仿佛张将军还在和大家同乐。连续三日,到七月十五日,王家村村民们都穿戴整齐,燃放鞭炮,举着彩旗,抬着“都大灵王”等众神在王家坊各坊都巡一遍,各坊的村民纷纷拿出“三牲”朝拜,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人平安。 

2006年该祭祀活动更名为“王家坊迎神赛会”,2009年被列入江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jpg

近现代·张大千《十二花神图》轴 武汉博物馆藏

此画是张大千远赴敦煌后的成熟之作,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十二花神各持一种鲜花,或回首顾盼、或相互交谈,设色清润,造型准确,衣褶线条勾勒劲健有力,动作神态刻画生动传神。裙边花纹为其十子心智、侄儿心德所画。题款:“华神图,乙酉春日写奉圭衢吾兄清供,大千张爰。”钤白文“张爰”、“师万物”、朱文“摩登戒体”等印。乙酉为公元1945年,张大千时年46岁。
   张大千(1899年—1983年),名爰,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四川内江人。山水、花卉、人物无一不精、尤善荷花,人物画线条优美,潇洒秀逸。

释义:

画龙之后再点上眼睛。比喻说话写文章,在关键的地方用一二警句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传神有力。


出处:

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张僧繇》:“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二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皆在。


典故: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 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 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 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 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 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这样的话被称为"点睛之笔",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繇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

1.jpg

此碑全称《汉竹邑侯相张寿碑》。东汉建宁元年(168年)五月立,隶书。存180字。藏山东成武县孔庙内。据宋人著录,此碑刻于山东城武(今成武县)古文亭山(又名云亭山)。明时改为碑座。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城武知县林绍龙访得,在碑座处嵌木刻践,并移置孔庙县学。宋洪适《隶释》录碑全文,额凡五百四十二字,另阙十四字。碑主张寿,字仲吾,通经学。据洪氏录文,曾举孝廉,除郎中、给事谒者,迁竹邑侯相,罢,复为从事,辟司徒府,年八十,建宁元年五月卒。以其字仲吾,故此碑又名《张仲吾碑》。此碑结字方整,中宫紧密,左右开张,多用方笔,书风淳古老健。清翁方纲谓:“碑字淳古。与《孔彪碑》相类。牛氏拟以《白石神君碑》谓开魏隶之法,然是碑隶法实在《白石神君碑》之上也。”(《两汉金石记》)方朔跋此碑云:“字体遒紧方整,起笔作势皆可法,与《武荣碑》额相似,汉隶中妙品也。”(《枕经金石跋》)


释文

君讳寿,字仲吾,其先[盖晋]大夫张[老](盛德之裔,世载□勋,遵帅纪律,不忝厥绪,为冠带理义之宗,君)孝友恭懿,明允笃信,[敦悦]经[雅],习父[东](光君业,兼综六艺,博物多识,略涉传记,矫取其用,股肱州郡,)匡国达贤,登善济可,登斑叙优,能正[躬](帅陪,临疑独照,确然不挠,有孔甫之风,举考廉,除郎中,给事)谒者,赞炰挲台,娄□忠□,上嘉其节,仍(授命荚,匡其京辇,昭德塞违,内平外成,举无遗愆,迁竹邑侯)相,明德慎罚,(县奉采土),遭江杨剧贼,上(下□征,役赋弥年,萌于□戈,杼轴罄□,君下车,崇尚俭节,躬)自菲薄,储粘(非法,悉无)所留,并官相[领](省仓□小府御吏,朝无奸官,野无淫寇,教民树艺,三农九谷,)稼啬滋殖,国(无齵祥,岁)聿丰□,□白[之](老,率其子弟,以修仁义,□贼不起,厉疾不行,视事年载,黔首)乐化,户囗增(多,国宁民)殷,功刊王府,将(授爝邦,对扬其勋,功曹周怜,前将放滥,君微澄清,怜顾愆悔)过,督邮周□,(承会表问,)君常怀色斯,舍(无宿储,遂用高逝,老弱相択,攀援持车,千人以上,沛相名君)骆驿要请,君(捐禄收名,)固执不顾,民无(所□,国违所赖,上下同戚,州郡闻知,旌弓礼招,复为从事,烡)烡虎视,不折(其节,辟司)徒府,进退以[礼](含弘内光,颐□皓尔,烢天不烣,遘疾无廖,年八十,建宁元年)五月辛酉卒,(呜呼哀哉,)夫积修纯固者,(为天人所锺,功假於民者,叙在铭典,於□俊□,访诸儒林,刊)石树碑,式昭(令微,其辞)曰:亮元德,於我(君,膺清茂,)体懿纯,[超]三[署](垂令□,甄声号,□宪台,矫王业,弼紫微,弹群司,清公□,缓薄)赋,牧邦畿,□殷,罔荒饥,感良臣,[哀](其灵,□轻举,□来征,民叹思,暨舆人,宰府命,遂□□,名振射,□)[弥阐],垂令纪,永不刊,于胥德,流後昆。

0.11407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