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范氏。 ”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的记载,帝尧的裔孙叫刘累,事仕夏王朝的 君主孔甲,被孔甲赐氏为御龙氏。御龙氏一族后迁鲁县,至商王朝时期改为豕韦氏,到 商朝末期曾拥有古唐国之地。 到西周初期的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公元前 1103~前 1081 年待考), 辅政上卿周公旦 灭了商王朝的遗国唐国,将其王室迁之于杜邑,建有杜国,史称为杜伯。后来杜伯无罪 却被杀,其子逃奔晋国,官为执掌禁令刑狱的大夫,即士师,下传至其玄孙士会,在晋 文公姬重耳执政时期(公元前 636~前 628 年)为车右,后在晋襄公姬欢执政时期晋升为晋 国大夫。 士会,又称士季,因其父士缺的封地在随(今山西介休),因此又称为随季、随会、随 武子。后来又得到封邑范(今河南范县),所以又称随会,范会,死后追谥“武子” ,所以 也称范武子。 士会为人做事十分庄重,周襄王姬郑三十一年(公元前 621 年)农历 8 月,晋襄公逝 世。执政的上卿赵盾与狐射姑为新君人选发生冲突,赵盾派先蔑、士会到秦国迎接公子 姬雍回国即位。但就在第二年农历 4 月,赵盾出尔反尔,又立公子姬夷皋为君,是为晋 灵公,并出兵打败了秦国护送姬雍回国的卫队。如此一来,先蔑、士会在晋国难以立足, 双双流亡到了秦国。在秦国,士会在周襄王三十三年(公元前 620 年)著名的“河曲之战” 中为秦康公赢英献计,使秦军成功地抵御了晋军,并在不利的势态下顺利撤退。 六年后的周顷王姬壬臣四年(公元前 615 年)末,晋国的霸主地位已经岌岌可危,楚 国、秦国在南、西两面对晋国形成战略攻势,这时的楚国已经征服了蔡、陈、郑、宋四 国,在河南地区对晋国占据了优势;而秦国也在西方顽强冲击晋国。为此,执政的上卿
1
赵盾又派人接回了“为人能贱(低调),有耻(有道德底线),柔而不犯(做事圆滑),其知足 使(才智突出)”的士会。 周定王姬瑜八年(公元前 599 年)农历 6 月,郑穆公姬子兰背叛与晋国的结盟关系, 与“一鸣惊人”的楚庄王熊旅联盟。刚即位的晋景公姬孺十分生气,立即联合宋、卫、 曹三国组成联军伐郑国,郑国再次屈服于晋国。到了冬季,更加恼怒的楚庄王亲自率兵 讨伐背叛的郑国,晋景公派时任上军将的士会率兵救郑国,周定王九年(公元前 598 年), 士会在颖北之战(今河南漯河临颖)中赶走了楚军,并组织了诸侯联军帮助郑国防御楚军, 因功被封于范邑(今河南范县)。此后,世人便以其封地之名称士会为范会、范武子,成为 春秋时期著名的历史人物。 周定王十四年(公元前 593 年), 晋国执政上卿荀林父(中行桓子、 中行伯、 荀伯)逝世
, 范武子升任执政上卿,专务教化,卓有成效,使晋国之盗皆逃到秦国去了。后郤克(郤献 子)在周定王十五年(公元前 592 年)春出使齐国时受到侮辱,回国后党纪请求伐齐国而不 得,眼看郤克怒气不息,除了只想报复齐国根本没心思工作了,经过半年的思考,范武 子作出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决定:告老让郤克为执政上卿。 二十二年后的晋悼公姬周(姬纠)四年(公元前 569 年), 晋悼公姬孙周仍十分怀念范武 子,犹令人编修了著名的《范武子之法》 。 周简王姬夷二十六年(公元前 546 年)的一天,晋平公姬彪的两位执政上卿赵孟(赵武 子)与上大夫羊舌肸(叔向)在九原(晋国卿大夫的墓陵之地)散步,赵孟突发奇想,问叔向: 如果这些死者可以复生,人们将选择与谁交往呢(吾谁与归)? 叔向想了想说: “应该是阳子(阳处父)吧?” 赵孟摇了摇头: “阳子在晋国可算是清廉正直了,但他不能让自身免于灾祸,其智慧 不足称道! ” 叔向又说: “那么,应该是舅犯(狐偃)了吧?” 赵孟肯定地回答: “舅犯看见有利可图就会忘记了国君,他的仁义不足称道。我看, 应该是范武子!范武子纳谏时不忘咨询自己的老师,讲自己不忘提及自己的朋友,侍奉 国君时公正达理,既不因为个人的关系而援引庸才,又不屈从国君的厌恶而斥退贤良。 ”
2
到了周景王姬贵二十三年(公元前 522 年),晋顷公姬弃疾久病不起,身边的佞臣梁 丘据、裔款诬告这是因为大夫祝固与史嚣向鬼神说了国君坏话的缘故,建议晋顷公杀死 祝固与史嚣这两位贤臣。晋景公拿不定注意,便咨询太宰晏婴的意见。晏婴准确引述了 二十四年前赵武子称赞范武子的话,讽谏晋顷公不要欺罔鬼神,而要坚行德政。晋顷公 听了以后,心悦诚服。 显然,在整个春秋中晚期的历史上,范武子(士会)是一位获得各诸侯国广泛好评的 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君子式的人物。在范武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或封邑名 称为姓氏这,称范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范氏正宗。 范氏尊范士会为范氏的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西南夷,出自晋朝末期林邑王范文,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晋朝时期,南蛮有林邑王(亦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范文。 林邑,是一个古国名称。在汉朝时期为象林郡, “林邑”就是象林之邑的省称,其地 境在占城一带(今越南中部地区)。 秦、汉时期,林邑为象郡象林县地。东汉初期即有大将军马援铸柱之处。东汉末期, 象林功曹之子区连杀了县令自立为王,到公元八世纪后改称环王,公元九世纪后期又改 称占城。其后王无嗣,由外孙范熊代立。范熊逝世后,其子范逸继立,称林
邑王。 史书记载, “林邑国民果于战斗,便山习水,不闲平地。四时暄暖,无霜无雪,人皆 倮露徒跣,以黑色为美。贵女贱男,同姓为婚,妇先娉婿。女嫁之时,著迦盘衣,横幅 合缝如井栏,首戴宝花。居丧翦鬓谓之孝,燔尸中野谓之葬。其王服天冠,被缨络,每 听政,子弟侍臣皆不得近之。 ” 三国时期自孙权以来,林邑国就与中国隔离,不进贡。至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中期(公 元 285 年),始来贡献。晋咸康二年(公元 336 年),范逸逝世,由其辅臣范文继位。 范文,原来是日南西卷县(今越南垣雍城)夷人首领菩跋摩的奴仆,为古安南土著夷 族,原本不姓范。后来由范逸赐他名为范文,并将其故主人菩跋摩改称为范椎。 范文从小就经常随商贾往来,曾多次进入中原地区,了解晋朝社会制度,后来到林
3
邑王范逸的属地,教范逸“上国制、作宫室、城邑及器械。逸甚爱信之,使为将” ,成为 了林邑王范逸的重要辅佐大臣。到林邑王范逸逝世后,因无子,范文随即其位,成为在 历史上最著名的林邑王。 范文自立为王后,把原来范逸的妻妾悉数关押在高楼里,愿意转而成为自己妻妾的, 就放下来伺候自己,不从者就绝其食,将其活活饿死。 后来,范文率林邑国之兵攻伐周边的大小部落,如大岐界、小岐界、式仆、徐狼、 屈都、乾鲁、扶单等诸国,然后将其兼并,最后拥众四、五万人。待势力达到一定程度 后,范文遣使通表入贡于晋帝。 至晋永和三年(公元 418 年),东晋王朝濒临灭亡,范文率其众乘机攻陷日南县,杀 太守夏侯览,并屠杀居民五、六千人,然后奔九真(今越南河内顺化以北清华又安),让国 人参观所杀人尸,并以其祭天。随后,又率兵铲平了原来自己为奴时的西卷县城,占据 了整个日南地区。之后书告交州刺史朱蕃(今越南河内),要求以日南北鄙横山为界,割据 地区势力。 其后,中原大乱,五胡十六国战乱纷纷,谁也无暇再顾及林邑国之事,林邑国遂日 渐坐大,这使范文一族逐渐强势,该支范氏族系不断繁衍壮大,成为今天越南范氏一族 的主源。如当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副总理范家谦,就是范文的后裔子孙。 该支范氏族人在历史上多有进入中国广西地区定居者,是今广西地区瑶族、苗族、 京族范氏的主流,并有迁播至广东、海南、福建、浙江等地者,皆已经汉化为汉族。 第三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博都哩氏,源于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金国时期为 女真孛术鲁氏,以姓为氏,满语为 Boduri Hala,世居索伦(今黑
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范氏、博氏、鲁氏、花氏、卜氏、布氏等。 ⑵.满族范佳氏,满语为 Fan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 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
4
游,桦甸、辉南一带),清朝中叶以后约有三分之一的族人皆冠汉姓为范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鄂温克族布利托天氏,亦称布勒多索夫氏、博都哩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 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金国时期称孛术鲁氏,以姓为氏,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市以 西广大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 Boduri Hala。 清朝中叶以后,鄂温克族、满族布利托天氏多冠汉姓为范氏、博氏、鲁氏、花氏、 卜氏、布氏等。 第五个渊源: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京族、彝族、阿昌族、土家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范氏族人分布。 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 流改为汉姓范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 刊载。 得姓始祖:范武子(士会、随季、随会、随武子、范会) 、范文。
迁徙分布 范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一位,属于大 姓系列,人口约五百六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0.35%左右。 1.简介: 范氏以河南范县发祥,智伯灭范后,有范氏人徙居南阳顺阳,三家分晋后,范氏采 地入魏,居今河南、河北、山西之间。战国时南阳范蠡入楚仕宦而定居湖北。秦汉之际, 范氏已徙至今安徽、四川、浙江、江西等地。 西汉中叶,有度辽将军范明友,因北击乌桓有功,封平陵(今山东历城)侯,其大部
5
子孙回迁南阳。范明友裔孙范馥在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而迁居钱塘,这一时期还形成 范氏的另两大郡望,汝南范氏是东汉金乡侯范式之后,河内范氏是东汉司隶校尉范滂之 后,范滂初居汝南,后裔中的一部徙河内,一部徙代郡(今山西大同)。 西晋时期的永嘉之乱,使南阳顺阳的范坚(左将军范晷的小儿子)避乱江南,范汪(范 晷之孙)南渡,其后代落籍于丹阳(今安徽当涂),后分出一支移居甘肃敦煌,并派生出怀 州范氏。南阳范氏居江南者,在东晋南朝之间人才济济,光耀史册。 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有河内人范坤举家十八口迁杭州,又迁南京,再迁福建宁化黄 竹迳,是为范氏入闽始祖。唐朝宰相范履冰(汝南范滂后裔)为唐朝
范氏的最高官,其六世 孙范隋在唐懿宗时调任浙江丽水县丞,后因战乱不得北归,遂定居苏州吴县。 宋朝时期,入闽的范氏有移居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丰等 地,此期范隋的后裔出了个大名鼎鼎的范仲淹,范仲淹去世后葬河南府洛阳县尹樊里万 安山下(今河南伊川彭婆乡许营村), 其子孙因守墓之故居洛阳。 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兵南 侵,范仲淹裔孙大举外迁避难,有嫡孙范正国开基江西临川。 明朝时期,有范仲淹十四代孙范昌期从苏州回中原主祠,明洪武年间,范正国的十 世孙范岳山任隆庆仓大使,因失职被充军沈阳,其三子范孝文一支世居沈阳,并在东北 繁衍昌盛起来。 至清朝时期,范孝文七世孙范文程仕历清初四帝,子孙留居北京。 如今,范氏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河南、四川、辽宁、山东、江苏、黑龙江、湖南 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范氏约占全国汉族范氏人口的 62%。 2.迁流: ⑴.齐鲁支系: 即原来的邑支系,包括现在河南东部的山东西北部一带地区。这是范氏的一个主要 发祥基地)。这一支系的开拓者,主要是士会公的长男士燮公和他的后代,因为士燮公是 长男,把守旧址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习惯。且在当时,即周定王八年(公元五九九年) 士燮公受晋王命令领兵救鲁有功,受封为司空执政,窃爵于范邑,其长男贵泷公变续窃
6
职于范,此后这里成为范氏基地,所以在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一带,范姓人数最多, 发展最快。 ⑵.晋南支系: 在当时晋国基地,今山西东南一带。又是高平建郡地区)。这一支系,主要是“范氏 四子”的荣华后代,特别是“六卿”乱后的范氏遗民在此居多。其发展地区,即在高平 市辖各县附近一带。前贤先哲较多,人才变多,这是范氏中又一个主要支系。 ⑶.鲁西南支系: 即“六卿之乱”后,范氏流民在此所建的第二个“高平郡区”)。位于今山东西部的 金乡县附近济宁以南,郑县西北一带地区。这是当时范氏流民在“六卿之乱”时为了避 乱,集结而成的范家去系。约于公元前四世纪末所构成的支系。自此之后,变有较大发 展。该郡已于晋代秦始元年,即公元二六五年改为山阳郡。 总之,在上述的三个支系中,虽然各有各的时代背景,各有各的特点,但总的来说, 都是范氏人家的发祥地,在其姓氏形成的过程中,互相依托,互相支撑而发展壮大起来 的。所以说范氏是“源于齐晋,潮涌中原”就是这个道理。这是范氏形成发展中最初阶 段的概况。 3.春秋~先秦时期: 关于范氏的迁流情况,秦汉以前难于查考,但据南疆各地旧谱,尚可略知如下一些 情况:
⑴.由河南迁流苏州: 唐相履冰公第七代范随,祖籍河南开封府,后迁怀州河内,再迁幽州、分州。任幽 州良卿主簿、转迁处州丽水县丞,后迁苏州吴县,因徙居江南,成为苏州范氏始祖。从 始开创了江南范氏基业。此后我宁代仲淹,成大诸祖之大业也,就得以在此继续拓展。 ⑵.由河南经浙江钱塘,再迁福建宁化: 范坤(公元 874 年)因乱,携同家人十八口寄居浙江钱塘,后移福建南剑州沙县,再
7
迁宁化黄连镇定居,成为宁化始祖。传至其第五代孙范柏公(即十六郎)生九子,故称九子 公,其子孙分迁于省内外各地,分布甚广。 ⑶.由山东华亭县迁流浙江永嘉: 范明敏于北宋敦化年间(公元 990~994 年),由原籍直隶华亭(即今山东省内)迁居浙 江温州,后迁永嘉县。其中一支迁丰阳倒,另一支迁居宁波。这一支系,此后就在浙江 一带继续拓展,成为华东范家主要基地之一。 ⑷.由苏州迁流福建清流县: 范衡衍再迁宁化,祖禹字如节,宋进士,屡居朝廷著作郎, 《资治通鉴》编者,誎议 大夫等职。宋元佑八年(公元一 0 九三年)被巫受贬陕州(今河南陕县)任知州,后又贬昭州 (今广西昭平县)任别驾。故携家口徙迁福建清流县开基,至其长男范衡、三男范衍再由清 流县迁居宁化,此后其子孙又由宁化转迁汀州、上杭、大埔等处。后于两广繁衍甚广。 ⑸.由苏州迁流福建沙县: 范祖德是范纯仁的后代,范仲淹第九代孙,约于南宋末年,由原苏州赴闽经商,在 沙县娶妻定居,于此拓业,生四男:长男范五九后居陈坑村,次有范崇且往南远坑三仕 在、四仁东两祖住饱胶坑(今仙人石)。 ⑹.由苏州迁流福建莆田: 范正图之子范直用,约于北宋末期(公元 1200 年前后由原籍苏州迁往福建莆田县开 基。在此住约五六代,即因其某代孙范大停调往海南任文昌县主簿,即于元末期间(公元 一三六八年)前后接其父范成和伯父范宣分别入籍于文昌,琼山两县开基拓业。 ⑺.从福建流轩迁宁化: 范衡,道号范亘一郎,范如节之长男,由清流县与其三弟范亘三郎同迁宁化石壁村 开基,其子范宁壁(范十郎),后迁住上杭开基,为上杭太始祖,官任长汀丞,共生十一子, 均以“伯”字为郎名。其散居情况如下: 范伯一郎,妣温氏,住上杭县城、岩头铺。
8
范伯二郎,龙岩到上本、湖南长沙。 范伯三郎,永定县、古杉。 范伯四郎,大姑村、长江县、夏地、水口中、芦竹坝、广东、嘉应州等处。 范伯五郎,妣婴氏,上杭木横,长汀、田撩、安仁、瑞金、于都、赣县、兴国、万 安、遂川等县。 范伯六郎,上杭、大埔、江西连城。 范伯七郎,迁外,待考。 范伯八郎
,妣李氏,居上杭安乡、象洞。 范伯九郎,妣赵氏,居上杭来苏、黄坊、广东程乡。 范伯十郎,居广东大埔、清溪、桃源、三河坝、潮阳。 范伯十一郎,妣官氏,居定坊、载丰坑、元里。 4.明朝时期: 明朝时期范氏迁流南疆各地者甚众,尤以广东较多。现据史料记载如下: ⑴.范仲淹曾孙范衍支系(范亘三郎): 从福建宁化,上杭迁流广东省,即有远岗公(伯十郎)初迁潮州府海阳县清溪为家。 后开大埔县,为大埔范家始祖其次男大二郎后移居韶州英德,三子大三郎移居清溪县中 村蕉坑,大四郎移居清溪松林。大四郎之次子均甫公之次男良佑公,由大埔移居兴宁县 合湖堡,良佑公三子文显之子从合湖村迁居江西省南康市潭口镇居住至今。 ⑵.范良佑支系: 长男范文彬移居苏州,次子范文兴移居长乐县,三子范文显移居梅县畲坑石岭;四 子范文响移居陆丰县仑岭乡,五子范文质住合湖村。范文质后裔迁江西省南康市潭口镇。
9
⑶.范衡(范亘一郎)支系: 其子范宁壁之四男范伯四郎移居广东嘉应州,六男范伯六郎移居广东大埔、清溪、 桃源、三河坝、潮阳等县。 ⑷.潮阳支系: 据台湾家谱记载:范氏远祖范昌谷,早于晋朝时期以郎宦于潮,遂家于潮,而为潮 州之古族,至今一千五百多年,繁衍已近七十代,此又一派。 ⑸.东江支系: 东江地区之五华、海丰、惠阳、北江一带的英德,佛岗,怀集以及粤西南之罗定、 信宜、高州、阳春、阳江、海康等县市,都有很多范氏人家入籍拓业。 5.在南疆发展情况: ⑴.范仲淹之后代: 范千和由广东英德数经转迁于广西平南开基,后又分迁于平南县内之思旺、环城、 镇隆、桂平之营圩和马皮,江口等处,现有人口五千余人。 在明朝弘治年间(公元 1500 年左右)由范仲淹第十七代孙范崇隆(字茂林)之男范元福、 范元宁、 范元庆诸祖从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同时分别迁入广西之陆川(长男范元福)、 博白 (四男范元宁)合埔(五男范元庆)等县开基、另有范元康(排三)迁往海南文昌县,现有人口 共约一万五千余人。 ⑵.范南容支系: 早自明万历五年间由阳山县迁居广东安县(今广东罗定),传至第六代孙范炳乾再由 东安迁至玉林沙田开基创业,范炳乾为玉林沙田范氏始祖。其子孙后分居于该乡和平(大 塘坝)沙田、黎垌等村,现有人口共约二千五百多人。 ⑶.广西支系: 后有如下几个支系入迁广西者:
10
①范仲淹之二十一世孙范粤湖之后范台茂,于清康熙二年由广东顺德县龙山村迁流 广西合浦山口圩开基。太宜范粤湖原籍在广东南雄县,后迁清远县竹园村。 ②广东信宜县范文秋之三男范时凤约于明末期间,
以武贡职称特授合浦县镇守,范 屋村,中地等处。 ③文西钦州市小董镇范洪炎支系,早于清康熙年间从广东鹤山县迁此处开基。钦州 市那彭傎范屋坪村一支系从广东嘉应州迁来。 ④钦州市沙尾街一支系从合浦县永安县圩迁此。 ⑤此外尚有昭平、贺县、来宾、鹿寨、柳州、贵港以及凭祥、宁明、邑宁、灌阳、 上林等市县均有不少范氏族人散居于此开基拓业。 ⑷.琼州、台湾支系: 早在元朝末期(公元 1368 年前后),范仲淹之四子范纯粹之后即有范宣、范成二人随 着子侄范大敦(范成之子)任官文昌县主簿来琼。祖籍在福建莆田里,来琼后范宣、范成二 人分别入籍于文昌、万宁、昌江、琼山、琼海、凌水、澄成迈、东方等县。另有回迁徐 闻,海康。 另一支由广东海丰迁琼入籍于詹县之石屋,已有祠堂,变有旧谱。另有一支迁于崖 县未详、等查。 据搏、陆、廉旧谱记载,早在明弘治年间(公元 1500 年前后)便有范崇隆(字茂林)之 子范元福、范元康、范元宁、范元庆四人由福建省宁化县同时迁出,分别入籍于广西陆 川(范元福),海南、文昌(范元康)、广西愽白(范元宁)、合浦(范元庆)等县。 现据《台湾范氏堂号考》记载,明、清两朝,范氏族人渡海去如的,多为范仲淹之 后,以粤籍居多,现即分述如下: 来自福建泉州府的,惠安县的范善成,在清雍正年间入垦今台湾省新竹市。 来自福建汀州府的,永定县的范万唐,在清雍正年间入垦今台湾省屏东港。
11
来自广东惠州府的,陆丰县的范八茂,在清雍正年间入垦今台湾省新竹市。 清乾隆初期,范朝亮携子入垦今台湾省苗票苑里,范宏高,俊林父子入垦今台湾省 桃园中坜,范其儒入垦今台湾省新竹县,范昌贵昌睦兄弟入垦今台湾省新竹竹北、关西、 今成为当地大族。 清乾隆中期,范咸万、范世宗、范俊贤、范先炳等先后入垦今台湾省桃园、新竹一 带,范仙锦入垦今台湾省新竹横山,范阿月入垦今台湾省高雄美浓。 来自广东潮州府的,铙平县的范勤烈,在清乾隆年间入垦今台湾省苗栗县。 来自广东不详府别的,康熙六十年之前,有范光儒入垦今台湾省屏东县。 另据台北县志《氏族篇》记载:清乾隆十年,有范太万率族人渡台,入垦今台湾省 台北中和。 明永历十六年(公元 1662 年),范文华渡海赴台,入垦今台湾省台南监水。今台湾省 范氏人口总数计五万八千余人,分布较多的县市依次为新竹县、桃园县、台北市、台北 县、苗栗县,而分布较多的乡镇依次为新竹湖口、新竹市、新竹竹东,桃园中坜、台北 中和。
郡望堂号 1.郡望: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
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 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 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 前 272 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 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 公元前 263 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 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 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 公元 583 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 607 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
12
初年(壬午,公元 742 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 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高平郡:原为高平县(今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 265 年),将汉朝原 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 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今 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 郡,皆称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东微山),北齐移治任城(今山东济宁),隋朝开皇初 年废止。 钱塘郡:秦朝时期始置钱溏县,治所在灵隐山麓,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 西一带。南北朝时期的陈朝祯明元年(丁未,公元 587 年)改置钱溏郡。隋朝开皇九年(己 酉,公元 589 年)废钱溏郡置为杭州,移治到钱唐(今浙江杭州灵隐山麓,浙江省杭州市)。 唐朝时期将“溏”改加“土”偏傍为钱塘。民国时期,钱塘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 敦煌郡: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 111 年),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 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时下辖敦煌县、龙勒县、效谷县、广至县、渊泉县、 冥安县等六个县,是为敦煌设治之始。敦煌郡据有阳关、玉门关,与酒泉郡、武威郡、 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连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 ,敦煌成为 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方的三条线路的交汇点,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历史上 的特殊地位。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戊戌,公元前 203 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 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 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
在上蔡(今 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 25~220 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 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 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 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 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 县, 属兖州东郡的有燕。 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 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 隋、
13
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 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山阳郡:古代山阳郡有二:①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 144 年)将梁国分置为 山阴国,不久以后的汉武帝建元年间(公元前 140~135 年),又将其改为山阳郡,其时辖 地在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地区。②东晋朝义熙年间(公元 405~418 年),晋安 帝将广陵郡分置山阳郡,治理山阳附近的地区,其时辖地在今在今江苏省清江、淮安一 带。至隋朝初年(辛丑,公元 581 年),隋文帝又移其治所到今江苏省淮安市一带地区。 外黄县:汉朝置外黄县,唐朝以后废,故城在今河南省杞县东,治所在今河南省民 权。 2.堂号: 南阳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钱塘堂:以望立堂。 敦煌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 山阳堂:以望立堂。 外黄堂:以望立堂。 后乐堂:资料有待补充。 芝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鸡黍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14
崇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积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恕堂:资料有待补充。 经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逵道堂:资料有待补充。 范氏宗祠通用对联 1.四言通用联: 源自尧裔;望出高平:全联典出范氏源流和郡望。 尘甑养晦;揽辔待清:上联典指东汉陈留外黄人范丹(一作范冉),字史云,经学家、 文学家马融的弟子,通五经,尤其精于《易》和《尚书》 。桓帝时曾被任为莱芜长,他不 干。生活极为贫困,居住简陋,经常断粮,当时人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钱范莱 芜。“养晦” ” ,谓隐居待时。下联典指东汉汝南征羌人范滂,字孟博,举孝廉,以清诏使 到冀州,登车揽辔,慨然有志要澄清天下,后升光禄勋主事,因与太学生结交,反对宦 官,延熹年间死于狱中。 沼吴归隐;述汉成
书:上联典指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人。越国被 吴国打败时,随越王勾践到吴为人质三年。回越后,助勾践刻苦图强,终于灭了吴国, 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 “沼吴” ,指废吴国宫室为污池,即灭吴。下联典指南朝宋史 学家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历官尚书吏部郎、宣城太守、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掌管 禁军,参与机要。他删、取各家《后汉书》之作,著《后汉书》 ,成纪传八十卷。 文正世泽;万笏家声:全联典指北宋时期的范仲淹,逝世后谥号文正。 心存忠恕;胸具甲兵:上联典指北宋范仲淹之子纯仁,自布衣至宰相,自述平生所 学,得之“忠恕”二字。下联典指范仲淹与韩琦任陕西经略副使,西夏人相诫曰: “小范
15
老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 长啸却虏;杖策入关: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范镇,少时作《长啸却胡虏赋》 。下联典 指明末范文程,曾谒清太祖,策定清军入关之计。 鸿门碎斗;岳阳题文:上联典指鸿门宴上,范增拔剑击碎刘邦所赠玉斗,曰: “竖子 不足与谋??”下联典指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 德如风月;才比方朔: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范杲,上书自言才比东方朔,擢知制诰。 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范启,博学穷理,高尚不乐仕进,宋理宗赐号“风月处士” 。 2.六言通用联: 生平惟存忠恕;胸怀广具甲兵:上联典指北宋时期的苏州吴县人范纯仁,字尧夫, 范仲淹的二儿子。宋皇祐年间进士,历官襄城知县、侍御史,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 河中府、和州、庆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宋哲宗执政时,官尚书仆射、中书侍郎,徽宗 时,官至观文殿大学士。他曾说: “我生平所学,得‘忠恕’二字,一生用之不尽。 ”下 联典指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字希文,少年时贫困而苦学,做官后以敢言 著称。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历官西溪盐官、以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宝元年间,西夏 攻延州,他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副使,改革军制,巩固边防,夏人互相告诫说: “小范老 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庆历年间官至参知政事。工于诗词散文,文章富于政治内容,诗 词风格明健。 杖策定入关计;却虏作长啸声:上联典指明末清初时期的沈阳人范文程,字宪斗, 号辉岳。明朝万历年间投后金努尔哈赤,后得皇太极信任,参与军政机密,策定清军入 关之计,又提出录用明朝官员、废除饄加派、开科取士等,多被采纳。清初开国典章制 度,多由他起草制定。前后历太祖、太宗、世祖、圣祖四朝,官至大学士、太傅兼太子 太师。下联典指北宋时期
的成都华阳人范镇,字景仁,进士出身,仁宗音知谏院,后为 翰林学士,封蜀郡公。在变法问题上,支持司马光反对新法,而与王安石不和。少年时 曾作《长啸却胡骑赋》 ,后来出使辽国,辽人说: “这就是长啸公。 ” 3.七言通用联: 责君碎斗显忠爱;后东先忧法圣贤:上联典出秦汉之际时期项羽的谋士范增的事典。
16
范增(公元前 277~前 204 年),居剿人(今安徽桐城)。善代谋。秦末农民战争时,曾劝项 梁立楚王族后裔为楚怀王。公元前 207 年秦军围钜鹿(今河北平乡),楚怀王命宋义、项羽 救赵,他为末将。后归项羽,为其主要谋士,被尊为亚父。曾屡劝项羽杀刘邦,羽不听, 反中刘邦反间计,削其权力,愤而离去,病死于途国。刘邦尝言: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 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下联典出北宋时期的大臣、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公元 989~ 1052 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今江苏苏州)。宋大中祥符进士。宋仁宋天圣初,任西溪 盐官。宋康定元年(公元 1040 年)以龙图阁直学士经略陕西,积极防御西夏,注意联合羌 族,颇受羌人尊重。工诗词散文,文章富于政治内容多为阐述其政治主张,以“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表达其忧国忧民的心情。有《范文正公集》 。 有祛病回春妙手;存先忧后乐雄心:上联典出东晋时期的名医范汪,字玄平,博学 多通善医。下联典出北宋时期的大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齑盐淡薄心常乐;潇洒襟期洽亦豪:上联典出宋朝时期的诗人范周,字无外,负才 不羁,安贫自乐。下联典出宋朝时期的诗人范良遂,字次卿,自号墨庄居士。放情山水, 不慕荣利,长于诗歌。其兄显贵,他宁静淡泊,潇洒自豪。 四海云霞开曙色;五湖烟水荡春光:上联典指明末清初时期的范文程。下联典指北 宋时期的范镇。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此联为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公元 1893~1969) 自题联。 4.八言以上通用联: 党祸株连,子宁割爱;邓公应梦,母为留名:上联说东汉时期的范滂因反对宦官受 害,自请入狱时与母亲诀别: “愿母亲割舍不忍的大恩,不要太难过! ”母亲说: “你今天 能够和李(膺)杜(密)齐名,死又有何遗憾!既有了好名声,还想长寿,能兼得吗?”下联 典指北宋时期的华阳人范祖禹,字淳甫,范镇的堂弟。进士出身,跟从司马光编纂《资 治通鉴》 ,后历官秘书正字、给事中、翰林学士兼侍讲等。相传他出生时,母亲梦见一个 穿金甲的神来到内室,说: “我是汉代将军邓禹。 ”所以他出生后,母亲为他取名“祖禹” 。 揽辔澄清,列芳名于八顾;先忧后
乐,俪伟望于一韩:上联典出东汉时期的光禄勋
17
主事范滂,字孟博,征羌人。以清诏使使冀州,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下联 典出北宋时期的大臣范仲淹的事典。 博大开君,经筵反复陈说;清廉律己,莱芜歌颂相闻:上联典出宋朝时期的诗御史 范纯仁,这尧夫,吴县人。以博大开上意,忠笃革士风,有惠政和文集。官至以文殿大 学士,以目疾乞归,逝世后谥号忠宣。下联典出东汉时期的名士范丹,一作范冉,字云 史,外黄人。汉桓帝以为莱芜长,遭母忧不到官。后卖卜于梁沛之间。结草屋而居,有 时绝粮。闾时歌曰: “甑中生尘范云史,釜中生鱼范莱芜。 ”三府累辟不就,逝世后谥号 “贞节先生” 。 表世风流,仰止景仁道德;冠朝人物,称扬文正功勋: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名人范 景仁的事典。下联典指北宋时期的大臣、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建庙卜蓝岗,水聚天心钟秀气;传家贻墨帐,门罗将相振宗风:此联为福建省永定 县蓝岗范氏宗祠联。 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宝;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此联为江苏省 苏州市范仲淹祠联。 字辈排行 范仲淹编定中原地区范氏字辈: “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彦友善可弥安君章 微显用循迪广钦崇存本宜充厚时遵道晋隆同享祖贵荣传谱苏河通珍珠全地理古松万代 青” 。 范仲淹编定苏州地区范氏字辈: “仲纯正直公之家帮国庭天元从汝启惟允必能兴仪德 宏烈学端承敬懋芳秉中延孝立引谷裕名扬同福祖有功宣林苏居丰金玉贯九州幽兰好其 青” 。 范仲淹后裔一支字辈: “仲淹纯佑节亘三万二郎滋文生伯十大四均甫良文显子清素文 政处士彰监公传伯王立云廷裕后昌十九世祖讳子孙念勿忘昌元振绍显万世继荣光积德存 心远中和位育长师为九州宝善宜正家常济美经多本延龄福祚康千代河海洋” 。 山东青岛范氏字辈: “德学业佳” 。
18
山东济南范氏字辈: “本立而道生振殿文学尚” 。 山东潍坊范氏字辈: “希(士)文洪(世)兆会怀之作” 。 山东昌邑范氏一支字辈: “继仁良子□永尚明惟克茂玉尔存百纯年远志秉得一学宗凤 然孟立成履宝思云廷福锡城九大多万德士希文鸿兆会怀之作常隆可执中润居家景广在述 祖培同” 。 山东昌邑范氏一支字辈: “邦行其先悠明” 。 山东即墨范氏字辈: “希光延振习寸” 。 山东泰安范氏字辈: “宝存维方克成义俭” 。 山东新泰范氏字辈: “勤明加庆新修燕” 。 山东日照范氏字辈: “锡庆崇伟奉开成世颜龙” 。 山东惠民范氏字辈: “存春兆子有” 。 山东夏津范氏字辈: “忠厚传家远诗书续第昌” 。
山东新泰范氏字辈: “明清庆培(新)” 。 四川苍溪范氏字辈: “德恩兴帮文” 。 四川罗江范氏字辈: “继世增云家” 。 四川岳池范氏字辈: “家道维新” 。 四川自贡范氏字辈: “修永受善帝” 。 四川邻水范氏字辈: “孟季月中安天开” 。 四川三台范氏字辈: “联绍朝君仲文洪学志敦儒履远英崇福传家知宝桂培树□国仕春 园□开体明克昭冈泽维汝常恩嘉乃守□宗其永兴” 。
19
四川广安范氏字辈: “唯祈守先训常存贤良心壹元起永未花开世代新” 。 四川成都新都、金堂范氏字辈: “富贵文福章玉希可思箴瑞腾开泰运品立仰儒林忠信 先传久和庄世守深谟谋荣自古博济列为今善继书香盛钦承景象森贤才昌大兆光裕垂徽 音” 。 四川自贡范氏字辈: “清禅帝世” 。 四川盐亭范氏一支字辈: “长怀先德维胜四得光昌比字加邦” 。 四川盐亭范氏一支字辈: “如光宗德高平启先泽” 。 四川范氏一支字辈: “天爱永应继思祖宗从本志高君明良臣德基培修华国嗣芳贤才钦 仰庆则隆昌” 。 安徽无为范氏字辈: “立新修德道广崇业” 。 安徽六安范氏字辈: “家国从忠正朝廷敦俊良学修宏必显道德茂英昌” 。 安徽寿县范氏字辈: “新(国)志培同仁(玉)祖” 。 安徽无为范氏字辈: “辉先庭学正得云” 。 安徽全椒范氏字辈: “存荣德茂圣世代子永和” 。 安徽合肥范氏字辈: “克守千德恒成世业” 。 安徽滁州范氏字辈: “君子舜庭玉明文正家帮” 。 湖北黄石范氏字辈: “承先光世泽尉起振家生” 。 湖北荆州范氏字辈: “大德后必泽” 。 湖北襄樊范氏字辈: “修生齐家志” 。 湖北监利范氏字辈: “光玉召(昭)祖德显承茂后(齐)昆(振)家声远应钦邦宪言” 。
20
湖北范氏一支字辈: “宗德高平世泽” 。 河南范县范氏字辈: “德思兴传永道在俊玉常” 。 河南南阳范氏字辈: “运国玉云” 。 河南郑州范氏字辈: “钦崇存本” 。 河南沈丘范氏字辈: “敦(景)法(玉)守成书耕传家” 。 河南开封范氏字辈: “百士常相建永名耀后仙” 。 江西丰城范氏字辈: “嗣南宗必达廷显任芳宏继世开昌福君嘉兆圣贤文明光耀启道泰 永乾元” 。 江西南康范氏字辈: “昌元振绍显万世继荣光积德存心远宗和谓育长才为华国宝延龄 福祚康” 。 江西瑞金范氏字辈: “立德家学正” 。 辽宁海城范氏一支字辈: “乘时宜建树正一茂先传垂世思广大为基在本源” 。 辽宁海城范氏一支字辈: “丙振兴克” 。 辽宁凤城满族范氏字辈: “永德成贵玉” 。 湖南邵阳范氏字辈: “天爱永应继思祖宗从本志高君明臣良德基培修华国嗣芳
” 。 湖南宜章范氏字辈: “品立仰儒林忠信” 。 湖南双峰范氏字辈: “新瞻奇敏嗣源同晋会宗学茂声华大德宏福禄崇英彦文传远卿臣 策纪忠存心益恭慎荣名百代隆” 。 河北郸城范氏字辈: “士子好修文如红上青云” 。 河北黄骅范氏字辈: “秉中延效力” 。
21
河北唐山范氏字辈: “垂士恩光大” 。 贵州威宁范氏字辈: “本元吉中新” 。 贵州兴义范氏字辈: “国正天兴顺永远及太宗” 。 贵州安顺范氏字辈: “广元德泽厚贤孝占群英” 。 黑龙江范氏一支字辈: “明德安邦宏” 。 黑龙江范氏一支字辈: “德殿文山茂广招天下才” 。 云南会泽范氏字辈: “正光如道德怀荣吉” 。 云南镇雄范氏字辈: “德泽厚贤孝占群英” 。 福建大田范氏字辈: “良科得志” 。 福建范氏一支字辈: “承善钦庭训自” 。 广西沙田范氏字辈: “东德永杨光奕世家” 。 广西博白范氏字辈: “贤才今时振科名” 。 江苏靖江范氏字辈: “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彦友善可弥安之家邦国廷天元 从汝启惟允必能兴君章微显用循迪广钦崇存本宜充后时遵道晋隆仪德弘来学端承敬懋芳 秉中延孝立引谷裕名扬同享祖贵荣传谱苏河通珍珠全地理古松万代青同福祖有功宣林苏 居丰金玉贯九州芝兰好其清乘时宜建树正一茂先传垂世恩广大为基在本源” 。 吉林九台范氏字辈: “永太德继广国恩庆有于智成荣俊茂贞占翠玉明” 。 广东阳春范氏字辈: “念友守大其赞源成丕基昌建光启乃家绍修祖德世锡荣华衍庆流 芳” 。 山西榆次范氏字辈: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天津静海范氏字辈: “忠振洪希占玉” 。
22
北京范氏一支字辈: “乘时宜建树正一茂先传垂世思广大为基在本源” 。 重庆范氏一支字辈: “大挺绍术金衡德” 。 范氏一支字辈: “良子开达德善术守先图学富邦友志文章爱国支” 。 范氏一支字辈: “英贤广登恢先申” 。 范氏一支字辈: “神世锦运道连让逸辉久” 。 范氏一支字辈: “希文存金芳梦福” 。 范氏一支字辈: “宗先(德)高平” 。 范氏一支字辈: “广明家传理旭” 。 范氏一支字辈: “孝学修乃兴德” 。 范氏一支字辈: “大三士恭锦元衍儒照光永昌正清明道家庭安康天开文应长发齐祥” 。 家谱辈分用字分析: 上八辈可能辈分用字:德 现八辈辈分用字:玉 辈分用字分析: 玉: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说文》 ,五德: “仁”柔 和,湿润、 “义”表里如一,内外一致,正直、 “智”声音清畅,悦耳,智慧、 “勇”坚贞 不屈,顽强、 “洁”清
白,出污泥而不染,正直廉洁。比喻美德、贤才,君子比德如玉。 ——《礼记》 。 常(长) :取长入不变,长盛不衰之意。 金:富贵。 思 兴 金 传 广 永 延 道 子 在 增 俊 元
常(长)
23
广:取宽阔,扩大,旷达之意。 延:取延长,延伸,延续,长久之意。 子:人丁兴旺且受人尊敬。 增:加多,加添。 元:开始,根源,元气。 从玉到增七代,品德才能(玉) ,财富(金) ,人丁(子)经过长久(常)传承,延 续和积累(广延增)己使家族根基和元气极大充实,至此己完成各种准备,另外,增字 含土,是说范家以田地为本,应加以储备,才能稳固家族发展的物质基础。第八代元为 集大成者,也可以说是大继承者,己经可以使家族再次腾飞,进入下一轮生生不息的循 环之中。 出入和理论依据: 1、取字出处: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千字文) 昔时贤文,诲汝譐譐,集韵增广,多见多闻----(增广贤文) 延,长也。----《尔雅》 从其中取字:玉 金 广 延 增 元 2、八辈对应易经八卦:太极生两仪,两仪四象,四象生八卦,都是创造。只有八个 卦,来的六十四卦象两两重叠而成,则都是演化。 3、第八代元字探讨:既济卦是易经第六十三卦,表示完成。但是代表完成的既济卦 才是最后一卦。元在八代之末,预示新的开始,依然是没有结束。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