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 谱 凡 例
张衡墓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小石桥村西北隅,是我国东汉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张衡的长眠之地。1988年元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衡墓园,坐北向南,景色幽美。据史载:张衡墓原来规模宏伟,有翁仲、石兽、庙宇、读书台、张衡宅等胜迹。凡来宛的游客文人无不策马驱车,到此访古寻幽,凭吊拜谒。崔瑗、夏侯湛、骆宾王、郑谷等都曾为张衡墓撰铭树碑, 赋诗寄情,延至明、清,胜迹逐渐荡然无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政府多次拨款修葺,著名学者郭沫若欣然为张衡墓题写碑文,文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严济慈题词赞道:“精仪揭天地,科圣著千秋”。
为使张衡墓更好地得到保护和利用,1990年9月,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同意在张衡墓保护范围内修建张衡墓园和博物馆的规划”的批复。整个规划占地38000平方米,由张衡墓园和博物馆两大部分组成,张衡墓园工程已初具规模,整个墓园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由汉阙、山门、门房、拜殿、角楼、石像生、浑天仪、地动仪雕塑景点组成,其内举办有《张衡生平成就展》,翔实生动地介绍了张衡卓越的一生及其发明创造。
整个建筑气势雄浑,庄严肃穆,使前来参观凭吊的游人,抚今追昔,产生无限的遐想。2001年10月该处被河南省委宣传部命名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墓主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张道陵 (?—156年),本名张陵,字辅汉,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是张良的八世孙,被视为道教的创始者,是五斗米道的创始人。道教徒称他为张道陵,张天师,祖天师,正一真人。他身长九尺三寸,浓眉大脸,红顶绿眼,鼻子高挺,眼睛有三个角。垂手过膝,有浓密的胡子,龙行虎步,十分威武。张道陵诞生那天,有黄云笼罩在房子上,紫气弥漫在庭院中。房间里光华如有日月照耀,并且又闻到梦中的异香,久久不散。张道陵是中国神话历史最后一个成仙的人物,相传他能飞天遁地,点石成金,虚化的能力,即八仙之后也是太上老君的最后一个徒弟。相传张道陵以虎为座骑,在某些道教流派中,张道陵与葛玄、许逊、萨守坚共为四大天师。
人物生平
辞州令北邙修道
张道陵自幼聪慧,七岁开始学习儒家“五经”,长大后进入洛阳太学学习。太学毕业后,张道陵想同他的老师一样授徒讲经,先后到南方天目山南的神仙观和西北的通仙观,设立讲堂,教授五经。数年间,学生由千人之多,乡人称他为“大儒”,名传一方。
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张道陵被郡守以“贤良”推荐到朝廷,一举中了“贤良方正极言直谏科”,被朝廷授予巴郡江州(今重庆市)令。在江州令任上,他看透了地方强权的横行,为官的贪赃枉法,老百姓食不果腹怨声载道。他又想到自己为一介书生、小小县令,怎么也改变不了这样的世道,倒不如效法先祖张良,出离尘世,善保自身,以图延年益寿罢了。
于是,张道陵约在明帝末年,辞去江州令职,北上洛阳,隐居北邙山中,潜心修习黄老长生之道。他研读了《道德经》、《河图》、《洛书》以及谶纬之学。三年后,得《黄帝九鼎丹法》,相传神兽白虎衔符而至其所,其道术日益完善。
东汉盛行谶纬之说,汉章帝建初五年(80年),章帝征召张道陵为经学博士,张道陵无心辅佐汉室,便避而不见。和帝永元四年(92年),朝廷又下诏征张道陵为太傅,封兾县侯,但张道陵却视禄为粪土,三诏而不就。张道陵对来使说:“人生在世,不过百岁,光阴荏苒,转瞬便逝。父母隆恩,妻不厚爱,也随时而消失。君臣之恩,谁见长久?请转告圣上,只要清静寡欲,无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我有何用?我志在青山中!”为了避开京都近郊的俗务嘈杂和骚扰,张道陵决心离开云游名山大川、访求仙术去了。
鹤鸣山创派
张道陵先是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与弟子王长一起,渡江南下,在江西贵溪县云锦山住了下来。这里山清水秀,景色清幽,传说为古仙人栖息之所,张道陵就在山上结庐而居,并筑坛炼丹,经过三年而九天神丹炼成;而龙虎出现,所以,此山又称龙虎山。六十多岁的张道陵,服下神丹,身体健如青壮年,后又得秘书以及驱鬼之术。为了广传道术,他离开龙虎山,又到蜀郡的鹤鸣山去了。
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年),张道陵自称太上老君于正月十五日降临,亲手授给他《洞极经》一部,三五都功玉印一枚,雌雄斩邪剑两把,还有二仪交泰冠、驱邪帔风、通天至简等物,要他推行“正一盟威之道”。汉安二年(143年)七月,张道陵带着弟子王长和法具,到了青城山,降服了“六大魔王”、“八部鬼帅”,使青城山得以安静,山民安居乐业,并纷纷要求加入“正一盟威之道”,山民奉张道陵为代天行道之师,即“张天师”,所以,“正一盟威之道”又称为“天师道”。
张道陵在鹤鸣山著作道书二十四卷,阐明“天师道”的微言奥义,成为教众的行动纲领,又尊奉老子为教祖,《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又作了《老子想尔注》,他宣称,人君用“道意”来治国,国则太平;循“道意”而爱民,民即寿考;人法道义,便可长久,并以“佐国扶命,养育群生”为最高目标。
张道陵为了巩固天师道地盘,把已经控制的教区,划分为二十四个传教点,以鹤鸣山为中心传教点,依次向四面八方扩延。历史上称为“二十四治”(治就是传教点)。张道陵还遥置了“北斗治”,它虽为虚设,却以此作为他当年在北邙山隐居修道成功的纪念。张道陵为了严密组织纪律,加强对教众的信仰宣传。规定教众要信仰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除每年五月、腊月的吉日祭祀祖先,二月八日祭灶神外,不准祭其它的神,更不准胡乱行祭。另外,规定教民内要慈孝,外要敬让,不准兴讼好斗,不准欺诈世人。
张道陵规定:天师为全教区最高领导;初入道的称为鬼卒;能为道徒和病人作祈祷仪式的称为鬼吏和奸令;信仰确立并能讲授《道德经》的称为祭酒。祭酒负责主持一治教区的各项教务工作,直属天师领导,对天师负责。每年三会日(上会:正月初七;中会:七月七日;下会:十月十五日。三会又叫三元),教民齐集治所,听侯祭酒训导检查,聆听教区科律。由于传道纪律严密,教风正派,所以很快得到普及。
开大会传位宗亲
汉桓帝永寿元年(155年),张道陵己届一百二十二岁,他自知大限将至,便于下会这一天,召集各治祭酒和要职人员,于鹿堂治(今四川绵阳县)开会,嘱咐身后之事。天师当众宣布,其天师之位,由儿子张衡承继,特别强调说明:“绍吾之位,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就这样正式规定了历代天师之位,一定要有张家宗亲来继承的传承关系。第二年,天师道祖师张道陵,以一百二十三岁的高龄,在鹤鸣山中羽化。
人物封号
张道陵在唐僖宗时被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代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封为“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
个人成就
相传张道陵著有《老子想尔注》,用于教化道民。原书2卷,已亡佚。20世纪初于敦煌发现六朝残抄本一件,内容相当于原书上卷第3至37章。此书为现存五斗米道重要经典,以道教思想注解《老子道德经》。以道为最高信仰,宣称道是有意志有人格的最高神灵。道即是“一”,一散形为气,聚形则为太上老君。注文教人信守道诫,按“道意”行事,“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又反对世间“伪伎”指形名道,存神守一之术。是为研究早期道教思想的重要资料。今人饶宗颐根据敦煌抄本,撰有《老子想尔注校笺》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