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王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三划连中谓之“王”。王字的本义为光,王字的原义是指大斧。大斧是劈山开路的工具,也是征战杀戮的兵器,谁掌有大斧,谁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故先人作造了以大斧作为权力象征的王字,并有兴旺发达的意义。王字,由三横一竖构成,笔画简洁明快,涵义却十分丰富、玄妙。西汉大儒董仲舒认为:“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之,非王者孰能当是?”;孔子曰: “一贯三为王。凡王之属,皆从王”。儒家对“王”字的理解,浸润着“天地人合一” 的浓郁哲学思想。上述三种对“王” 字字源的理解,其观察视角与论述虽然不同,但却殊途同归,肯定了“王” 字是至高无上的称号。在混沌初开乾坤的氏族社会里,它指的是执着圣火或大斧的氏族首领; 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它指的是参透天、地、人的最高统治者——君王。这是对“王” 字基本涵义的共识。
王姓又是中华民族众多姓氏中文化最为渊深的姓氏,群星璀灿,光耀华夏。
王姓渊源流长,氏系出多门,对古华夏文明进程的演绎,有着相当重大的历史意义。据公安部2007年4月24日通报,在最近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显示:王姓是我国第一大姓,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 的7.25%。李、张分别为第二、第三位。追溯起王姓的起始,诚然,主要是发自于子姓、姬姓、妫姓三大源头。然而,细察之,也兼合了外族及异姓缘于各种形势,改姓等因合成的复杂支流。可是,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汉族与各少数民族融合,以及华夏统一多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轨迹。
一、华夏共祖系炎黄
中华民族都把炎黄二帝作为自己的人文共祖。
中华先民最早发祥活动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原地区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即今所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分布区。华夏集团有两大支系:一支称黄帝,一支称炎帝。黄帝即轩辕氏,发祥于泾河流域的姬水,故以姬姓;炎帝即神农氏,发祥于渭河流域的姜水,故以姜姓。据古书记载,黄帝四出征讨,迁徙无常,东至大海,西至崆峒,北逐荤粥,南达长江。他生于寿丘(今甘肃天水市一带),居于轩辕之丘(一说在天水市,一说在陕西渭南),长于姬水(大致在今陕西北部地区),与炎帝战于阪泉(一说在今河北涿鹿东南,一说在今山西运城解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