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梁宗岱(1903年—1983年),广东新会人,1903年出生于广西百色。1917年考入广州培正中学。1923年被保送入岭南大学文科。1924年踏上他向往已久的法兰西土地。留法期间,结识了法国象征派诗歌大师保尔瓦雷里,并将其诗作译成中文,寄回国内刊在《小说月报》上,使法国大诗人的精品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此后又前往瑞士、德国学习 。1941年~1944年受聘复旦大学外国文学系主任,并跻身于著名教授、学者行列。1970年中山大学外语系并入广州外国语学院,他随外语系转入广外,任法语教授。1983年11月6日辞世。

  

  生平成就

  外语教育家

  在文化成就之外,梁宗岱还是一位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外语教育尤其是法语教育的开创者之一。

  从28岁留学归来出任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和系主任,到80高龄在广外去世,梁宗岱有40年是在三尺讲坛上渡过的。他以诗人的激情和学者的谨严,为先后执教过的北大、南开、复旦、中大、广外等高校培养了大批外语人才,其中不少人成为著名的诗人、学者或外交家。

  梁宗岱的后半生--从1956年中山大学筹办法语专业,他被聘为教授起--全部都是在广州度过。徐真华,共同追忆这位传奇一生的文化名人。

  中国拜伦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化界,梁宗岱算是浪尖上的人物。他祖籍广东新会,1917年考入广州培正中学,少年得志,16岁时就获得“南国诗人”之美誉。1923年他保送岭南大学文科,第二年踏上赴法留学征程。

  留法期间,与法国象征派诗歌大师瓦雷里相识相知,以及从罗曼·罗兰口中所获的赞誉,成为梁宗岱终身受用的人生经历。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法文系主任兼教授,同时兼任清华大学讲师,年方28岁。1941年~1944年受聘复旦大学外国文学系主任,已经跻身于著名教授、学者行列。

  谢绝立委

  1944年,梁谢绝蒋介石派人请他“参加国民党,当中央立法委员,享受中将级待遇,月薪500元大洋”的邀约,辞去复旦大学的教职回广西百色定居,从此远离文学达十多年。

  被视“废物”

  “文革”前夕,当他将完成的《浮士德》(上卷)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译稿准备交付出版社,一场大劫难突如其来,全部译稿均毁之一炬。多年来在诗坛上的成就,与罗曼·罗兰等国外文学家的交往,这时候都成了被批斗的“罪名”。

  “文革”开始后,梁宗岱被揪斗,挨打,文稿、相册、书信、名人字画被毁,被烧。1969年9月,中山大学西语系合并到广州外语学院,他随调到该院工作。当时,编写教材,编汇法汉辞典,都要迎合“形势”,他不能接受,于是一直没有工作干。一个著名的诗人、教授,精通英、法、德、意四国文字的翻译家,被视为无用的“废物”!

  专注中草药

  晚年直至1983年去世,梁宗岱鲜少论着面世。而人们见到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采药制药--这个当年被法国大文豪赞誉不已的学者“转行”去搞中草药了。

  现任(2007年)广外(广州外国语大学)校长的徐真华1972年入读广外法语专业,他记得梁宗岱还是广外法语系教授,但已经不教书不带学生了,反而很专注于中草药的研发。

  “我记得梁先生自己上山采药,自己煮药熬药,免费派放给有需要的人。他派药也不分什么尊卑身份,有次我去他家里做客,他知道我有鼻炎,马上拿出一坛药酒,说可以治好我的鼻炎。在梁老家里,病人吃了他的草药治愈的感谢信很多。”

  “要是落到鲁滨逊的境地,我也能活下成为鲁滨逊的。”

  因为出身中草药世家,梁宗岱能辨识出中草药不同的特点和药性。他熟悉多种野果和树木,曾说:“要是落到鲁滨逊的境地,我也能活下成为鲁滨逊的。”

  梁宗岱不但采药,还潜心钻研《病理学》、《医药学》,创办制药企业,亲手研磨配制出了两种确有奇效的中成药“草精油”和“绿素酊”,治愈过不下五六百人的各种疑难杂症。

  据他的夫人甘少苏介绍,梁宗岱不走中国传统医学“以毒攻毒”的老路,而取“祛邪扶正”之法。他发明的这两种药,尤其是“绿素酊”,和抗生素一样,能消炎杀菌,应付许多突发症,但无副作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

  未译完的《浮士德》

  然而,由煮字烹文而蹈入从医制药之路,梁宗岱晚年这个转行,不免带着深深的时代悲剧色彩。这个遗憾,其实一直烙印在梁宗岱心中,到他临离开人世的前两年,病榻之上,依旧念念不忘平生心愿--完成《浮士德》(下卷)的翻译,以纪念1982年的歌德一百五十周年忌辰。

  他似乎还欠着自己,欠着许多记挂着他的老朋友一笔旧账,他要在有生之年偿还它。最后的心愿终究没有完成,1983年梁宗岱在病榻中辞世,有人说他临闭上眼睛之前,发出的是一声低吼。

  

0.067069s